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折走路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多走路減少髖關節骨折風險

【聯合晚報╱黃玉芳】 髖關節骨折後因為得開刀、臥床,可能引發感染、褥瘡,老年人髖關節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20%。

一份美國的長期研究指出,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健康百科/骨科.復健多走路減少髖關節骨折風險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4-09-2312:54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聯合晚報╱黃玉芳】一份美國的長期研究指出,只要每周多走一點路,就能減少50%髖關節骨折的風險,研究刊載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

報系資料照髖關節骨折後因為得開刀、臥床,可能引發感染、褥瘡,老年人髖關節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20%。

一份美國的長期研究指出,只要每周多走一點路,就能減少50%髖關節骨折的風險,研究刊載於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

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蒐集近3萬6000位男性,在24年內活動與坐、站習慣的資訊。

並且讓這些人每兩年填寫一次問卷,瞭解他們走路的方式,以及花在坐著或是打網球、游泳等活動的時間。

經過24年的追蹤,當中共有546人發生髖關節骨折,但不包括因為癌症或是滑雪跌倒、車禍受傷骨折的案例。

這些人中,有85%的骨折是因為滑倒、絆倒,或是從椅子上跌落等小意外造成。

結果發現,一個人走得越多、走得越快,髖關節骨折的風險越低。

對主要活動是散步的男性來說,一周至少走4小時,比一周走不到1小時的男性,減少43%髖關節骨折的風險。

研究認為,走路有助於建立骨骼及肌肉張力,也可以幫助平衡,對年長者來說,走路也比從事劇烈活動更舒服,同時走路對於預防女性髖關節骨折,也有相同的效果。

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凱文表示,曾有研究比較腳踏車、游泳等運動,發現還是以走路等負重運動,可以給關節壓力,反而能夠讓骨骼長得比較強壯。

如果老人家動作靈活,還可以嘗試跳繩。

有些老年人會擔心走路引起膝蓋痛,吳凱文說,走路前一定要有足夠熱身,並且選擇在PU跑道場地、穿上慢跑鞋運動,有助於增加避震效果,降低對膝蓋的傷害。

褥瘡延伸閱讀長期臥床翁傷口生蛆急診護理師急幫清理預防機構感染悲劇專家:落實感管與打疫苗一樣重要起身發出警示北榮智慧床墊防褥瘡也防長者跌倒該不該對成為植物人的失智症病患插管?一位外科醫師的省思百歲人瑞人工髖關節置換成功醫:年紀再大都該換最後一哩路自己決定!醫院志工簽署預立醫療照護腦中風別怕「這」原則避免拖垮一家人同類文章手腕痛一直沒有好怎麼辦?醫曝:三角軟骨受傷了走不動、站不穩又常跌倒?試試5要點肌少症風險評估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起床腳痛上WaCare學舒緩足底筋膜炎3大祕訣痛到走路都有困難!WaCare免費線上課教你改善足底筋膜炎睡姿不良、床墊不對,讓你睡到腰痠背痛!挑對床墊這個指標很重要治療股骨頭壞死不動刀也可以這麼做手指痠麻恐是滑鼠手引發醫師教伸展腕隧道運動舒緩婦人站立常腳痠原來腰椎滑脫婦人站立時右腳酸疼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獲改善居家防疫反讓關節受傷害復健科醫授減輕疼痛指南東奧賽場邊的無名英雄!認識獎牌背後的「運動醫學團隊」膝蓋痛未必是退化性關節炎醫教做2運動保養膝關節常蹺二郎腿容易腰痠背痛輪流換腳蹺可助改善嗎?李洋聖筊動作超軟Q醫師也直呼難度高、別亂學宅在家加強清潔防疫粉領族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上身打噴嚏後腰痠小心椎弓斷裂簡易1動作測試是否中招52歲男長期負重脊椎退化坐也痛站也痛開刀助改善痛苦以為落枕忍痛2年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起立蹲下5次超過12秒小心肌少症!醫曝致命徵兆疫情期間臉歪了怎麼辦?及早積極復健治療是關鍵65歲以上長者訓練肌力防跌倒圖解6招坐姿訓練秒學會網球肘擰毛巾、轉瓶蓋痛爆!物理治療師教2大離心收縮動作強化肌力吃鈣片、喝大骨湯助骨折復原?骨折怎麼吃才對?醫教飲食正確觀念這些動作超虐手腕!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骨折後應該怎麼吃、吃什麼才對?骨科醫師教你正確飲食方法骨折後喝大骨湯補鈣有用嗎?醫師教你正確的「補骨」方法防疫宅在家肩頸腰酸背痛到不能動?中醫「小扁針」有解226K挑戰超鐵夫妻十字韌帶斷裂鐵人醫師治療重返賽場宅家頻打掃痠痛肌腱炎病號多看更多猜你喜歡我的經驗/莫名頭暈怎麼辦?建議去看「這一科」可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胃痛常見5大原因,亂吃止痛藥是其一!醫教4招助改善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



