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治療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給腦瘤病人多一點時間-術後植入之carmustine藥片列入健保 ...

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大腦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 目前這種疾病並沒有可以真正治癒的治療方式,治療方法主要是合併手術及放射 ...:::首頁最新消息焦點新聞100年衛生福利部新聞給腦瘤病人多一點時間-術後植入之carmustine藥片列入健保給付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建檔日期:100-01-25更新時間:100-01-25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大腦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原發性,且具侵犯性的腦瘤,也可直接稱作「腦癌」。

目前這種疾病並沒有可以真正治癒的治療方式,治療方法主要是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或再輔以化學治療。

通常經過外科手術治療後,如果沒有接受輔助性的化學藥物或放射線治療,術後的平均存活期僅有3-4個月;若加上手術後放射線治療或合併化學藥物,通常可再延長一些存活年月,然而五年存活率仍然非常低。

最近研發出一種在腦瘤摘除手術後植入腦室的carmustine藥片(wafer)經過臨床試驗證實,可作為復發性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病人腦瘤切除術後,輔助性化療藥物的另一項選擇,將自100年2月1日起列入健保給付。

每一carmustine植入藥片含可生物分解的聚合物及分散於其中的化療藥物carmustine,由聚合物負責控制carmustine釋放至腦癌摘除手術後所造成的腔室內,並擴散至週邊的腦組織,藉由對DNA及RNA的烷基化作用而發揮抗惡性腫瘤作用。

一般建議劑量是於腦癌摘除手術後所造成的腔室內植入八片。

雖然目前臨床上可用於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治療的化學治療藥物種類很少,由國外臨床試驗證明,術後局部給予carmustine可產生有意義的存活改善。

健保局基於替罹患重大傷病的保險對象分攤經濟壓力,也為腦瘤病人多爭取一線生機的宗旨,仍考量將這一類藥物列入健保給付範圍。

Carmustine植入藥片每片為36,636元,估計這項藥品列入給付之後,每年約有100位病人適合使用此藥品,健保局每年將增加支出約3,000萬的藥品費用,由於這個新藥使用上仍有其風險,所以必須由醫事機構依個案先向健保局提出申請,!經審查核准後,才准予給付。

本部簡介部長次長主任秘書行政組織本部單位及所屬機關使命願景及重大政策政策報導部徽設計說明最新消息焦點新聞真相說明公告訊息活動訊息招標資訊就業資訊便民服務部長信箱線上申辦服務專區表單下載諮詢服務專線政府出版品電子報訂閱專區相關問題Q&A常用查詢法令規章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法規通報全國法規資料庫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反貪資訊網遊說法專區法規鬆綁衛教視窗宣導專區影音專區相關連結員工入口網



2. 神經膠母細胞瘤之藥物治療

標準療法以手術及放射線為主,再輔以temozolomide (TMZ) 治療。

TMZ 為目前唯一證實可以有效延長GBM 病人存活率的藥物。

然而,TMZ 的療效會 ...128冊Vol.32 No.3Sep. 30 2016中華民國一○五年九月三十日出版神經膠母細胞瘤之藥物治療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藥劑部藥師陳昶名摘要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見的腦惡性膠質瘤,不僅存活時間短,且復發率高。

標準療法以手術及放射線為主,再輔以temozolomide(TMZ)治療。

TMZ為目前唯一證實可以有效延長GBM病人存活率的藥物。

然而,TMZ的療效會因為病人個體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表現而受到影響。

近年來bevacizumab基於其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藥理作用,或許可以藉著縮小腫瘤,給予病人更好的生活品質,使其成為治療GBM的選擇之一。

此外,神經膠母細胞瘤常伴隨腦水腫與癲癇相關的神經學併發症,類固醇與抗癲癇藥物亦常用在此類病人身上。

本文章即是回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藥物治療。

關鍵字:神經膠母細胞瘤、temozolomide、MGMT基因、bevacizumab壹、前言1,2神經膠細胞轉變成的腫瘤稱做神經膠質瘤,為最普遍的原發型腦瘤。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組織學及侵犯程度,將神經膠質瘤分成四個等級,其中第三與第四級被稱作惡性膠質瘤,存活率隨著級數上升而下降。

