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狀細胞癌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皮膚癌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常見的皮膚癌有三種: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

皮膚癌常常沒有症狀,不痛不癢。

皮膚癌的成因主要與紫外線曝曬(長期曬太陽) 有關連,好發於須 ...皮膚癌早期診斷的重要性皮膚科  胡楚松主治醫師(100年10月)常見的皮膚癌有三種: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惡性黑色素瘤。

皮膚癌常常沒有症狀,不痛不癢。

皮膚癌的成因主要與紫外線曝曬(長期曬太陽)有關連,好發於須經常在戶外工作的人。

其他原因包括輻射線、燒傷或慢性疤痕、慢性砷中毒、免疫力下降(例如器官移植病人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的病人)及某些基因遺傳疾病。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carcinoma)是皮膚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它好發於老年人,有可能是單顆或數顆,臉部最常見。

外觀為紅色、肉色或黑色的腫瘤,而且會逐漸長大。

有時候出現潰瘍、流血。

在腫瘤周圍可看見微血管的擴張。

雖然內部器官轉移很罕見,可是基底細胞癌具有局部侵略性,有可能導致嚴重的組織破壞(例如骨頭、神經)。

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為皮膚第二常見的惡性腫瘤。

也好發於老年人,有可能是單顆或數顆,在日曬部位(特別是臉部)最常見。

外觀為紅色或肉色的腫瘤或潰瘍,而且逐漸長大,腫瘤上面有時會有一層鱗狀皮屑覆蓋。

鱗狀細胞癌有低機率可能導致內部器官轉移。

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是最惡性的皮膚癌,非常容易轉移,死亡率高。

中老年人較常見,可是在所有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在身體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病。

亞洲人種(包括台灣人)較常發生於手腳掌或手腳指甲。

大多數顏色為黑色或咖啡色,偶而是紅色或肉色(amelanoticmelanoma非色素性黑色素瘤)。

接近一半是從良性黑痣演化而來,有時候難以與良性黑痣作區分。

惡性黑色素瘤的特徵包括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衡,直徑大於0.6cm,及逐漸變大變凸。

惡性黑色素瘤在早期時就有可能轉移至局部淋巴結及內部其他器官(包括肝、肺、腦、骨骼)。

為避免錯過治療時機,皮膚癌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皮膚是最容易被人觀察到的器官,如果能夠經常檢查自己的皮膚,就能及早發現。

皮膚癌的預後與是否能夠早期診斷有很密切的關係。

如果能夠在腫瘤還小、還沒轉移之前治療,就有可能痊癒。

可是如果腫瘤已經變大而且已轉移至淋巴結及內部其他器官,則存活率就很低。

如果有新發現的皮膚腫瘤,逐漸長大的皮膚腫瘤,或出現潰瘍或流血、長期無法癒合(超過一個月)的潰瘍傷口應儘快到皮膚科就診。

另外,民眾們應該定期檢查身上黑痣的變化,如果發現形狀或顏色不規則的黑痣,大於0.6公分或是變大的黑痣(尤其是手腳掌的黑痣),應儘早看皮膚科專科醫師。

皮膚癌的治療方式有幾種。

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診斷,通常只需做手術切除,治癒率很高(接近百分之百)。

惡性黑色素瘤治療比較困難,除了手術切除,比較晚期的惡性黑色素瘤需作截肢、淋巴腺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免疫治療。

如果惡性黑色素瘤已經轉移到內部器官,即使經過治療,死亡率還是很高。

要預防皮膚癌的發生,防曬很重要。

太陽大時出門要帶帽子,穿長袖衣褲,並擦防曬乳液。

南台灣包括高雄地區太陽比較大,而且很多居民都曾經從事過農業工作,有累積紫外線曝曬很多年的歷史,因此皮膚癌的發生率比較高。

所以住高雄的民眾應定期作皮膚檢查。

【回本期目錄】



2. 成因以及如何治療鱗狀上皮細胞肺癌

這類型的癌症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發現的時候往往已是中、末期。

在肺癌的分類中,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率僅次於肺腺癌,是第二常見的肺癌。

鱗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鱗狀上皮細胞肺癌首頁健康百科肺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症狀病程併發症成因危險族群預防相關檢驗治療照護就醫準備部位分享什麼是鱗狀上皮細胞肺癌?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又稱扁平細胞肺癌,顧名思義就是鱗狀上皮細胞異常所引起的癌症,這是肺部呼吸道的表皮細胞,因為薄而扁平就使用「鱗狀」來加以形容。

