思覺失調康復過程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思覺失調症會好嗎?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 ... 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將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 環境:居住在都市、移民、晚冬早春出生的人(可能和神經發育過程感染流感 ...亞東院訊電子報第242期(2020年1月)  思覺失調症會好嗎?掌握治療黃金期精神科陳秉彥醫師 何謂「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精神科的疾病,以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但這個舊稱其實造成許多誤解。

在2014年時,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將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正名為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的個案通常會伴有慢性、反覆的精神症狀,主要和思考邏輯和知覺感受的失調有關。

這個疾病並不少見,在人口中大約有1%的人有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症的明確病因還不清楚,但比較明確知道的是,男性好發的年紀為10歲到25歲之間,女性好發的年紀為25歲到35歲之間,男性發病的時間會比女性早,而男性和女性的發病率差不多。

      思覺失調症的可能病因很多,但實際病因可能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包含: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的多重原因,目前無法明確判定明確病因,可能病因如下:*環境:居住在都市、移民、晚冬早春出生的人(可能和神經發育過程感染流感有關)。

*基因遺傳:家族中若有思覺失調症的病史,發生率會較高。

*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目前研究認為這個疾病和多巴胺、麩胺酸鹽…等多個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關。

*物質濫用:甲基安非他命、大麻濫用、吸菸…等物質濫用,目前被認為與這個疾病相關。

*心理壓力:移民(特別是移民到對自己不友善的地方)、面臨工作或學業重大壓力、家庭及感情壓力。

但對個案或一般民眾而言,硬要追根究底找出病因,其實沒有辦法。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症候群     主要影響到個案的思考與知覺,思覺失調症的診斷主要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頒佈之DSM-5診斷準則,下列五項症狀中有兩項(或兩項以上),每一項出現時期至少一個月(若症狀被成功地治療,時間可短於一個月),症狀項目中,至少有一項必須為妄想、幻覺或胡言亂語,五項症狀分別如下:*妄想:即不合邏輯,脫離現實,無中生有的想法。

*幻覺:即在沒有刺激源的情況卻可以有知覺感受,如在四下無人很安靜的空間內卻可以聽到人聲在批評謾罵自己或聽到許多不同的人聲在對話。

*胡言亂語:如時常表現語言離題、脫軌或前後不連貫。

*整體上混亂或僵直的行為。

以上四項稱為正性症狀。

*負性症狀:如情感表現平板、貧語症或話量少,思考空洞、或動機降低。

思覺失調症還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除此之外,思覺失調症個案還可能會出現混亂思考難以專注、難以執行或決定、學習資訊或應用資訊的障礙、對自己的症狀缺乏病識感、憂鬱與焦慮、失眠、生理節律異常。

     以上的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同時全部發生。

思覺失調症也不一定會一下子就進展到非常嚴重。

思覺失調症可能會依序有以下的病程變化*前驅症狀期:在明顯發病前,即漸漸有生活適應障礙,如:社會關係退縮、表現怪異、交談有困難、情感表現不適當,且對日常生活及穿著變得不在意、人格變化等,且常不自覺地發生,難以追查實際發生的日期;其歷程愈緩慢、愈長期發生、每況愈下者將來之預後也較欠佳。

*症狀活躍期:精神病症狀或所謂正性症狀明顯,即顯著出現妄想、幻覺、思考連結鬆散、語無倫次或僵直或激躁等動作行為障礙,也可能變得非常激動、易怒。

*殘留症狀期:負性症狀為主,特別是情感流露減少或情感平淡的現象較為顯著,自我封閉、冷漠。

思覺失調症分成急性發作期與疾病穩定持續期    因為發生的症狀不同,使用的藥物以及方向也會不太一樣。

在急性發作期間,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目標是降低疾病症狀對於個案思考、情緒、行為及睡眠的影響。

