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ular adenoma大腸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大腸息肉

在組織學上可以分類為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絨毛樣腺瘤(villous adenoma)、管狀絨毛樣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等。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最新消息中心簡介中心簡介服務理念設備介紹環境介紹服務時間環景導覽影片介紹醫療團隊主任的話醫師介紹健檢團隊地理位置聯絡我們健康檢查健康檢查項目公務人員健檢半日精緻健檢一日健康檢查癌症篩檢-MRI磁振造影肺癌篩檢-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心肌梗塞篩檢-MDCT心臟電腦斷層專案-全身磁振造影+一日健康檢查鴻福專案-正子+一日健康檢查額外加選項目檢查流程說明我要預約健檢衛教專區健康資訊健康檢查篇健康問題篇衛教天地清腸藥使用常見問答常見問答常用連結我要預約健檢線上評估分享中榮首頁單位首頁English選擇分院埔里分院嘉義分院灣橋分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快捷選單網路掛號看診進度即時動態衛教專區服務諮詢交通指南健康檢查常見問答該看哪一科:::健康管理中心>衛教專區>健康資訊>健康問題篇大腸息肉引用(2)2019/4/3016:21:324385新聞標題:大腸息肉發表人:蘇致軒、王雅瑜醫師發佈日期:2019-04-30國人的十大死因,35年來癌症一直高居首位。

而癌症死亡人數,自民國83年開始,結腸直腸癌排名晉升至第三名,且蟬聯至今。

結腸直腸癌的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有關,許多病患甚至到了疾病晚期才出現症狀,因此,無法靠症狀早期診斷結腸直腸癌。

 結腸直腸癌的發展過程,大多數是由小息肉增長為大息肉,之後產生癌化。

   期待能夠早期發現結腸直腸癌,甚至發現大腸息肉、除去息肉,進而降低結腸直腸癌的發生,是預防醫學的目標,也是近年來健康檢查的重點。

 大腸息肉是在大腸腸腔內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但少部分的息肉可能會造成無痛性出血;長在靠近肛門的息肉若稍大之後,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裏急後重』等症狀。

大部分的息肉屬於良性病灶,但根據息肉種類不同而有不等程度癌變的機會。

大致上可以分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與息肉症候群。

增生性息肉:常見之息肉型態。

好發於乙狀結腸與直腸。

大部分小於0.5公分。

基本上癌變之機率趨近於零。

屬於低惡性機率之息肉。

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在男性、高齡、BMI較高等族群發生比率較高。

在組織學上可以分類為管狀腺瘤(Tubularadenoma)、絨毛樣腺瘤(villousadenoma)、管狀絨毛樣腺瘤(Tubulovillousadenoma)等。

若是息肉大於一公分、絨毛樣成分增加或高度分化不良的話,癌變之機率上升。

息肉症候群:與遺傳相關。

大部分除了大腸息肉之外d還會有大腸外的臨床表現。

包含過誤瘤型態的幼年性息肉(juvenilepolyposis)、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syndrome)與鋸齒狀瘜肉症候群……等。

有不等程度之癌變機率。

   政府提供的四癌篩檢,50至75歲之民眾每兩年一次之糞便潛血檢查。

若是發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應就醫與醫師討論安排進一步檢查,釐清糞便潛血的原因。

    大腸鏡檢查可以發現沒有症狀的結腸直腸癌,也能發現大腸息肉、進行切片送病理化驗(同時也能摘除息肉),較大的息肉在大腸鏡檢查的同時,多數也能藉由『息肉切除術』,切除息肉。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建議,清腸準備充分下,低風險性息肉經完全切除後,可於兩到三年後再重複大腸鏡檢查。

但若是腸道準備不完全、高風險性息肉或是息肉未完全切除等,則應考慮1-2年內重複大腸鏡檢查。

(高風險性息肉特徵包含:大於一公分之息肉、3個以上的管狀腺瘤、一個以上具絨毛樣特徵的腺瘤、一個以上的無柄鋸齒狀息肉等)。

回上一頁展開



2. 大腸直腸瘜肉切除

管狀絨毛腺瘤( Tubular - Villous adenoma ) 則是介於兩者之間。

症狀. 大部份的大腸瘜肉是沒有症狀的,若有,則是解血便、黑便、腹瀉和便秘等非特異症狀,故很 ...衛教單張HealthEducation首頁衛教單張大腸直腸瘜肉切除衛教資訊衛教單張衛教影片衛教海報衛教諮詢正確用藥教育中心衛教講座衛教講座報名爸媽教室哺乳聚會孕產課程健康城市中醫講座正確用藥大腸直腸瘜肉切除文章分享首頁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LineQrcode列印A-A+大腸直腸瘜肉切除2019/12/27所謂大腸瘜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的突起物,可分為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和腺瘤等。