惡性膠質瘤中又以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最常見,約占神經膠質瘤82%,好發年齡在55至60歲。

GBM為第四級,中位數存活時間為14個月,五年存活率更不到5%。

GBM容易對化學治療產生抗性,導致腫瘤復發率高,平均復發時間約7個月。

診斷上多以磁振照影(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或是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CT)來判定。

GBM發生的確切原因仍不明,可能與基因、生活環境有關。

環境中主要危險因子為離子化放射線,家族史僅5%。

有些研究指出手機電磁波可能造成GBM,然而目前尚無法證實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相關症狀包含頭痛、噁心嘔吐、認知改變、步態不穩、尿失禁、半身癱瘓、失語症、視力缺損、癲癇等。

其中又以頭痛與癲癇最常見。

由於預後差且會影響認知功能與生活品質,因此被視為最可怕的腫瘤之一。

貳、治療一、標準治療在沒有合適的藥物治療之前,手術是唯一可以降低GBM病人死亡的方法。

然而,要藉由手術將腫瘤完全清除並不容易。

1970年代末期,手術合併放射線療法(radiotherapy,RT)成為最主要的治療方式。

化學治療由於細胞毒殺作用,以及可能增加腫瘤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因此被視為一種新的治療方式。

只不過在temozolomide(TMZ)問世之前,未有一種化學療法可以延長GBM病人的存活率。

目前標準治療仍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藥物為輔。

標準治療為在切除腫瘤後,合併放射線(1.8-2Gy,每日1次,每週5次,總劑量54-60Gy)與TMZ(75mg/m2,每日1次)治療,連續使用6週。

合併治療結束後隔4週,在每個療程(28天)的前5日,給與TMZ作為輔助治療,共6個療程2。

放射線與TMZ劑量,可依病人情況做調整。

再復發與救援療法(recurrenceandsalvagetherapy)則包含,bevacizumab(BVZ)、BVZpluschemotherapy(irinotecan、carmustine、TMZ)、TMZ、nitrosourea、combinationPCV(procarbazine+lomustine+vincristine)、cyclophosphamide、platinum-basedregimens。

(一)TemozolomideTMZ為一烷化劑,在1980年代被合成出來,是目前證實可有效延長GBM病人存活率的藥物。

TMZ為前驅藥(prodrug),口服後會先在人體轉化為5-(3-methyltriazen-l-yl)imidazole-4-carboximide(MTIC),再裂解為methyldiazoniumcation與



3. 腦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局部復發病人是否再次接受手術

腦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腦瘤中最惡性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症狀發現時往往已經相當嚴重。

腫瘤位置的不同 ...:::回首頁網站導覽登入註冊FBLineTwitterGplusTogglenavigation醫病共享決策介紹醫病共享決策(SDM)緣起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介紹醫病共享決策實踐運動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競賽醫病共享決策優化活動醫病共享決策相關素材徵求活動歷年榮譽榜決策輔助工具決策輔助工具清單計畫版決策輔助工具教育資源研討會資料數位課程宣導影片宣導素材民眾專區相關網站國外網站國內網站常見問題聯絡我們熱門關鍵字:人工膝關節SDM輔助工具呼吸醫病:::決策輔助工具決策輔助工具清單計畫版決策輔助工具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決策輔助工具決策輔助工具清單決策輔助工具摘要表回上頁腦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局部復發病人是否再次接受手術最新更新日期:2020年09月22日科別神經內外科主題類別7.神經系統及感覺器官決策類型治療關鍵字(glioblastomasorastrocytomaorastrocytomasorglioblastomamultiformeorgiantcellglioblastomaorgiantcellglioblastomasorgiantcellglioblastomaorgliosarcomaorhighgradeglioma)and(recurrenceorRecrudescenceorRecrudescencesorRelapseorRelapses)And(operativetherapyoroperativeproceduresorinvasiveproceduresortreatmentorreoperationorredosurgery)適用病人條件復發性腦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考慮是否接受再次手術移除腫瘤之病人。

