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多重人格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

而今年(2017)上映的分裂(Split), 也攻佔了排行榜冠軍,雖然以「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Multiple ...孩子親師溝通親子溝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憂鬱症拒學網路成癮妥瑞氏症婦女更年期懷孕生理期離婚與單親婦女藥物資訊銀髮長者用藥安全老年憂鬱症失智症瞻妄音樂課程分享藝術藝療小說藝療文章分享心理創傷心理創傷創傷後壓力症解離邊緣性人格創傷知情EMDREMDR介紹經驗分享文獻分享講座活動情緒焦慮憂鬱躁鬱強迫症恐慌自律神經失眠癮酒癮網路成癮賭博戀物癖Searchformisempty!WHAT'SNEW?Loading...較新的文章較舊的文章首頁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小光多重人格,張元祐心理師,解離壅擠的腦袋~~淺談解離與多重人格(1)文:張元祐心理師從電影談起雨人(RainMan)、黑天鵝(BlackSwan)、隔離島(ShutterIsland)、美麗心靈(ABeautifulMind)、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LiningPlaybook),這些電影我想你可能都有看過,雖然這些電影每部主題都不同,但有個共同點:將精神疾病做為劇本的素材。

不管是溫馨也好,還是懸疑驚悚也好,一直以來,精神疾患常是電影劇本取材的來源。

而今年(2017)上映的分裂(Split),也攻佔了排行榜冠軍,雖然以「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過去稱為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MPD)做為題材並非第一遭,但這部電影的確再度引起大家對於DID的好奇。

再來談談「解離」吧在談DID前,我們先來談談「解離」這件事。

當人們遇到壓力或創傷事件時,我們的內在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以減少或避免繼續面臨精神上的痛苦,這就是所謂的自我防衛機轉(Self-defenseMechanism),常見的壓抑、否認、投射、合理化等,都是自我防衛機轉運作的方式。

解離也是我們的一種防衛機轉。

周勵志醫師指出解離是指一或多種正常、主觀的完整心理生物功能的瓦解(disruption)或/及中斷(discontinuity)。

所指的心理功能至少包括,記憶、身份(identity)、意識、知覺、和運動控制等。

而解離症的病患中,約有60%到80%有創傷經驗,DID則是被創傷與解離領域學者視為複雜解離症(complexdissociativedisorders),也就是說,DID是一種嚴重的創傷後心理障礙。

那麼解離一定是不好的嗎?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解離的經驗,例如做白日夢、想事情想到出神、高速公路催眠(HighwayHypnosis),這些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解離的狀況,發生的時間多半不會太長,對我們的生活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一般我們不會太把這些狀況視為問題;而也有些解離的狀況,例如記憶喪失、無法回憶自己做過的事、感覺喪失,情感麻木,或彷彿靈魂離開身體,覺得身體不受自己控制、甚至身份認同轉變,例如有另一個性格部分佔據了你的身體、身體彷彿被其他靈魂或意識控制著、腦海裡的聲音「出來」佔用了你的身體等狀況,這些則是被視為較嚴重或病態的解離。

擁擠的腦袋:DID「人格狀態」是一個難以被具體描述、被測量的一個概念,因此DID有時被視為一項具爭議性的精神診斷。

有些學者從社會認知模式的角度認為DID與社會文化、角色扮演、治療師引導、心理暗示、當事人偽裝等因素有關,也對DID的真實性有所質疑;但對於創傷與解離領域的學者,則是認為DID的病態解離與心理創傷有密切的關係,而近年也有心理生理學研究,找到解離症的一些生理學基礎、生理特徵,這些發現皆不支持社會認知模式的解釋。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指出,DID在一般人口中的盛行率約為1%至3%,若依此推估,國內可能也有超過2萬的患者存在,但為何國內好像較不為人知?目前國內與DID相關的研究的確很稀少,也缺少相關的衛教訊息;且要觀察到人格狀態(alters)的轉換不易,DID患者也容易有憂鬱、焦慮等症狀,相對人格狀態的轉換,這些也是相對外顯的症狀,所以即使已就醫,可能也不易被發現。

那麼,怎樣的狀況會被視為DID患者?從診斷的條件來看有下面幾項:出現兩個或多個不同個性狀態的身份分裂(disruption)狀態,這可能在某些文化中被描述為「附身」(possession)經驗。