這類型的癌症主要從支氣管開始成長,不易發現,發現的時候往往已是中、末期。

在肺癌的分類中,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率僅次於肺腺癌,是第二常見的肺癌。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與吸菸高度相關,目前提倡無菸的環境下,發生率近幾年已顯著下降。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通常發生在肺的中央部位與大的氣管中(例如:左、右支氣管),容易引起咳嗽、呼吸困難、胸痛和多痰的症狀,並且病灶常會在肺部造成空腔,當中充滿氣體或液體的空間,可透過胸部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出來。

這種癌症進展較慢,較晚才會發生轉移,大多先經淋巴管轉移,晚期才會透過血液來進行轉移。

鱗狀細胞肺癌常擴散到以下部位,包括大腦、骨骼、腎上腺和肝臟。

多數使用外科手術治療,放射與化學治療效果並不明顯,標靶藥物選擇也有限,遂有「孤兒肺癌」之稱。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特殊性較多發生在男性,且與吸煙的關聯性更強。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史、接觸二手煙、礦物和金屬粉塵、石棉或氡。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症狀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症狀與其他非小細胞肺癌非常類似,會出現如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發熱等症狀,支氣管狹窄則可能導致阻塞性肺炎,腫瘤若壓迫到其他部位也會造成不同的症狀。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進展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進程與其他的非小細胞肺癌相似:0期:原位癌,癌細胞僅存於肺部,無淋巴結轉移也無遠處轉移。

Ⅰ期:Ⅰ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分成IA與IB兩期,分期則依據腫瘤的大小,小於三公分是為IA期,大於三公分但小於五分是為IB期,無淋巴結轉移無遠處轉移。

Ⅱ期:Ⅱ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也分成ⅡA與ⅡB兩部分,ⅡA期為小於五公分但已擴散至淋巴結的腫瘤或是大於五公分但未擴散至淋巴結的腫瘤,ⅡB期則是腫瘤大於五公分且擴散至淋巴結或是腫瘤大於七公分且侵襲至肺部其他組織,但未轉移至淋巴結,Ⅱ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不論分期都不會有遠處轉移的發生。

Ⅲ期:ⅢA期腫瘤已侵犯胸壁、橫膈膜、心胞膜或縱膈腔淋巴等。

ⅢB期腫瘤則是對側淋巴結轉移且腫瘤已侵蝕脊椎體、大血管、食道、氣管,會有肋膜積水或惡性心胞膜,尚無遠處轉移。

Ⅳ期:癌細胞已經遠處轉移至肝、腦或骨骼。

*下方圖解,肺癌比例數據請以總論的說明為準:鱗狀上皮細胞肺癌併發症肺塌陷:當連接肺葉的氣管或更小的氣管被腫瘤阻塞時,肺葉沒有通氣,就會塌陷,喪失換氣功能,就是所謂的肺塌陷。

阻塞性肺炎:部分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患者有可能出現阻塞性肺炎,可能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轉移:癌細胞轉移至體內其他器官,包括大腦、骨骼、腎上腺和肝臟,會引起不同的症狀。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常見致病原因吸菸: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小細胞肺癌一樣,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吸菸會顯著增高肺癌的機率工作環境:工作環境會接觸到石棉、苯、菸草以及焦油等致癌物者,與常吸入工作中所產生的礦物或金屬粉塵,會較容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

空氣汙染: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中也有不少致癌物,長期接觸不潔的室外空氣且未配戴口罩易增加罹癌風險。

美國特定地區土壤中所含的放射性氣體──氡,也會增高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機率。

家族史:有些基因可能與鱗狀上皮細胞肺癌有關,目前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部分可在家族史上被觀察到。

鱗狀上皮細胞肺癌好發族群男性常抽菸、吸二手菸者化學工業工作者鱗狀上皮細胞肺癌預防重點戒菸,拒吸二手煙: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成因中,吸菸佔了極大多數,戒菸能有效降低罹患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機率。