腦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腦瘤中最惡性的,初期症狀不明顯,有症狀發現時往往已經相當嚴重。

腫瘤位置的不同,病人表現的症狀也不同,十種最常見的症狀:癲癇發作、認知缺陷、嗜睡、吞嚥困難、頭痛、混亂、失語症、運動缺陷、疲勞、呼吸困難。

此份決策輔助工具是適用於腦部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復發的病人及家屬,面臨病人症狀惡化或腫瘤變大的復發期時,面對醫療抉擇時的參考。

可供選擇決策方案手術治療,不手術使用場所病房執行者醫師、護理師、個案管理師開發團隊、機構臺北榮民總醫院團隊成員版本輔助工具研發過程說明一、界定範圍:高級別膠質瘤是侵襲性腦腫瘤,包括III級和IV級分類。

其中,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最惡性的,初次切除後復發率高。

儘管對於新診斷的GBM存在標準治療,但復發GB的治療策略仍有分歧(Birk,Han,Butowaski,2017)對於局部復發或進行性惡性膠質瘤的有症狀患者,通常建議進行手術。

而這些診斷為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預計在第二次手術後6至17個月(Ryken,Kalkanis,Buatti,Olson,2014)。

在面臨有神經損傷的症狀困擾及有限的生命之下,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對於病人及家屬來說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決定,因此希望透過此決策輔助工具的使用過程,讓病人或家屬更能決定是否接受開刀治療。

二、使用者需求調查28項研究文獻回顧中2279名接受第二次手術的患者,將其納入最終分析。

診斷的中位總生存期和第二次手術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8.5個月和9.7個月,而第二次手術是可以爭加病人的存活期(Montemurro,2016)。

評估患者再次手術在與神經外科醫生、惡性腦瘤個管師、護理長等四人討論後了解此輔助工具的使用者-病人及家屬在面臨復發時醫生與之會談手術相關事宜時,病人及家屬會詢問的五個常見問題,列出後進行單位內現有惡性腦瘤病人調查,調查結果排序如下:1.手術能延長病人的生命嗎?可以延長多久?2.手術能緩解病人的症狀嗎?會恢復成第一次開完刀後的狀態嗎?3.病人身體的狀態適合開刀嗎?4.手術之後還要搭配其他治療嗎?三、實證資料請見附件五-1四、測試與修訂此PDA發展過程中先由發展者進行兩位國中程度的病人、家屬的前測,以審視文字敘述是否容易瞭解進行修正。

之後再邀請未參與開發的病人或家屬、醫師、護理長、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檢閱及回饋對此PDA之建議。

測試對象人數建議修訂重點病人或家屬20很清楚,不然醫生講過我又忘了我關心的是要是碰到像癲癇發作



4.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迎戰惡性腦瘤

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瘤,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估計,每年約有1萬3000名病人死亡。

以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最新消息News&Message首頁最新消息醫療新聞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迎戰惡性腦瘤最新消息最新消息醫療新聞公告訊息獲獎專區感恩心曲影片專區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迎戰惡性腦瘤2018/12/15惡性腦瘤腦癌細胞治療癌症免疫細胞治療文章分享首頁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Line撰文╱細胞治療轉譯中心副主任邱紹智、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劉俊麟、神經腫瘤科主任李漢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惡性腦瘤(腦癌)雖然只占整體癌症發生率約1%,但死亡率卻名列前茅,不僅如此,患者因腦瘤侵蝕而導致殘障、失能,甚至成為植物人的機率也很大。

惡性腦瘤受限於腫瘤的特性及腦部血腦屏障的保護,迄今尚無很妥善的治療方式,尤其是惡性度等級最高的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和續發性腦瘤(由其他癌症轉移到腦部),治療上的瓶頸一直很難克服。

