痲瘋病遺傳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麻风病

漢生病(英語:Leprosy),又作麻疯、癩病、癘風,醫學領域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英語: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與瀰漫型痲瘋分枝桿菌引起的 ...漢生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7年12月25日)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漢生病去世一個多月前的達米盎神父,此時他已因罹患漢生病而近乎毀容。

達米盎是比利時天主教布道家,曾自願遠赴夏威夷救治漢生病患者,不幸最後也因感染漢生病而在當地去世。

症狀多發性神經病[*],觸覺遲鈍,色素脫失,感覺異常[*],肌肉萎縮[*],攣縮[*],肉刑,眼瞼閉合不全[*],角膜炎,穿孔[*],形變,流鼻血類型primarybacterialinfectiousdisease[*],mycobacteriuminfectiousdisease[*],眼部疾病[*],神經病,testiculardisease[*],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被忽視熱帶病肇因麻風桿菌,瀰漫型麻風分枝桿菌治療藥物治療,抗菌[*]盛行率173,358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傳染病科ICD-10A30ICD-9-CM030OMIM246300DiseasesDB8478MedlinePlus001347eMedicinemed/1281derm/223neuro/187PatientUK(英語:PatientUK)漢生病MeSHC01.252.410.040.552.386Orphanet548[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每10萬人因麻風而導致的失能調整生命年。

數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1]漢生病(英語:Leprosy),又作痲瘋、麻風、麻瘋、癩病、癘風,醫學領域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英語:Hansen'sDisease),是由麻風桿菌[2]與瀰漫型麻風分枝桿菌[3]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但傳染性並不強。

感染初期不會出現症狀,潛伏期可達5至20年[2]。

該疾病會在神經系統、呼吸道、皮膚與眼部出現肉芽腫(英語:Granuloma)[2],導致患處失去痛覺感知,常造成四肢反覆損傷而需截肢[4],也可能出現虛弱與視力變差的症狀[4]。

視乎不同的細菌數量,漢生病可分為兩種主要的類型:少菌型(英語:paucibacillary)與多菌型(英語:multibacillary)[2][5]。

兩個類型主要是由皮膚感覺遲鈍甚至消失的白色斑塊病變數量來分,少於五個病變稱為少菌型,多於五個則是多菌型[2]。

確診漢生病的方式有二:一是在皮膚切片下找到耐酸性染色陽性菌(英語:Acid-fastbacilli);二是以聚合酶連鎖反應偵測細菌DNA的存在。

漢生病的感染者多為經濟狀況不佳者。

[6]漢生病經治療後可痊癒[2]。

針對少菌型漢生病的治療是服用二胺苯碸(Dapsone)及利福平(Rifampin)6個月[4]。

而多菌型漢生病的治療則包括12個月利福平、二胺苯碸及氨苯吩嗪的療程[4]。

這些治療藥物由世界衛生組織免費提供[2]。

此外,也有其他的抗生素能被用作治療漢生病[4]。

據統計,2012年全球有189,000宗慢性個案及230,000的新個案[2]。

慢性個案的數量較1980年代的500多萬已下降[7][8]。

大多數的新個案都發生在16個國家,而印度的個案數佔了其中的一半[2][4]。

在過去20年中,有1,600萬的漢生病患者自疾病中痊癒[2]。

漢生病影響了人類數千年[4]。

該疾病的英文名稱起源於拉丁文的lepra,意義為「鱗片」。

而漢生病(英語:Hansen'sdisease)的名稱則是起源於內科醫生格哈德·阿瑪爾·漢生[4]。

在部份國家會將病患隔離於漢生病療養院,如印度隔離了超過1,000人[9],中國數百人[10],非洲大陸也有隔離病患的情形[11]。

然而,大部分的療養院皆已關閉[11]。

漢生病在歷史上常受到社會歧視(英語:Leprosystigma)[2],而這也是該疾病無法自我通報與早期治療的一個障礙。

1954年開始,為了讓漢生病患受到重視,每年的1月26日或離此日最近的星期天被定為世界



2. 麻風病

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

這種病常常累及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生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

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 ...麻風病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麻風病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