避免化學物接觸:化學藥物工作者應配戴口罩、手套,將化學藥物身體接觸的機率降到最低,以降低罹癌風險。

避免吸入過多空氣污染源:出入公共場所應配戴口罩



3. 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 SqCC),有時也被稱之為表皮樣癌(epidermoid carcinoma)或鱗狀細胞上皮瘤(squamous cell epithelioma), ...鱗狀細胞癌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鱗狀細胞癌皮膚鱗狀細胞癌通常由惡性腫瘤前的病變、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皮膚表面通常為有鱗的、並常伴有潰瘍(如圖示)類型癌風險因子吸菸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腫瘤學ICD-10C44ICD-9-CM199ICD-O(英語: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forOncology)M(英語:ICD-O)8070/3MedlinePlus000829eMedicinederm/401MeSHD002294[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SqCC),有時也被稱之為表皮樣癌(epidermoidcarcinoma)或鱗狀細胞上皮瘤(squamouscellepithelioma),是一類上皮組織細胞、鱗狀細胞產生病變的癌症。

這些細胞是淺層皮膚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癌症也是皮膚癌中的主要形式。

但是鱗狀細胞也和消化系統、肺部、和身體其他組織有聯繫,而且鱗狀細胞癌也會在其他組織中出現,包括嘴唇、口腔、食道、膀胱、前列腺、肺部、陰道和子宮頸等處。

儘管他們都統稱「鱗狀細胞癌」,但在不同位置上病發的鱗狀細胞癌會有症狀、發病史、預後和癌症治療方法的不同。

鱗狀細胞癌在組織學上和其他癌症有所不同。

它由鱗狀細胞的複製失控引起,或者細胞在複製或組織結構上異常有關,比如角蛋白、張力絲、細胞橋粒以及細胞和細胞之間的連結結構。

目錄1分類1.1原發位置1.2形態1.3微觀形貌2體徵和症狀3病理3.1人類乳頭瘤病毒3.2位置3.2.1皮膚3.2.2頭部及頸部3.2.3甲狀腺3.2.4食道3.2.5肺部3.2.6陰莖生殖器3.2.7前列腺3.2.8陰道及子宮3.2.9膀胱4診斷5治療6預後7流行病學8相關9參考10外部連結分類[編輯]癌症通常被視為可轉移性疾病中一個最大的異常異構家族,而鱗狀細胞癌則是其中的一個最大子類[1][2][3]。

所有的鱗狀細胞腫瘤均來自於癌症幹細胞的大量失控地複製,鱗狀細胞癌由幹細胞而生,並且生存在身體的很多區域。

這類癌細胞的聚集使得科學家能夠聚焦於某一特定的組織,確定其祖細胞的位置。

這些被稱之為鱗狀細胞原位癌,這類診斷確定腫瘤仍然未穿透基底膜或結構,去侵占其他毗連組織。

一旦癌細胞惡化增長並滲透、穿過及破壞連組織,其被稱為「侵略性的」鱗狀細胞癌。

一旦腫瘤開始具備侵略性,它即能侵占其他組織,並引起腫瘤轉移。

原發位置[編輯]國際腫瘤學分類法(英語: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forOncology)(ICD-O)系統陳列地一類形態學子類及惡性鱗狀細胞腫瘤,包括[4]:乳頭狀甲狀腺癌(英語:Papillarythyroidcancer)(Code8050/3)疣狀鱗狀細胞癌(Code8051/3)乳頭狀鱗狀細胞癌(Code8052/3)鱗狀細胞癌(Code8070/3)大細胞角化性鱗狀細胞癌(Code8071/3)大細胞非角化性鱗狀細胞癌(Code8072/3)小細胞角化性鱗狀細胞癌(Code8073/3)梭形細胞鱗狀細胞癌(Code8074/3)腺樣鱗狀細胞癌(Code8075/3)表皮內鱗狀細胞癌(Code8081/3)淋巴上皮癌(Code8082/3)一些其他鱗狀細胞癌變體歸類為其他系統,比如角化棘皮瘤(英語:Keratoacanthoma)形態[編輯]基底細胞癌博文氏病(英語:Bowen'sdisease)是一種陽光引起的皮膚疾病,也被視為鱗狀細胞癌的早期形式增殖性紅斑(英語:ErythroplasiaofQueyrat)角化棘皮瘤(英語:Keratoacanthoma)是一種初級皮膚癌症。