2. 【骨質疏鬆】糟了!家中長輩【髖部骨折】!決定手術前

臨床專長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微創人工膝關節及髖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創傷固定手術骨腫瘤疾病.【骨質疏鬆】糟了!家中長輩【髖部骨折】!決定手術前,您需要知道的5件事凡哲72歲的媽媽躺在急診,照X光發現髖部骨折,唯一可以處理骨折的方法就是手術固定或更換人工關節。

接到這個消息,他非常震驚,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他在想:「年紀這麼大了,活動需求沒有那麼大,應該不需要開刀吧?」「在家休息骨頭會不會自己長好?」「年紀大開刀風險高,應該是不要開刀比較好?」髖部骨折大多須要手術年紀大,可能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手術麻醉風險的確很高,手術這件事的確要謹慎考慮。

大多數的患者和家屬一開始都是希望能用較保守的方式來處理。

但是經過骨科醫師解釋後,約有九成五的家屬會決定安排手術。

決定暫緩手術的人,回家後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很快又把患者帶來醫院,因為實在是太難照顧了。

髖部骨折後,一動就遽痛,連翻身都很困難。

想要試著「保守治療」,讓患者臥床等骨頭自己長,其實比想像中困難許多。

臥床的人為了避免褥瘡,至少每兩個小時要翻身一次,每天要擦澡至少也得全身都翻一次,更不用說需要大小便的時候了。

照顧者每次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很快就會不忍心,又帶回醫院安排手術。

因為有一種狀況比「手術麻醉死亡」更恐怖的事,那就是「生不如死」。

手術風險包含死亡的風險髖部骨折的固定手術或是髖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是很困難的手術,大多一個小時內可以完成。

主要的風險來自年紀大、身體狀況不佳、各器官機能都開始衰退。

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病史在髖部骨折患者身上很常見。

這樣的身體狀況,人在家中坐就有可能會心臟病、中風發作了,何況是接受手術。

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可以高達20%,這種死亡當然也可能發生在手術中或住院中。

有時會遇到決定不開刀的病患,在門診回診時,家屬會說:「急診看的醫師說因為風險太高,醫師不敢給他開刀。

」實情大多不是這樣子。

醫師不碰的不是「風險高的病人」,而是「無法理解風險的家屬」。

處理髖部骨折要冒險,手術後又難照顧,屬於吃力不討好的事。

如果家屬一再希望保證不出事,不能接受風險,醫師當然也只好請家屬回家再考慮考慮。

說到髖部骨折的手術風險,總結來說,就是有「死亡風險」。

手術前先檢查身體狀況雖然剛剛說手術風險很高,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安排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來做手術。

手術前的全身檢查是一定必要的。

抽血驗血球、血紅素、凝血功能、血糖、肝腎功能,再加上心電圖、胸部X光是基本。

如果年紀大,曾經有心臟病、心衰竭,要考慮心臟超音波檢查。

肺功能不佳,有肺病會喘,可能需要肺功能檢查。

真的狀況很不好,需要事先安排加護病房床位。

如果沒有特殊狀況,儘早安排手術可以減輕疼痛,早期恢復。

但若身體有狀況急需處理,還是把身體狀況調整一下再手術會比較安全。

治療目標是改善生活品質手術的第一目標要放在「減輕疼痛,改善生活品質,便於照顧」。

至於未來的活動,就要看患者的體力和身體狀況而定了。

根據統計,有九成以上的患者在手術後都無法恢復到原來的行動能力,也就是說,原本走路就很慢,拿拐杖的人,未來可能需要使用助行器。

原本使用助行器的患者,未來不但要拿助行器,旁邊還需要有人看護。

原本每天只有走幾步路的人,未來可能只能坐輪椅了。

如果身體狀況已經不佳,或是有失智的現象,卻期望能在手術後身手矯健、獨立生活,那是不切實際的。

復健是恢復行動力的關鍵若手術順利,也沒有產生併發症,通常5天左右就可以出院。

但出院後仍需要專人照顧,短期內無法獨立生活。

活動能力能恢復到什麼程度,和手術後的復健期很有關係。

患者需定期回診照X光,看看骨頭恢復的程度,並且接受骨質密度檢查、治療骨質疏鬆。

復健的內容要著重在走路、步態的穩定,避免再次跌倒。

復健的過程需要患者能配合清楚的指令,例如哪一腳先踩出去,在骨折癒合前下肢只能部分承重等。

如果有失智的現象無法配合,復建進度就會比較緩慢。

通常這些復健活動需要物理治療師長時間的指導,可惜目前健保的復健很難做到這樣。

髖部骨折絕對不是只有骨頭裂開來這



3. 骨折與開刀

假如骨折的部位是股骨頸的話,可以施行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大部分的老人家在第二天就可以站起來走路了;假如骨折的部位在轉子間的話,就要用鋼釘或是鋼板固定骨折的部位 ...