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

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給流行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目錄1基本概述2病因學3發病機理4麻風病變類型4.1結核樣型麻風4.2瘤型麻風4.3界限類麻風4.4未定類麻風5傳染方式6臨床診斷7麻風病的治療8麻風反應9麻風病的預防10治癒標準11參看12站外連結基本概述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在世界範圍內曾是一種常見的病,甚至《聖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

患者多處發生潰瘍,並可導致殘疾。

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後要過2---7年才會發病。

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

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

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癒的原因主要是沒錢或缺乏藥物。

麻風病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

這種病常常累及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生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

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員分居,其他成員就不會患病。

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

麻風病村的設立是因為麻風病具傳染性。

但經幾個月的治療,病人應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據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漢森尋找麻風病的致病菌。

1873年,他發現了麻風桿菌,並確認是它導致了麻風病。

儘管他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繫,他還是說服了政府:因為麻風病是傳染性的,應該將麻風病人隔離起來。

直到發現了磺胺,才有了治癒麻風病的方法。

麻風桿菌很難被殺死,需要箕服用幾種藥物。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萬---150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

    病因學病原菌是麻風桿菌。

在光學顯微鏡下完整的桿菌為直棒狀或稍有彎曲,長約2~6微米,長約0.2~0.6微米,無鞭毛、芽孢或莢膜。

非完整者可見短棒狀、雙球狀、念珠狀、顆粒狀等形狀。

數量較多時有聚簇的特點,可形成球團狀或束刷狀。

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觀察麻風桿菌新的結構。

麻風桿菌抗酸染色為紅色,革蘭氏染色為陽性。

離體後的麻風桿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時即喪失其繁殖力,在60℃處理一小時或紫外線照射兩小時,可喪失其活力。

一般應用煮沸、高壓蒸氣、紫外線照射等處理即可殺死。

麻風桿菌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

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為例)比較廣泛,主要見於皮膚、粘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

在皮膚主要分布於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

在粘膜以甚為常見。

此外骨髓、睾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

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體外,其它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桿菌動物接種:1960年Shepard在小鼠足墊中,初步接種成功,得到有限的局部繁殖,建立了小鼠足墊感染模型。

1966年在Ress應用免疫抑製法,造成嚴重的系統性感染,使麻風桿菌的動物接種前進了一大步。

1971年Kirchheimer與Storrs應用犰狳接種麻風桿菌成功,建立犰狳感染模型。

1976年高板健二等報告應用裸鼠(先天性無胸腺小鼠)接種麻風桿菌獲得成功。

麻風桿菌的人工培養,到目前還未獲得公認的成功。

因此,上工培養仍是今後研究的重點。

  發病機



3. 麻瘋病簡介@ 中國痲瘋服務協會/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

麻瘋病醫學上稱漢生病又稱韓森病,傳染率低什麼是痲瘋病?(一)痲瘋病是受痲瘋桿菌感染而發病,它不是遺傳的病,其傳染率很小,且現已有很有效的藥品可以完全 ...中國痲瘋服務協會/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中國痲瘋服務協會與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於2012年5月4日正式合併(台內社字第1010171393號函備核),繼續我們的痲瘋服務工作:◎痲瘋病人醫療補助◎病人子女教育補助◎社區經濟康復;公共衛生教育宣導郵政劃撥帳號:1975576戶名: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e-mail:[email protected]:02-8287-0041;Fax:02-8287-8520地址:241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四段153號2F網站:http://www.hopewing.org.tw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604201407麻瘋病簡介?痲瘋病簡介麻瘋病醫學上稱漢生病又稱韓森病,傳染率低什麼是痲瘋病?(一)痲瘋病是受痲瘋桿菌感染而發病,它不是遺傳的病,其傳染率很小,且現已有很有效的藥品可以完全治癒,它不必隔離治療。

(二)痲瘋病的症狀,通常顯示在皮膚上,它感染侵害周圍神經是它的特徵。

如果是在初期經過治療,神經的傷害可以避免,否則往往導致殘障的後遺症。

(三)神經的傷害可以以自我護理來減輕傷害。

即使已有後遺症,只要不太嚴重,可以物理治療矯正手術可得到部分的醫治。

得了痲瘋病應如何?*不必驚慌。

它不一定是痲瘋病,應盡速恰皮膚科醫師。

*如果被診斷為痲瘋病亦無須隔離,可與家人過正常生活。

*請按醫師之囑咐服藥,服藥半年至兩年可完全治癒停藥。

 停藥後應每年返院追蹤檢查,以免復發。

*如有感覺神經受到侵害時,應特別注意手腳避免二度的傷害如 割傷、刺傷、燙傷。

cls/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活動服務小組下一篇活動服務小組回應加我為好友我們是由基督信仰起發的非政治團體(NGO)。

