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症狀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怕被判為精神疾病醫師真心話:診斷重要?還是解決問題 ...

這樣好了,你先吃個幾天藥,看看有沒有進步,我們再來討論好嗎?」 ... 精神科醫師單單靠問診,可能才十幾分鐘,就下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心靈關係怕被判為精神疾病 醫師真心話:診斷重要?還是解決問題好好生活重要?收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瀏覽數58,6652019/12/31·作者/黃偉俐·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前陣子有一位音樂人鬧出一連串風波,他之前有清楚的躁鬱症病史,是躁症又發作了嗎?但為何有時他的行為似乎又可控制良好呢?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的病患跟親友要如何面對精神疾病的診斷,好好過生活?精神科門診中最常遇到的挑戰是:「醫師,為什麼要說我有病?我真的生病了嗎?」很多人都不希望自己生病,甚至有人因為醫師說他有憂鬱症,氣到當場跟醫師翻臉。

(推薦閱讀:「惡」離我們很近,生病也離我們很近害怕和污名化有一天可能反撲到我們身上)老實說,要是不自覺可能生病了,到醫院做什麼呢?至少家屬覺得問題不小,才會不辭辛勞地勉強陪同就醫。

在這之前,當事人可能已經受了好幾個月的苦,無論朋友、家人如何努力協助,甚至其他科醫師都幫不上忙。

但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這樣好了,你先吃個幾天藥,看看有沒有進步,我們再來討論好嗎?」「可是,醫師,我這輩子沒生過病、沒吃過藥,我不想吃藥,還是回家再看看好了!」對於那些不管是憂鬱或焦慮,都堅稱自己沒病、連一顆藥都嫌多的病人,我只能告訴他們:「我是個精神科(身心科)醫師,根據症狀來做疾病判斷,我們能提供藥物、心理治療,或者同時進行。

但醫生不是魔術師,不可能只是門診幾句話,就把問題和痛苦都變不見。

」這種好說歹說都不願意被當作病人、拒絕藥物或心理治療的,還好並不是那麼多。

但是在網路上卻有很多宗教團體、社會組織,某些民眾就是徹底拒絕有所謂的「精神疾病」,認為這些都是精神科醫師搞出來賺錢的,連讓家人來看病都不肯。

(示意圖。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懼怕精神疾病標籤 延緩就醫恐加重病情就像討論廢死一樣,沒有人能夠保證不會抓錯人、判錯案,沒有人冤死。

偏偏精神疾病被標籤化、嚴重化、污名化,連失眠病人都怕會變成醫不好的「精神病」,當然很多人對診斷很敏感。

精神科醫師單單靠問診,可能才十幾分鐘,就下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憑什麼?搞不好就因為這個精神疾病的診斷,以後連要就業、結婚,或者保險都會受影響。

(推薦閱讀:「我們」與正常的距離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創傷與擔憂)一位兒童心智科醫師演講時這麼說:「小孩子過動,我都會先跟老師、家長討論處理方法,不忍心給小孩吃藥。

」可是幾十年、幾百個研究下來,當初第一個吃藥的孩童至少60幾歲了,藥物的安全性完全沒有疑慮,那位資深醫師還暗諷別家醫學中心就是愛開藥給小孩吃,到底是不忍心些什麼?父母還要擔心些什麼呢?精神科醫師的內心其實也都有不同想法、有著各自的掙扎,甚至到了退休後,有位教授竟然講出:「其實沒有精神疾病這種事,只是一時心理的狀況而已。

」那我自己掙扎過嗎?有絕對信心靠準則、經驗,做出的診斷都對嗎?我們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是:醫師必須做個詳實的詢問者,問完規定的題目、對某個疾病只要幾項症狀中出現至少有幾項以上,並排除生理上、藥物或毒物的副作用,或其他精神疾病影響下的因素,那就可以並應該下診斷。

這套系統是來自美國的《診斷與統計手冊》、所謂的DSM(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這是經過非常謹慎分析過程的產物,它的使用要經過對住院醫師嚴格的訓練跟校準。

即使如此,很多東西依然是經過專家討論之後勉強達成的結論,背後的邏輯並不廣為人知,甚至不見得符合科學標準,所以幾十年來,《診斷與統計手冊》歷經不斷地修正,診斷的標準跟看法都不斷在改變,現在來到了第5版。

缺乏了客觀的數字、確實的影像,單單依靠《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問診來做精神疾病最後的診斷,這真的很難令一般人完全信服,尤其當民眾心中對精神疾病有成見的時候。

即使科學已經很進步,很多人卻忽略了偌大的腦子其實負擔了很多的功能,包括感覺、運動、平衡、思考、情緒、衝動控制等等。

他們莫名地選擇相信思考、情緒、衝動的控制是由靈魂主管的,甚至會受奇怪靈界的影響。

思考、



2. 杏語心靈診所-常見的精神症狀有哪些?

