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之臨床表現與抗生素使用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類鼻疽melioidosis

7、治療方法: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即使在實驗室細菌培養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有效。

目前一般認為急性期需要用針劑的第三代頭孢子素( ...類鼻疽melioidosis類鼻疽(melioidosis)皮膚科 王修含醫師 根據疾病管制署例年監測資料,南台灣地區在颱風過後可能會發生類鼻疽病例。

因為颱風的強風豪雨,會將原本藏於土壤中的病原菌(類鼻疽桿菌)帶出地表,若皮膚有傷口,在災後整理環境時,病原菌就可能入侵人體,造成感染。

例如:2005年海棠及泰利颱風、2008年卡玫基颱風、2009年莫拉克颱風、2010年凡那比颱風與2011年南瑪都颱風災後,台灣南部地區(主要在台南市與高雄市)都曾發生類鼻疽疫情。

類鼻疽的臨床症狀有很大的差異,被感染者可能沒有症狀,或是局部皮膚丘疹、膿皰、結節、潰瘍,或是發生肺炎、慢性內臟器官化膿,也可能出現嚴重的敗血性休克。

類鼻疽(melioidosis)是因為感染「類鼻疽桿菌」(「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舊名「類鼻疽假單胞菌」Pseudomonaspseudomallei)所引發的疾病,這種細菌是一種腐生菌,生存於積水的環境,如水池、土壤,可感染多種動物,如人類、猴、馬、豬、羊、囓齒類與鳥類,但不會經由人類直接傳染給人類。

傳染途徑通常來自原本有傷口的皮膚,接觸被此細菌污染的水或土壤,少數案例則是由於呼吸道吸入受污染的塵土,或消化道食入被污染的水或土壤所致。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皮膚科王修含醫師)與出處(skin168.net/ skin168.com/ skin168.org),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類鼻疽的潛伏期長短不一,可由小於三天至數個月或數年,例如溺水者可在24小時後即發病,但越戰美軍的潛伏期最高紀錄可長達29年,所以「類鼻疽」又稱為「越南定時炸彈」(Vietnamesetimebomb)。

通常皮膚感染的潛伏期較短,約1至5天,類鼻疽的急性期表現常為不明原因的敗血症或肺炎,而肺部症狀約10至14天,但若經由全身血行傳播,則在7至10天內會發展為致命的敗血症。

類鼻疽在皮膚引起的症狀,可表現為丘疹、膿皰、結節、潰瘍,也可能出現慢性結節狀淋巴管炎。

綜而言之,類鼻疽的感染型態可分為四類,包括:1.急性的局部感染2.急性肺部感染3.急性血行性感染4.瀰漫性感染類鼻疽也可能出現無症狀的感染。

類鼻疽感染最常發生於老年人或慢性病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炎、腎功能不全、癌症、地中海型貧血、免疫功能較差者,但一般健康人也可能罹患此病。

如果颱風、水災影響地區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應評估診斷感染類鼻疽的可能性。

圖:類鼻疽(melioidosis)感染之皮膚表現:A-I,原發性皮膚類鼻疽(Primaryskinmelioidosis.)J-L,次發性(瀰漫性)皮膚類鼻疽(Secondary(disseminated)skinmelioidosis).-引用自感染學期刊ClinInfectDis.(2008)47(5):603-609.doi:10.1086/590931在台灣南部地區,在颱風挾帶豪雨過境之後,原本在土壤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會被翻出地表,災區居民若體表有傷口,在整理環境的過程中,可能被細菌入侵,造成感染。

類鼻疽流行於熱帶地方,例如東南亞、中南美洲、澳洲東北部,臨床病例在台灣並不常見,但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統計,在2005年海棠與泰利颱風、2008年卡玫基颱風、2009年莫拉克颱風、2010年凡那比颱風與2010年南瑪都颱風之後,南部地區如台南市與高雄市,皆曾爆發類鼻疽疫情,因此自2007年10月,此疾病被列為第四類傳染病,納入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通報項目。

圖:台灣的類鼻疽(melioidosis)病例分布-引用自感染學期刊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JClinMicrobiol.2010Apr;48(4):1432-1434),此論文出自台灣學者之研究,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與高雄師範大學的Yao-ShenChen,Hsi-HsunLin,Jung-JungMu,Chuen-SheueChiang,Chang-HsunChen,Leh-MiaBuu,YusenE.Lin, Ya-LeiChen【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