它產生於皮脂腺,與鱗狀細胞癌在臨床顯示和顯微鏡分析中具有相似性,儘管其包括一個中心角化栓。

統計學意義上,它不像鱗狀細胞癌那麼有侵略性。

馬氏潰瘍(英語:Marjolin'sulcer)是一類鱗狀細胞癌,產生於未癒合的皮膚潰瘍或燒傷。

微觀形貌[編輯]一種對鱗狀細胞癌分類的方法是通過它們



4. 不容忽視的皮膚癌– 鱗狀細胞癌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標準外觀是紅色的斑塊,與大多數以黑色面貌出現的黑色素瘤或是基底細胞癌有所不同。

紅色斑塊的表面往往粗糙不平,或有破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不容忽視的皮膚癌–鱗狀細胞癌女人,皮膚科,老年人,男人,林旻憲,表皮系統,癌症專區,醫師鱗狀細胞癌是「第二名」的皮膚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是著名的三大皮膚癌。

論皮膚癌的規模數量,基底細胞癌穩坐冠軍寶座,鱗狀細胞癌屈居亞軍;就皮膚癌的惡性程度來說,黑色素瘤的致死率遙遙領先,鱗狀細胞癌則是沉默的二號殺手。

有人說,咱們的社會現實的很,大家只會記得誰是第一名,沒有人會在意第二名是誰;不過我說啊,如果大家要全方位關心自己的皮膚健康,我們肯定要去認識這位低調的二當家-鱗狀細胞癌。

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標準外觀是紅色的斑塊,與大多數以黑色面貌出現的黑色素瘤或是基底細胞癌有所不同。

紅色斑塊的表面往往粗糙不平,或有破皮潰瘍。

當我們任憑鱗狀細胞癌長大時,就會形成難以忽視的皮膚腫瘤。

鱗狀細胞癌可以出現在皮膚的任何一個地方,不過由於紫外線是皮膚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也是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證確實對人類有致癌性的第一類致癌物質,所以鱗狀細胞癌容易出現被陽光曝曬的部位,例如臉部、耳朵、頭皮、手臂。

當皮膚持續遭受紫外線的傷害,並準備形成鱗狀細胞癌之前,皮膚有可能會先出現一個病徵:日光性角化(actinickeratosis)。

日光性角化並不是皮膚癌,它只是皮膚即將形成鱗狀細胞癌的前一個階段。

如果我們可以及早揪出日光性角化並加以治療,就可以避免進一步惡化成為鱗狀細胞癌。

不是只有陽光才會造成皮膚鱗狀細胞癌紫外線並不是唯一會造成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原因,其他的原因還包括有1.慢性傷口:久而不癒的皮膚傷口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危險因子;此外,燒燙傷所遺留下來的疤痕,出現鱗狀細胞癌的機會也比正常皮膚來的高。

2.慢性砷毒:這是發生在半世紀前台灣嘉義台南地區特有的疾病,大家想知道相關的故事背景嗎?請參考:慢性砷中毒:那是一個喝口井水卻長癌的年代。

3.病毒感染:最有名的病毒就是人類乳突病毒(HPV)。

當人類乳突病毒長時間潛伏在皮膚裡,會提高宿主出現鱗狀細胞癌的機會。

4.遺傳疾病:表皮溶解水皰症(泡泡龍)、白化症(白子)、疣狀表皮發育不全(樹人症)、著色性乾皮症等等這些基因疾病都是皮膚出現鱗狀細胞癌的高危險群。

5.輻射影響:雖然某些輻射會造成鱗狀細胞癌,不過很神奇的是,醫生也可以反過頭來利用醫用輻射來治療它。

6.免疫低落: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器官移植病人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這些病人比一般人容易出現皮膚鱗狀細胞癌。

7.特定藥物:有一些可以用來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中(BRAFinhibitors),藥物的副作用就是皮膚出現鱗狀細胞癌。