此為精神科急症,若不治療,可能有性命之危。

讀者應該能從這三個例子中體悟到:即使外觀健康的案主,也可能因為藥物、疾病發作、或 ...Library心靈圖書館首頁心靈圖書館主條目:【精神相關】 治療相關 關係專區 心靈專區 其他相關 【精神相關】底下的細目:【精神症狀】 精神官能症 妄想症 躁鬱症 憂鬱症 焦慮症 思覺失調症 常見的精神症狀有哪些?作者:陳俊欽    由於近幾個世紀來的精神病理學家的努力,已知的精神症狀非常非常的多,遠遠超過本書的篇幅。

所以我們只針對最常見的精神症狀來加以描述。

  有些症狀是高度病態性的,諸如:幻覺、怪異妄想、怪異行為、怪異言語、怪異情緒等,這類症狀極度在正常人身上極度罕見,一旦出現這類症狀,我們幾乎能肯定精神疾病的存在(但究竟屬於何種毛病,則仍須經過通盤的考量才能診斷);有些症狀的病態性較低,可能存在於正常人身上,但在出現次數過度頻繁、強度過強、出現場合不適切時,則會被診斷為精神症狀。

這類症狀包括:焦慮、憂鬱、亢奮、強迫意念、一般妄想等。

  為了避免有所遺漏,筆者建議使用精神狀態評估(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的標準評估方式,這種評估法將人的精神狀態分成十三個面向來紀錄,使用者需要詳加紀錄每個面向的評估方法。

    意識(Consciousness)  意識指的是一個人的覺知程度。

正常的狀態下,意識是清醒的(Clear),可以對於外界刺激有所認知,有所反應。

但在一些情況下,意識就會出現改變。

  嗜睡(Drowsiness)指的是案主昏昏欲睡,即使能經由刺激而恢復清醒,但不久又即將進入睡眠狀態。

  不清醒(Cloud)指的是案主意識無法持續保持清楚,偶爾可以對外界刺激反應,但旋即又失去反應。

  混亂(Confusion)指的是案主意識不清楚,對於外界刺激接受有問題,所以無法正確反應,外顯上可能為過動、干擾、無法配合。

  木僵(Stupor)指的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狀態,案主對於外界刺激有所覺知,但無法反應。

在木僵狀態過去後,案主可以描述出當時發生的事情。

  昏迷(Coma)指的是案主的意識完全喪失,對於外界刺激缺乏反應。

    意識是器質性腦病變的重要指標。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不太會改變意識,所以當意識開始變化時,讀者要特別注意。

尤其是快速的意識改變,這很可能是中風、癲癇、腦血管瘤破裂、蜘蛛膜下出血等致命疾病的表徵。

其中,木僵可能出現於僵張姓思覺失調症(Catatonic schizophrenia)。

  讀者不要以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在諮商中遇到這類問題。

筆者舉下列三例,讀者即可明白:    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因為在學校課業頗差,容易失神,違背課堂規矩,而被視為問題學生,要求輔導。

少年否認自己是故意如此的,但所有同學都證實了老師的觀察。

機警的輔導老師注意到案主潛在的器質性腦病變,送醫後,經過腦波檢測後,發現案主有小發作型的癲癇──癲癇發作時不會發生典型的意識昏迷、全身抽猝的症狀,但會以突然失神、恍若未聞來表現。

    一個外觀緊張的年輕男性,約二十多歲,役畢,持續失業中,案主在諮商中,顯得相當緊張、防衛心頗強,對於諮商師的問題,多數避而不談,各說各話。

再一次晤談中,諮商師提及案主的童年經驗時,案主突然停止動作,保持坐姿,動也不動,但雙眼仍舊張開的。

經送醫後,發現為僵張姓思覺失調症的首次發作,而其先前的緊張、防衛心強等,則為思覺失調症的前驅症狀。

    一位中年婦女,單親媽媽,育有一子一女,因為角色負擔過重,經濟壓力過大,而有憂鬱現象,定期在精神科門診拿藥治療。

但案主抱怨精神科醫師都只會開藥,對於心理問題避而不談,所以前來尋求諮商協助。

首次諮商時,案主突然發生意識障礙、昏迷的現象,經過緊急送醫,發現案主因為服用傳統的三環抗鬱劑,而最近因為感冒,而自行購買感冒藥服用。

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類藥物有抗醯膽鹼作用,而其抗憂鬱劑亦有抗乙醯膽鹼作用,兩者加成作用,而干擾腦部意識狀態。