等到急性期症狀被藥物控制下來後,治療的目標就會轉為持續維持穩定及降低復發機率,此時還是需要繼續藥物治療,持續穩定的情況下進一步協助個案回復社交與工作的能力。

      目前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第一代(又稱為傳統型)藥物,即多巴胺受體拮抗劑與第二代(又稱為非典型)藥物,即多巴胺及血清素受體拮抗劑,都能對疾病症狀有所改善。

第二代藥物在療效與副作用方面皆較第一代穩定。

且藥物可分為口服錠劑、口服滴劑及長效針劑,口服錠劑及口服滴劑



2. 思覺失調症會好嗎?掌握治療黃金期

思覺失調症在2014年之前的舊稱是「精神分裂症」,目前已更名,更能呈現患者發病、就醫、康復和回歸社會的過程,期許民眾更能了解,走出精神分裂疾病的污名 ...×好在康健會員登入健康生活文章健康生活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財務健康雅虎文章專區360°康健指數樂食樂活親子運動董氏文章專區健康任務什麼是健康任務本日任務成就總覽朋友動態360°康健檢測360°康健報告關於會員平台關於會員平台加入會員說明常見問答集最新消息會員資料管理會員好康紓壓專區輕度壓力管理中度壓力管理高度壓力管理康健人壽首頁保障規劃網路投保健康樂活保戶專區登入提供更多資訊首頁健康生活文章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文章思覺失調症會好嗎?掌握治療黃金期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高收視率的社會寫實電視劇,是以台灣多起隨機殺人事件為背景,劇中觸及法律、醫學、媒體、社工等各界領域,其中最重要的主題是探討觀眾難以理解及憂心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此症被一般大眾列為「不友善」疾病,這種態度被定位為「惡」,思覺失調症為什麼會被視為「惡」? 別再誤解精神分裂 已正名為思覺失調症亞東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陳秉彥醫師表示,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台灣約有15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整體而言,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為1%,這是一種伴有慢性、反覆精神症狀的腦病變,產生思考、認知與知覺功能失調。

思覺失調症在2014年之前的舊稱是「精神分裂症」,目前已更名,更能呈現患者發病、就醫、康復和回歸社會的過程,期許民眾更能了解,走出精神分裂疾病的污名陰影。

有病徵出現的患者,應及早就醫,積極接受藥物治療及精神復健,同時也希望社會大眾多認識、理解,並給予更多支持與關懷,讓他們的病情得以控制,回復應有的生活。

 思覺失調症不同於憂鬱症 皆屬精神科疾病若非戲劇傳播的影響力,一般人常會將思覺失調症誤認為是憂鬱症,兩者皆屬精神科疾病,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是會出現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等負性症狀,但症狀表現仍有不同,需要釐清,陳秉彥醫師解釋,憂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診斷,目前並沒有抽血或影像檢查予以判定,診斷時不能單就偶發的單次症狀判定,必須觀察一段時間,且經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以標準的精神科診斷性會談方式,確定相關特徵的症狀,才能確診。

 憂鬱症思覺失調症症狀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缺乏信心、勞累疲倦、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振、強烈悲傷、孤獨感、有自殺意念、無助、無力、無望等有思考及知覺方面的失調,其中包括正性症狀和負性症狀。

正性症狀:思考方面會有妄想,知覺方面會有幻覺、幻聽。

負性症狀:缺乏人際互動、少了自我照顧能力、抑鬱、不太說話、不注重衛生。

發病前會有些前驅期症狀,多為個性出現變化,或有奇怪想法。

發病時間平均發病年齡為24歲,但任何年齡都有發病機會。

成年初期,15~25歲左右。

發病原因遺傳基因、家族病史、遭遇重大創傷、成長心理陰影、藥物影響、懷孕、生產等多重因素形成。

不明,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相關,發病前與正常人一般,可以正常生活。

製表人:編輯小組依據採訪亞東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主任陳秉彥醫師彙集編製。

 積極接受治療復建 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若積極接受治療,可以穩定控制病情,幫助提升生活品質。