如果懷疑鱗狀細胞癌,該做什麼檢查呢?皮膚切片檢查是最重要的檢查,主要理由有二:第一,把切片取下的皮膚,透過顯微鏡的判斷,可以確認面前的腫瘤是否真的是鱗狀細胞癌。

第二,透過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細部特徵(分化程度、腫瘤深度、是否侵入神經或血管),佐以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來分析,醫師可以初步判斷眼前的皮膚鱗狀細胞癌是否容易轉移到淋巴結或是其他器官,以及治療後是否容易再一次復發。

如果萬一有擴散到淋巴結,或是轉移到遠處器官的跡象,這時候就該是影像檢查出馬接棒了。

皮膚鱗狀細胞癌該如何治療?手術切除腫瘤是第一優先選擇!醫師會考量當事者的年紀以及健康程度,並依據鱗狀細胞癌的體積大小、所在位置、腫瘤的病理型態以及轉移與否,最後再提出適合的治療建議。

在眾多的治療模式當中,以手術切除腫瘤,仍然是最有機會將鱗狀細胞癌徹底根除,而且也是避免腫瘤復發的最佳治療方法。

除了手術切除,其他可以用來治療鱗狀細胞癌的方法包括有:放射線治療、電燒、冷凍治療等等。

至於光動力治療或是局部塗抹藥物,僅適合用在早期原位癌階段的鱗狀細胞癌(波文氏病)。

皮膚鱗狀細胞癌轉移的其他器官的機會小於5%,如果真不幸有轉移的狀況,則有化學藥物可供患者治療。

我們該如何有效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1.防曬:因為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所以做好防曬措施是我們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的重點。

(皮膚科醫師教您看懂防曬乳)2.藥物:部分研究顯示,口服A酸藥物具有預防皮膚鱗狀細胞癌的潛力。

不過透過藥物來預防皮



5. 常見皮膚癌症

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癌,至於常見到的前癌性變化有日光性角化。

而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老一輩的人因 ...top.htm  常見皮膚癌症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和外界接觸最為廣泛,相對的,所產生的病灶也最為豐富而多形多樣。

一些最常看到的皮膚惡性腫瘤大多和陽光紫外線的照射有關係。

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癌,至於常見到的前癌性變化有日光性角化。

而在台灣西南沿海地區,老一輩的人因年輕時沒有自來水,大多喝含砷的地下水,造成皮膚產生的波文氏病,也是南部地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之一。