此為精神科急症,若不治療,可能有性命之危。

    讀者應該能從這三個例子中體悟到:即使外觀健康的案主,也可能因為藥物、疾病發作、或潛在的神經性疾病,而發生意識障礙的現象。

筆者國中時即有同學上學時,忽然感到一陣頭



3. 常見的精神疾病

幻覺則是指虛幻的感覺,例如聽幻覺或視幻覺,常可聽到病人描述聽到有人在批評他、譏笑他、命令他,常可發現病人出現自言自語和傻笑的情形。

而躁鬱症患者常會 ...[首頁][向上][瞭解焦慮][家屬如何照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屬如何照顧躁鬱症患者][情感性精神病][常見的焦慮疾病][睡眠衛教單][常見的精神疾病] 常見的精神疾病與一般的治療概念何謂精神病?精神病主要可分為精神分裂症及躁鬱症(情感性精神病)為主。

此外也包括老年癡呆症和智能不足所合併的精神症狀,或酒精及藥物(如安非他命)導致的精神症狀。

精神症狀主要以妄想及幻覺為主。

妄想是指現實生活上不可理解或不可能發生的事,最常見的妄想是關係妄想及被害妄想。

病人通常會覺得有人跟蹤他,對他指指點點,電視報紙都在報導他的事,或是擔心有人想害他。

幻覺則是指虛幻的感覺,例如聽幻覺或視幻覺,常可聽到病人描述聽到有人在批評他、譏笑他、命令他,常可發現病人出現自言自語和傻笑的情形。

而躁鬱症患者常會因情緒亢奮而出現誇大妄想,認為自己很偉大,擁有超能力,並且會減少睡眠需求、話多、花大錢。

生病的時候家屬應該怎麼辦?當出現妄想症狀時,不要與他爭辯。

而應當表達,無論發生了什麼事,家人都願意給予關心。

當出現幻聽時,建議他轉移注意力,以聽音樂(隨身聽)、看電視、運動等方式處理。

當出現暴力行為或自殺危險時,通常家人都已無法做隨時的照顧,此時應該考慮住院。

若是在晚上發生緊急狀況,可帶來本院大甲分院急診處,請當天精神科值班醫師處理。

病人在何時需要住院?病人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會發生情緒的不穩,在這個時候,如果家人在照顧上感到困難,可以考慮在醫院急性病房住院。

通常藥物治療的反應,在第二到第三週開始出現,因此一般的住院期限,在健保的規定是以一個月為主。

本院盡量配合家屬的要求,但仍請家屬根據這項原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或誤會。

為什麼會生這種病?一般來說跟體質有關,現在的研究確定有遺傳關係。

但有時家族中並未發現有精神病的家人,因此可能致病的基因在某些世代中隱藏起來,卻在某一兩位家人中暴露出來了。

另外有發現生病的人,通常病前個性比較內向,對壓力的調適比較差。

腦傷的機會比較多。

總之現在的觀念是認為這乃是因為腦中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血清張力素的濃度不平衡所致(比較偏向體質概念),而較不認為單是刺激就可以引發。

吃藥治療有效嗎?藥物要吃多久?是不是一輩子不會好?很遺憾地,藥物治療並非對每一位都有效。

所謂無效,是指經過足量的藥物連續使用超過固定時間後,仍然對症狀沒有明顯改善。

這時候需先考慮病人是否按時吃藥。

通常若對某種藥物無效,會再試著使用其他種類的藥物做治療。

所幸隨著科學的進展,新一代的藥物已經出現。

一般而言療效較強,適應症的範圍也較為廣泛,副作用也較少。

這類的新藥以「可致律」和「理思必妥」為主。

藥物在急性期,可以控制症狀及情緒的穩定;而在其他時間,可做為預防復發。

因此重點不是在藥該吃多久,而是病可以好多久。

任意的停藥,是造成病情復發的最常見原因。

而且發病久了之後,對藥物的反應也會變差。

甚至有人建議在復發三次之後,就必須終生服藥。

其實只要願意吃藥,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都可以保持穩定,從事較簡單工作。

生病久了好像就變懶惰了,是因為吃藥的關係嗎?雖然有研究懷疑長期吃藥會造成腦筋較遲鈍、思想較貧乏的問題。

但目前主要仍認為這乃是疾病長期下來的影響,稱之為負向症狀因為生病久了就變呆,這種發現在精神科藥物尚未用在治療用途前即已發生。

其實一般人應不難體會,長期過著孤獨、無所是事的生活,在怎麼積極的人都會產生工作或社交能力的退化。

所以現在的精神治療觀念,特別強調「復健」的重要性。

本院精神科設有日間留院,這是較現代的治療概念,讓病人晚上回家,白天則在醫院參加活動及工作訓練。

病人是否可以結婚?若結婚沖喜,是否有效?根據民俗的觀念,認為精神病患只要經過結婚,就可以穩定病患的情緒,甚至讓精神病痊癒。

精神病患病非不可結婚,但這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另外因為精神病會有家族遺傳的傾向,若要懷孕時,最好能請教精神科及婦產科醫師,做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