身份分列包含明顯的自我感和意識斷絕(discontinu



2. 把愛傳下去! 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

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DID / MPD /人格分裂/人格解離/多重 ... 醫師的工作已進入第十五年,也是被一群擁有心靈家族個案 (多重人格疾患/解離性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暨台灣創傷與解離學會TSSTD跳到主文【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台灣分會】多重人格/DID/解離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Mar28Sat202023:56把愛傳下去!─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DID/MPD/人格分裂/人格解離/多重人格)【本文投稿於聯合國NGO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AWC)】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19108 把愛傳下去─一位台灣資深心理醫師從多重人格治療中的體悟PassontheLove ─ anInsightofTreatingDIDfromaSeniorTaiwaneseTherapist'sExperiences 張艾如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臨床心理師/北市公會理事/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委員暨台灣分會創會人 從事心理醫師的工作已進入第十五年,也是被一群擁有心靈家族個案(多重人格疾患/解離性身份疾患,詳細介紹請見相關專訪文章)教導「課本與醫學標準尚未列出」的人生苦痛經驗的第十年,看著自己一路從帶著「熱忱與使命感」的初衷、以專業訓練協助個案的「專業醫療人員」角色自許,漸漸轉型於「更謙卑、更惜福感恩、更與每顆脆弱心靈在一起」、協助每個個案「重塑生命美好」的體驗者,特別是開業近二年來,進一步從心靈家族個案中更深入被教導的「靈性訊息」,讓自己終於得以「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地更臻「身─心─靈」全人照護的目標落實─在「個案總以其一生痛苦的人生經驗教我們」的前提之下! 我眼中的「心靈家族」一般人對於擁有心靈家族的個案總抱有一種好奇心,並在深受好萊塢電影印象的影響下,對他們深深誤解、甚至將他們視為異類!事實上在他們身上我總看見生命「趨樂避苦」的極致表現,以及相互扶持的溫馨面,雖然內在心靈家族成員偶爾會不小心以其存在年齡的觀點「過度敏感地幫倒忙」而出現失序行為,但出發點都是極力於維護整個生命體,使其不再受到任何從小以來的類似傷害!此時心理醫師便是扮演「觸媒」的角色,協助提昇心靈家族彼此關心的意願、接納每個內在家族成員、隨時共同面對困境、增加彼此提取記憶的權限、開通「共通意識」,並以內(心靈家族彼此)、外(治療者、親朋好友)共同疼惜的正向力量環抱每個心靈家族成員、協助釋放沈重的創傷記憶與負向能量的負擔,使其於階段性任務完成之後,便得以「功能轉型」(減低情緒分工、提昇能力分工),重塑一個更多元功能的「生命共同體」,走出創傷的陰霾、開創希望的未來!  「童年創傷」的衝擊創傷的形成往往不只發生在嚴重的身體虐待、精神/情緒/心理虐待、性虐待/侵害,事實上即時被照顧需求的忽略,以及平時互動中任何「傷及自尊」非語言訊息的累積,都有機會造成深深烙印的創傷─這些最初始發生在人類依附行為出現重要的「黃金六年」!以蓋房子為比喻吧,學齡前的六年一如蓋房子打地基的重要時期,如果於該階段已然出現地基打不穩的情況,那麼該房子於往後遇到地震而晃動的機率勢必比其他房子高!遑論第七年之後,還不斷在「偷工減料」的施工方式中蓋完,那麼往後於地震中垮掉的機會便更高了!協助的方式便是直接給予「地基」的填補,甚至整棟建築物的補強,嘗試讓整個結構本體更為穩固! 從「葡萄」比喻探索人格多元性每個人的「多元人格」也就是在歲月成長中一點一滴這樣塑造出來的,如果童年的創傷愈早出現,當然多元人格間的組成便容易更早出現連結鬆垮,終成「解離」的樣貌。

我以「葡萄」的例子來比擬與解說人格間並存的狀態,如果每個人原本便有多元面向,一如「一串葡萄」形成「我」這個概念,每顆不同的小葡萄便形成不同性格面向,會依著不同情境而呈現出最適合的面向,以利因應環境所需;所以愈接近該串葡萄「梗」的位置,愈是我們「意識」覺察到的「我」的部位,簡單來說便是「理性」所在,而離「梗」較遠的小葡萄則為不容易被意識覺察的「潛意識」內涵,簡單而言就是「感性」所在。

如果大部份的人彷彿「溫室裡被呵護長大的幸福葡萄」,則成長歷程中受挫、被打罵等等所壓抑下來的負向能量,也會被累積在潛意識的小葡萄中;又如果將小葡萄想像成一顆顆宛如「汽球」般的有彈性,那麼被壓抑下來的負向能量便會將有彈性的小葡萄向下拉垂,小葡萄的能量愈是裝滿、距離整串葡萄的「梗」(人的意識狀態)愈遠、出現莫名其妙情緒的機會愈高(因為「意識與理智」較難理解「潛意識與感性」的運作為何)、滿載負向能量的葡萄被外在事件引爆開來的「失序行為」愈多、當事人出現對自己情緒與行為「不解」的情況也愈多!幸福成長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