日光性角化這是一種長年曝曬陽光所造成的皮膚病變,在南部十分常見。

大多在老年人臉部、手臂上可以見到。

外觀常常有紅色底斑、表面粗糙,厚度不一的痂皮可以看到,移走痂皮容易流血,甚至容易常見潰瘍。

若放了太久不處理,可能轉化為鱗狀細胞癌。

治療可用A酸塗抹、局部5-Flurouracil、冷凍治療或電燒雷射加以破壞。

一般而言治療效果良好,但有時需多次的治療才能有較好的效果。

日光性角化的病人宜避免陽光的照射,應採取良好的防曬行為,以防病灶變成惡性皮膚腫瘤或新病灶的產生。

基底細胞癌這可算最常見的皮膚癌,以淡色皮膚人種較多,但在南台灣也十分常見。

病患以中老年人常見。

同樣在陽光照射的部位如臉、手等處較常見,好發於老年人。

臨床上以突出的藍黑色結節或斑塊較常見,但也可能沒有顏色。

從側看感覺會有光澤表面。

一般而言界限明顯,但有時也不一定;表面平滑或粗糙,有時有潰瘍出現。

其他形式有硬皮型、表淺型、色素型等,需皮膚專科醫師診斷。

基底細胞癌不容易轉移,但容易在皮膚局部向下侵犯擴張,可侵入肌肉骨骼,故及早發現治療仍很重要。

治療上以手術切除為主,尤其以莫氏手術最能降低復發率。

其他治療方式包括雷射、電燒、電療等。

如果能夠切除乾淨,預後十分良好。

但硬皮型的基底細胞癌的癌細胞較容易散佈,不易切除乾淨,較易復發,接受治療後宜長期回診追蹤。

鱗狀細胞癌一樣好發於臉、手等陽光易長期照射的部位,因為也和長期照射陽光紫外線有關,故也是以中老年人較多。

有很多是由日光性角化漸漸轉變而來,臨床上形式較為豐富,可以以角化的突出結節或腫塊、厚痂皮的斑塊,易流血的潰瘍等等的表現。

一般表面較為粗糙,因為常有發炎反應,故底部常是紅色的。

除了陽光紫外線照射有關外,一些長期使用抗排斥藥物的病人如腎臟移植病患、砷中毒的病人或長期使用化學治療藥物的病人也可以見到。

有些長期皮膚傷口癒合不好的病人,在病膚傷口也可能長出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大小可由數厘米到數公分,甚至到10公分以上。

此種腫瘤的移轉的可能性比基底細胞癌大,但仍是較少見,端看其部位、大小、組織病理的型態、腫瘤深度等來判斷,尤其皮膚傷口長期癒合不良者,要小心鱗狀細胞癌產生。

這種慢性潰瘍的傷口長出的鱗狀細胞癌比較容易轉移到其他器官,除了皮膚病灶的處理外,還需要做放射影像或核醫的檢查,看是否有轉移的跡象。

臨床上若懷疑鱗狀細胞癌,宜找皮膚專科醫師檢查診斷,有時一般人不易判別。

鱗狀細胞除了臨床上診斷外,常會建議病人做病理切片檢查,以判斷深度、癌細胞分化程度等來當作預後的參考。

一般而言除了由慢性傷口長出,砷中毒病患或長在黏膜部位的病灶外,鱗狀細胞癌很少轉移,治療後的預後十分良好。

治療上仍以開刀切除為最好,但仍以莫氏手術為最佳選擇,有較高機會切除乾淨。

較小的腫瘤也可用雷射或電燒等。

波文氏病在台灣西南沿海的老一輩居民,因長期喝含砷的地下水,除了產生烏腳病和心血管疾病外,也產生了體內和皮膚的惡性腫瘤,皮膚最常見的就是波文氏病。

這是一種鱗狀細胞癌的原位癌,在身體四肢都可以見到。

臨床上以紅色界限分明的斑塊最多,常常有痂皮附著在上面。

有時也會易潰瘍和流血。

如果轉變成皮膚癌,會比一般鱗狀細胞癌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如皮膚、淋巴結或體內器官。

砷中毒的病人除了波文氏病外,也有其他皮膚表徵可作佐證,如身體皮膚色素沉著和色素退化的雜色斑點,手腳掌有角化結節出現等。

治療上因為大多是多發性的且



6. 余章明(右頰黏膜鱗狀細胞癌)-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將這份善的 ...

余章明/右頰黏膜鱗狀細胞癌. 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來襲,造成全台莫大的災難與損傷,身為職業聯結車司機的我,運用自己的工作上搬運所長,義不容辭參加災區 ...首頁台灣常見癌症腦瘤喉癌鼻咽癌口腔癌食道癌甲狀腺癌肺癌乳癌胃癌腸胃道間質瘤肝癌膽囊膽管癌胰臟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陰道癌腎臟癌膀胱癌皮膚癌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癌血癌骨癌癌症預防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防癌小博士主題癌症專區更多防癌知識常見防癌問題癌症e學苑(癌友服務)癌症的認識台灣十大癌症其他癌症自我照護管理醫療新知癌症照護癌症營養心理支持復健運動免疫治療身心靈康復課程北部課程南部課程跨院際講座病友支持團體肺腑之癌腸相挺笑顏逐開悅聲合唱團愛care之友午茶話療癌症病友補助營養品補助經濟補助交通補助居家喘息心理諮商癌症保險諮詢假髮租借專業諮詢服務線上諮詢抗癌鬥士數位教學平台直播小教室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癌友關懷教育中心關於基金會基金會緣起宗旨與目標服務項目組織架構最新消息媒體報導榮耀共享年度報告捐款與支持捐款方式愛心義賣募捐專區志工招募企業參與捐款芳名錄台癌資料館圖書出版其他出版會訊下載各項專業調查衛教手冊會員專區站內搜尋首頁第六屆抗癌鬥士代表故事余章明(右頰黏膜鱗狀細胞癌)-在我有限的生命中,將這份善的種子持續發揚下去收藏文章友善列印收藏文章余章明/右頰黏膜鱗狀細胞癌 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來襲,造成全台莫大的災難與損傷,身為職業聯結車司機的我,運用自己的工作上搬運所長,義不容辭參加災區重建工作,當時一心一意救災,睡眠不足、過度勞累、飲食不定時,口腔出現破洞疼痛,心想事火氣太大,草率的到西藥房拿成藥止痛,壓根兒沒想到竟是癌症的前兆!直到疼痛影響開車工作的進行才就到醫學院安排切片檢查,99年5月17日,醫生宣布我得到「口腔惡性腫瘤第三期」,頓時呆住說不出話、沒有眼淚,心裡非常非常希望那個人不是我,只是恍神聽著醫生囑咐馬上要接受開刀治療、叫我不要相信民間偏方,盡快治療一定能恢復的,不要耽誤到黃金時間,臉部切除部分加上要皮瓣微整,以後飲食會很不方便、也會流口水,手術時間約15至20小時……等等,醫生一直講著,頓時空氣像是凝結住般,我不知該如何回應是好。