由於晚期癌症的治療選擇非常少,相當多的癌症研究領域都在積極發展新的治療方式,免疫細胞治療近兩年更是熱門。

運用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症,特別是針對實質腫瘤,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及臨床試驗成果,吸引了不同學科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人員相繼投入。

2015年是癌症在免疫治療上的重要里程碑,不但多個免疫檢查分子的抗體藥物上市進入臨床使用,許多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第2、3期人體試驗也已進入尾聲,真是令人振奮。

  惡性腦瘤治療的現況與瓶頸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瘤,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估計,每年約有1萬3000名病人死亡。

以目前臨床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外科手術切除加上化學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皆無法有效延長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復發後的存活時間,患者平均只能存活15-17個月。

在相關的腦瘤研究中發現,大量的腫瘤血管增生會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增加,因而促進腫瘤細胞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也發現腦部神經組織中有淋巴系統,藉由淋巴系統可將中樞神經的抗原帶至頸部淋巴結,以產生免疫監督作用。

但是,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會進一步透過腫瘤微環境的調控,像是產生多種免疫抑制蛋白,或是藉由壓抑抗原呈現細胞能力及吸引更多的免疫抑制細胞到達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微環境中,致使病情快速惡化。

簡單的說,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會利用各種方法騙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進而達到擴散及惡化的目的。

由其他腫瘤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包含腦部轉移、腦膜內轉移、硬腦膜轉移、硬腦膜上轉移以及脊髓內轉移等,又以腦實質內的轉移性腫瘤為腦瘤中比例最高者,高於原發性腫瘤10倍以上,當發現時,逾半數都已經轉移到身體多個部位。

針對腦實質轉移性腫瘤的治療,主要是以腦部病灶為導向(開顱切除腫瘤手術、放射線治療),並以全身性治療為主,治療目的除了要延長存活時間,更重要的是改善神經學症狀以及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

根據過去的經驗,轉移性腦瘤經過治療,病人大約可以延長存活時間4-6個月,然而以腦部病灶為導向的治療有可能因為腫瘤太深,或是長在重要神經部位,或是有多顆腫瘤以致無法手術。

放射線治療則可能產生相關的神經毒性,損傷日後的認知及協調等功能。

此外,許多腦轉移的病人,身體往往同時存在著系統性疾病,致使腫瘤極易復發及擴散,不但加速腦神經的損傷,影響生活品質,更因為腦部的血腦屏障而限制了藥物療效的發揮,讓許多患者及家屬遺憾終身。

在這種狀況下,許多針對腦部轉移的新治療藥物或方式都在發展當中,期能滿足患者急迫的醫療需求。

免疫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成果免疫療法是一種有希望治療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方法之一。

根據中國附醫先前的臨床試驗,接受自體樹突細胞疫苗(ADCV)治療後的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總存活時間顯著增加了2年。

臨床試驗也發現在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表現免疫檢查點蛋白PD1的比例,會影響以自體樹突細胞疫苗治療後的總存活時間和疾病進展時間,且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自體樹突細胞疫苗主要的作用是在體內淋巴結處,刺激活化腫瘤抗原特異性的T淋巴球,然後以抗原專一識別來消滅癌細胞。

隨著越來越多自體樹突細胞臨床試驗的進行或完成,樹突細胞疫苗被發現除了可以在體內活化腫瘤專一的細胞毒殺T淋巴球之外,也會讓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killercell)的活性提升。

這些研究成果顯示,樹突細胞免疫治療可使50%以上的病人引發適應性和先天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加上