肯定每一個人,包括痲瘋病患者及所有的病人是天主的肖像,是上帝眷顧的兒女。

依靠祂的力量,我們伸出慈悲與關懷的雙手,服務國內外之痲瘋病患及其家屬。

以醫療、復健、教育、工作訓練、福利及靈性生活的援助實行我们的理想。

希望,患者能在身心健康上得到較高的品質;希望,我們的政府能為病人提供更有效的醫療制度;至後希望,所有被隔離的痲瘋病人,能夠融入社會過一般人的生活。

 日誌相簿影音全部展開|全部收合全部展開|全部收合cls1209's新文章協會簡介與服務實況百年奉獻-愛在台灣(二)樂生天使-丁德貞修女百年奉獻愛在台灣(一)谷寒松神父的生命書遠征麻風村張平宜入圍年度人物評選重要公告奉獻情暖病人心如何支助中國痲瘋服務協會/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師傅,叫我看見!黃麗秀修女的印度之行用愛來拆除恐懼的圍籬



4. “孤独”的疾病——麻风病-科普中国

但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感染了麻风杆菌并发病的比例很低。

需要说明的是,麻风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是它可能会有遗传易感基因 ...科普中国首页>正文“孤独”的疾病——麻风病2019-01-2706:51 来源:新华网分享到今天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这种疾病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又有哪些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这些疑问,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专职副会长潘春枝进行解读,帮我们走出盲区、认识麻风。

什么是麻风?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

麻风在世界上流行甚广,在我国也有2000余年的流行史。

历史上曾经把麻风、梅毒、结核通称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

麻风本病不致死,但它是可以致残的疾病。

根据典型症状,麻风也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红斑或白斑,患者会感到局部皮肤干燥、不出汗,肢端麻木。

有的病人甚至会出现眉毛脱落,面部潮红;还有的人耳垂肥大,面部有蚁行感。

中晚期时,患者会表现为手部壶口无肉、手指弯曲,以及面神经损伤引起的嘴眼歪斜、口角下垂;下肢神经损伤引起的吊脚跛行等症状,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手足溃疡,且长期不愈。

因此一旦出现了早期症状,患者就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中晚期的神经损伤会造成患者的严重畸残。

麻风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伤害?麻风杆菌会侵犯患者的皮肤和周围神经,若发现较晚或治疗不及时,一旦影响到周围神经,就会导致患者机体的残疾和面部的损害。

且神经损伤是不可逆的,患者的畸残也会随之加重。

麻风的传染途径都有哪些?麻风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密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是通过未经治疗的麻风患者含有大量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长期接触所致,这是世界公认的麻风传播的主要方式。

飞沫传播是指,麻风患者在咳嗽和喷嚏时会产生飞沫,健康人吸入了患者含有麻风杆菌的飞沫,导致传染。

但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感染了麻风杆菌并发病的比例很低。

需要说明的是,麻风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是它可能会有遗传易感基因,比如说父母有麻风,他的孩子可能会有易感的基因,那么长期密切接触也可能会发病。

麻风的治疗方法在当代药物治疗的体系之下,现在的麻风患者不需要隔离治疗。

但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发现麻风患者,需及时、足量、规则地治疗,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三种药物(利福平、氨苯矾、氯法齐明)进行联合治疗。

经过用药的病人,其传染性会大幅降低,不需要进行隔离。

因此麻风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郭童 [责任编辑:李浩]相关稿件麻风病,传染刘季和:为麻风病奉献一生推荐阅读1“孤独”的疾病——麻风病2流感来袭不要慌,预防措施记心上3王中林:我不会享受生活?科研就是我的生活4看!嫦娥四号的“霸屏”之路5月球背面究竟有啥玄机?“嫦娥之父”这么说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