陳秉彥醫師分析,思覺失調症的病情常是緩慢進行,不會突然之間變得非常嚴重,會有前驅症狀期(prodromalphase),病患會先出現個性轉變、與人交談變得困難的行為,進入疾病活躍期(activephase),正性症狀表現會很明顯,會有妄想、幻覺、幻聽等狀況,或非常激動、易怒。

到了症狀殘留期(residualphase),常有負性症狀,情感得異常平淡、自我封閉、冷漠。

 陳醫師建議,只要活躍期症狀超過一個月,屬於發病早期階段,就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是可以減少對腦部的傷害,降低學習、工作、社交及自我照顧能力的退化,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仍以「抗精神病藥物及長效針劑」做為治療首選,用藥較為方便,只要病人規律且穩定服藥、及規律接受長效針劑治療、醫師定期追蹤病情,有助症狀緩解及維持穩定,且能避免思覺失調症復發。

<上一則.下一則>請問這篇文章內容對你有幫助嗎?非常好尚可沒有看看大家的意見統計留言回應×留言規範為維護本公司網路留言板秩序及禮節,請會員遵守基本的社會風俗與道德規範,禁止發表任何廣告、宣傳活動或商業性留言及謾罵、脅迫、挑釁、猥褻或不雅之文字。

若有違反法律行為或損害康健人壽名譽之內容,會員需自負相關法律責任,會員留言若含有上述之禁止內容,康健人壽保留其刪除或移除之



3. 何謂康復?

康復可被理解為一個建立個人興趣和能力的旅程。

就算是患者的病徵未完全消失,亦能夠在新的生活中尋找到新的意義和目標,克服病所帶來的挑戰。

康復者能過 ...關於我們背景最新資訊資訊中心友好連結思覺失調病理思覺失調是什麼?思覺失調有哪些徵狀?什麼是幻覺?什麼是妄想?什麼是負性徵狀?患者會經歷什麼階段?如何診斷思覺失調?什麼會引致思覺失調?治療有什麼治療方法?為何藥物有助治療?有什麼藥物以外的療法?藥物的用途和副作用?應如何處理副作用?可否自行停藥?康復何謂康復?患者可上學嗎?患者可工作嗎?什麼會導致復發?如何預防復發?家屬錦囊家屬照顧患者家人支持有何重要?與患者最佳的相處方式?是否需長期照顧患者?不願看醫生或服藥怎辦?出現幻覺或妄想該怎辦?親友缺乏動力該怎辦?親友想自殺該怎辦?親友想傷害他人該怎辦?強制入院有什麼程序?家屬自我照顧作為家人會有何感受?我對患者應有什麼期望?我感到壓力嗎?如何放鬆自己?如何表達讚賞及關心?如何表達斥責?網上電台案例分享自我評估討論區社區資源醫療及護理服務思覺失調服務計劃(EASY)精神科社康服務醫院管理局24小時精神科熱線社區支援服務思覺基金(EPISO)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賽馬會思妍婦女精神健康計劃(JCWOW)其他相關服務日間訓練及就業服務庇護工場輔助就業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職業康復延展計劃院舍服務輔助宿舍服務中途宿舍長期護理院經濟支援服務公共福利金計劃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其他權益殘疾人士登記證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活動聯絡我們思覺失調病理思覺失調是什麼?思覺失調有哪些徵狀?什麼是幻覺?什麼是妄想?什麼是負性徵狀?患者會經歷什麼階段?如何診斷思覺失調?什麼會引致思覺失調?治療有什麼治療方法?為何藥物有助治療?有什麼藥物以外的療法?藥物的用途和副作用?應如何處理副作用?可否自行停藥?康復何謂康復?患者可上學嗎?患者可工作嗎?什麼會導致復發?如何預防復發?愛思覺iPEP > 思覺失調 > 康復 > 何謂康復?下載觀看何謂康復?​康復可被理解為一個建立個人興趣和能力的旅程。