4. 骨質疏鬆

背痛、腰痛、骨盆走路時痠痛。

不自覺駝背。

容易骨折。

因為脊椎不舒服,引起腸胃不適、便秘,或是呼吸 ...國際大事新聞專輯/首都陷落總統流亡!塔利班重掌阿富汗閱讀全文0盧映慈2020年4月16日上午2:00·5分鐘(閱讀時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台灣髖關節骨折每年將近2萬例,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而亞洲的骨折率又是全球第一,等於台灣也是「骨折王國」。

而髖關節骨折造成的後遺症很多,5年死亡率高達5成,嚴重性甚至超越大部分癌症,不過雖然說起來非常可怕,髖關節骨折的原因卻是從「骨質疏鬆」開始;但因為一開始的症狀非常輕微,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的全身痠痛其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直到骨折、住院才發現,時間都比較晚了。

一、骨質疏鬆有什麼症狀?會痛嗎?怎麼發現?其實骨質疏鬆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因為骨質流失,無法支撐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痠痛的不舒服。

不過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葉光庭認為,還是有一部分的人會出現一些症狀,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好幾個星期都不會好,或是反覆出現,就要特別注意,最好可以去做一下骨密度檢查。

背痛、腰痛、骨盆走路時痠痛。

不自覺駝背。

容易骨折。

因為脊椎不舒服,引起腸胃不適、便秘,或是呼吸不順等問題。

反覆腎結石。

二、骨質疏鬆有什麼檢查?多久需要測一次骨密度?目前常見的骨密度檢查有2種,最準確的骨質密度檢查是中軸型的雙光子X光吸收儀(DXA),而一般健檢時,敲擊腳跟的小型儀器是定量超音波(QUS),只能當初步篩檢的工具。

DXA:測量的是腰椎、髖骨的骨密度,需要掃描10~15分鐘,但可能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導致看起來骨頭密度偏高,可以同時配合腹部超音波。

葉光庭說,骨頭的骨質在出生後,會隨著年紀慢慢增加,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逐漸減少,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為雌激素減少,骨質原本緻密的骨頭就會變成中空疏鬆。

在35歲之後,骨質會開始每年流失0.5~1%。

所以建議從35歲之後,每隔3年做一次骨質密度(bonemineraldensitytest,BMD)的檢查。

三、骨質疏鬆,補鈣就會好嗎?其實在產生骨質疏鬆之後,光靠補鈣沒辦法「逆轉」骨質疏鬆,但前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大同醫院骨科醫師林高田說,補鈣可以讓骨質疏鬆不要一直惡化。

「不過補鈣更重要的是要持續補充,如果沒有持續補鈣,鈣質反而流失更快。

」林高田說,一天所需的鈣質是100mg,補鈣可以跟既有的飲食習慣做結合,像如果有喝牛奶習慣的人,選擇高鈣牛奶,或是添加鈣質的奶粉,就是很好的選擇;如果再加上黑芝麻粉,喝2杯、500cc的量,一天鈣質就可以補足了。

四、吃什麼可以補骨頭?想要補骨頭,林高田建議要補充3種營養:「鈣質」、「維生素D」、「磷」。

尤其是維生素D,可增加30~40%的鈣吸收率,在亞洲人身上,效果特別明顯;每天最好可以曬足20分鐘的太陽,如果沒辦法,就要可以透過飲食來額外補充。

另外,鈣跟磷是會互相平衡的,所以如果鈣太多、磷太少,或是磷太多、鈣太少都沒辦法補足身體所需的鈣質,建議透過多吃含有磷的食物,像是牛奶、黑豆芽、小魚乾,或是五穀雜糧粉(如芝麻)等,也可以增加鈣質的吸收。

五、骨質疏鬆,在什麼情況下容易骨折?葉光庭說,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都需要非常堅強的骨骼,平常可能不會注意到,但骨質開始疏鬆,簡單動作造成的「瞬間施力」,就可能變成骨折,而以下就是常見的5種容易骨折的動作:走路跌倒屁股著地彎腰搬重物打個噴嚏拐到腳單腳站刺激骨頭(示意圖)/圖片來源:photo-ac六、最容易骨折的部位?也因為骨折通常會發生在做動作的時候,所以「大關節」特別容易骨折,而大關節一骨折,基本上生活就受限,這也是骨折之後很容易演變成失能、臥床的原因。

髖骨:承受全身重量,若因骨鬆症而變脆弱,就容易骨折。

腰椎:承受全身重量,若因骨鬆症而變脆弱,就容易骨折。

肱骨(手臂):跌倒時容易撞傷的部位。

橈骨(手腕):跌倒時容易下意識用手去扶,造成骨折。

七、什麼生活習慣、體質或是疾病,特別容易導致骨質疏鬆?愛食用咖啡因食物,鈣質卻攝取不足。

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

停經後婦女。

卵巢切除後的婦女。

45歲就提前更年期的女性。

65歲以上婦女。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