出了醫院,我獨自跑到海邊,望著一片大海,不停的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我自認這輩子盡心盡力在工作上、有能力也去助人,沒做壞事,但為什麼是我???”思緒全亂,該跟家人說嗎?還是隱滿?整個腦袋空空,心情無法用任何言語形容,心裡甚至浮出乾脆死去好了,非常失意、極度想放棄,但又有一股聲音告訴我,還有太太、小孩、孫子在家等著我,心念一轉,知道已經無法隱瞞病情,只好接受上蒼安排考驗,便回家跟家人說,當下也只能聽從醫生的話馬上住院接受開刀。

當孩子幫護士推著病床往開刀房走,這段路走好久好久,前方彷彿有一道牆阻隔、步步艱辛,兒子、女兒眼眶紅紅的望著我,跟我說:爸你要堅強!一定能度過難關的!我勉強壓低害怕情緒擠出笑容跟他們說:小手術而已,我一定會堅強,你們在外面等我。

進了手術房,頭頂上強烈的手術檯燈光,躺在冰冷的手術床,微微有些聲音,刀光劍影任人宰割的感覺,內心的恐懼確是無法言語,一切只能交給醫生,神智昏昏沉沉,隱隱約約跟自已說要堅強,家人還在外面等我,還好有位護士在耳邊說些安慰的話,要我放心一切交給醫生處理,一定很快康復,放鬆心情面對未來。

當我恢復意識時,已經在加護病房,只覺得臉部腫脹,不知道因為要照顧皮瓣,又因怕我動到氣管,全身需被綁住,插著鼻胃管、還需抽痰,只能依賴止痛針克制抽痰的疼痛,整個人昏昏沉沉胡思亂想,期待能見到家人,那種等待感覺過了好久好久,隱約中有看到孩子在用鼻胃管幫我餵食,但因為我無法言語,霎那間實在無法接受,可是孩子餵我吃飯變成我那時每天最期待的事,因為這是我跟孩子最貼近的時刻,陪著我度過那段漫長的日子,給我力量支撐,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快一點好起來、重新振作,不能再讓他們煩惱。

在加護病房八天後轉到普通病房,我知道自己外表有改變,但是一直不敢照鏡子,沒勇氣面對變了臉的我,某天上廁所時瞥見自己的外表,頓時感覺自己靈魂被抽掉,宛如空殼無法再去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才好,無意識的經過了兩天,情緒起伏很大,會莫名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摔東西,當時的我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沒辦法講話,只能支支嗚嗚的,但沒有人聽的懂,啞口無言,只能動筆交談說出我想要說的話。

除了說話不清楚,吃東西更是一大挑戰,因為取大腿皮瓣補右臉頰,兩邊的皮要適應磨合,嘴巴無法自由自在的吃想吃的東西,只能喝流質,且喝進去一杯流出來半杯,我必須像小嬰兒學吃東西一樣重新來過,每天要按摩皮瓣,練習張嘴運動、發ㄚㄧㄨㄟㄛ的音,練了兩年才可以用吸管吸東西進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