就算是患者的病徵未完全消失,亦能夠在新的生活中尋找到新的意義和目標,克服病所帶來的挑戰。

康復者能過自主的生活,並依然能實現潛能。

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及心靈方面,仍能活得精彩。

 康復同時亦可被理解為病徵減少。

在患者服藥後數天至數週後,妄想和幻覺會漸漸減退,但這情況因人而異。

有些患者受病徵影響的時間可能會較長,甚至有些已消失的徵狀或會再出現。

這些情況可能會使人認為康復的進度緩慢,而感到氣餒、失落和絕望。

儘管如此,我們也需積極與醫護團隊反映情況,他們會為患者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

儘管過程可能較漫長,但我們知道思覺失調患者有很大機會能夠康復的。

一般而言,服藥一至兩年後大部分患者的負性徵狀也會逐漸減退,開始回復以往的活動和社交生活,患者也有機會再次工作或上學。

可是,有部分患者亦有機會一直受到殘餘徵狀的影響,仍可能出現一些例如疏於自理、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或動力、言語貧乏、失眠或睡眠過多、情緒暴躁等情況。

患者可能難以回復平日的生活習慣及社交生活。

這時,我們除靠藥物的治療外,也可鼓勵患者多參與社區中的活動和技能培訓,逐步適應和面對病所帶來的挑戰。




4. 思覺失調的康復

康復是持續的進步當首發的思覺失調症狀漸漸受到控制後,接下來很多人都會急切追問:「我是否經已康復? ... 因此說康復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夜之間發生的轉變。

分享至:甚麼是思覺失調甚麼是思覺失調成因症狀尋求協助尋求協助治療有用資源思覺失調的康復思覺失調的康復復發的預防及處理副作用的處理掃除誤解偏見掃除誤解偏見JCEP > 掌握思覺 > 思覺失調的康復思覺失調的康復康復是持續的進步當首發的思覺失調症狀漸漸受到控制後,接下來很多人都會急切追問:「我是否經已康復?」思覺失調的康復進程因人而異。

理論上,當急性症狀大致減退,患者便算踏入了康復期。

在這段時期,仍有很多方面可以繼續改善,包括一些剩餘的輕微症狀、認知功能、社交能力、生活習慣及情緒處理等。

何時才停藥?一些人會認為持續服藥便表示未康復,這實屬誤解。

首先,持續用藥的目的,是要預防復發,並不表示病情未受控制。

另一方面,對於康復,我們平常用於一些外來病因(如感冒、身體創傷)的概念,很多時並不適用。

思覺失調的性質不似身體損傷或病毒入侵,只要傷口癒合/病毒清除便告一段落;相反,它是一種身體狀態,以高血壓來作比喻會更貼切:即使血壓經已控制得很好,仍需配合藥物、生活習慣改善等方法,以防血壓再次升高──這並不代表未康復。

因此說康復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夜之間發生的轉變。

不過,在個別情況下,醫生亦會與康復者探討停藥的可能性。

詳見復發的預防及處理。

有助康復的因素積極參與治療:首要的是遵照醫囑、定時用藥;此外,亦應與醫護人員保持良好溝通,避免擅自行動,如有需要或疑慮,應主動提出;亦可記錄身體及思覺健康狀況作參考。

這些都能促進治療計劃的制訂及進行治療及發展小組:不少醫院及非政府組織都有舉辦治療及發展小組,協助患者康復及發展才能,包括職業技能、人際溝通技巧、興趣小組、治療小組、壓力處理等多方面投入生活:在正視病患及其影響的前提下,應維持及發展社交生活、繼續發掘個人能力、提升自我價值觀。

重新投入生活既是康復的成果,亦具復元作用家人朋友的角色在康復過程中,家人朋友的支持至為重要。

若能對病患多加理解,對患者面對的困擾表示接納,有助他們重建信心。

但亦應小心平衡,以免過分關注增加患者的壓力。

當然,家人朋友本身亦承受不少壓力;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人士及相關組織的支援,例如參加講座及支援小組,建立互相扶持的網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