5. 大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放射腫瘤部-三軍總醫院

其理論基礎在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乃生長迅速之腫瘤,以傳統照射法治療時, ... 瑞典的神經外科醫師Laksell即已設計發展一種使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術配合鈷六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網路掛號看診進度門診時刻醫師介紹:::放射腫瘤部訊息公告歷史沿革單位簡介醫療團隊門診時刻表衛教資訊儀器介紹治療流程治療方法教學研究English:::首頁 /放射腫瘤部 /衛教資訊 /大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大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大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任益民醫師一,前言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是大腦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不折不扣的腦癌,如僅使用手術治療,中期存活僅有3-4個月;加上手術後放射治療,可延長至10個月;加手術後放療及BCNU,可將中期存活再延長一點至一年,近年來有口服化療藥Temodal,根據2005年新英格蘭雜誌的報導,兩年的存活率可從10%提升到27%,明顯改善了病人的存活率。

由於先前的療效實在很差,便有許多學者嘗試各類非傳統的新療法。

所謂「新」,在此作者定義為除單純手術切除加上一天一次傳統照射法之外的其它療法,並分別加以介紹,盼能引起讀者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更多創新見解。

二,主要內容:非傳統照射法  過去標準的手術後放射治療方式,是每天照射一次、每次180-200cGy、總劑量6,000cGy。

近年有一種放射治療方式,每天照射兩次或三次,但大都以每天兩次、每次110-120cGy的方式,總劑量給予7,000-7,200cGy,稱作「多分次照射」(hyperfractionatedradiotherapy)。

使用多分次照射法的優點是,可以提高總劑量但卻不會增加副作用;而劑量提高理論上腫瘤控制率也能提高。

但至目前為止,仍無肯定的數據證明此法確實比傳統照射法較能治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另一種照射法,也是一天兩次,但是每次照射量為150cGy,總劑量為6,000-6,900cGy,因為總治療天數縮短相當多,稱為「加速多分次照射」(acceleratedhyperfractionated)。

其理論基礎在於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乃生長迅速之腫瘤,以傳統照射法治療時,據文獻報導可有高達33%的腫瘤在照射中出現腫瘤不減小反增大的現象,因此縮短照射天數應可以減少其癌細胞增生之機會。

但如同多分次照射一樣,目前為止尚未能證明療效確實勝於傳統照射。

  以上兩種非傳統照射法,在理論上有其優於傳統照射法者,雖然仍須臨床實驗詳加考證其效果,但觀諸傳統照射法仍無法治癒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現實情況下,加以多分次法及加速多分次照射法又已證明副作用並不高於傳統照射法,在臨床治療上,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另一種非傳統照射法,正好與上述多分次相反,稱「低分次照射法」(hypofractionated),乃是增加每次照射量、減少總照射次數的一種方式。

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為例,Slotman等人每次照射3Gy、總劑量42Gy治療30例病人,其中期存活為36週,與文獻中一般照射法的資料並無差異。

低分次法因從放射生物學的理論言可能較易造成正常組織副作用,因此作者並不建議使用。

組織插種法(Interstitialbrachytherapy)  組織插種法是一種特殊的放射治療技術,乃是將金屬或塑膠材質的細管直接插入腫瘤及周邊組織,再將放射性射源置入管內,達成照射目的。

其特點在於射線直接作用於腫瘤,不像一般的體外照射,在射線到達腫瘤之前、後,會同時照射到正常組織。

  此種技術運用於復發性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在1980年代即已證明有顯著效果,有病人可長期存活達53個月。

也有報告手術前或後給予組織插種治療合併體外照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病人中期存活可達23個月。

  目前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治療效果最好的文獻,也大都是採用手術加體外放射治療加組織插種治療的方法。

雖然插種治療似有相當的效益,但是因為過程較複雜,以及傳統上較不普及,在台灣使用並不普遍。

本部曾於數例大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例子施以組織插種法,可說略有經驗。

立體定位光子刀(Stereotacticradiosurgery)  早在1950年代,瑞典的神經外科醫師Laksell即已設計發展一種使用三度空間立體定位術配合鈷六十體外照射的「伽瑪刀」,治療顱內良性病灶如動靜脈畸形(AVM)、腦下垂體瘤等。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伽瑪刀已是發展成熟的技術,對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