唯有腺瘤才有可能形成惡性腫瘤。

腺瘤的分類管狀腺瘤(Tubularadenoma):約80%腺瘤是管狀腺瘤,較不會成為惡性腫瘤,若超過1公分,就有可能變成惡性腫瘤。

絨毛狀腺瘤(Villousadenoma):約只佔腺瘤5%,是最有可能變成惡性的腫瘤。

管狀絨毛腺瘤(Tubular-Villousadenoma)則是介於兩者之間。

症狀大部份的大腸瘜肉是沒有症狀的,若有,則是解血便、黑便、腹瀉和便秘等非特異症狀,故很容易被忽視。

診斷大腸鏡檢查是目前診斷大腸直腸瘜肉最可靠的方法。

使用約長150公分的內視鏡,由肛門口進入,可詳細檢查整個腸道;若發現瘜肉時,將立即做切片檢查或瘜肉切除。

大腸鏡瘜肉切片前的準備需填寫內視鏡及瘜肉切除同意書。

按指示服用瀉藥,作清腸準備。

檢查時依病人情況給予解痙劑及止痛劑。

 治療瘜肉切除及切片為侵入性檢查,作完後需在恢復室休息,若無不適現象就可以由家屬陪同回家。

之後將安排門診追蹤,詳細解釋病理報告並告知後續的處理方法。

併發症大腸瘜肉切除及切片後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大腸穿孔及腹膜炎,文獻上發生率為 0.05~0.2%。

瘜肉切片後返家注意事項檢查後因注射藥物作用會有頭暈現象,必需有家屬陪同,當天絕對不宜自行開車或騎機車,不宜操作機械性工作。

檢查後若無頭暈或不適,即可進食。

檢查後若有腹脹為正常的現象,建議多走動,有助排氣。

如有劇烈腹痛、發高燒、解血便、解黑便等異常狀況,請盡速與我們聯繫:外科內視鏡中心諮詢專線上班時間:08:00~17:00 電話:(04)22052121轉5477非上班時間:0975–680719,0975–681748若有任何疑問,請不吝與我們聯絡電話:(04)22052121分機5477HE-20075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暨體系院所回上頁Qrcode×}為了您我們持續進步對於本院有任何的疑問歡迎您將您的想法告訴我們,您的寶貴意見將成為我們繼續努力改進的動力,歡迎您寫信與我們聯絡。

您的批評是我們進步的原動力,而您的讚美是我們最大的鼓勵。

院長信箱;網站意見箱×※提醒您,此功能是用來提出網站建議及內容、系統功能錯誤反應,所以此處留言不會有專人回覆。

若對於本院有任何讚美、抱怨及建議請至「院長信箱」,如有健康問題諮詢請至「民眾發問」,會有專人回覆您,謝謝您的配合。

網站的建議及錯誤反應,歡迎您透過「網站意見箱」反映意見。

您的批評是我們進步的原動力,而您的讚美是我們最大的鼓勵。

*分類請選擇意見分類讚美建議*網站評分請選擇★★★★★★★★★★★★★★★*請輸入內容送出關閉



3. 大腸息肉(Polyps)該不該全部切?如何決定?

1、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超過80%的腺體為分枝狀。

2、管絨毛狀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混合型。

3、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 ...肝炎不只A肝、B肝、C肝,還有酒肝、藥肝、脂肪肝2017-07-17胃藥(Stomachmedicine)可顧胃多吃沒關係?2017-07-31大腸瘜肉(息肉Polyps)該不該全部切?如何決定?2017-07-26大腸瘜肉(Polyps)該不該全部切?如何決定?民眾可以從大眾傳播的訊息中了解,大腸瘜肉可能演變成大腸癌。

既然只是可能,需要定期大腸鏡篩檢嗎?若在檢查中發現瘜肉,該不該切?該不該全部切?寧錯殺一百、不錯放一個?臨床大腸鏡的檢查中,發現瘜肉的機會與日俱增,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既然瘜肉可能演變成大腸癌,就這個觀點出發,篩檢時發現瘜肉,應儘快切除,就能降低大腸癌發生的風險,也就是趁瘜肉尚未茁壯,先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這個觀念正確嗎?臨床上,在內視鏡下被發現的絕大部分瘜肉主要有2大類:˙腺瘤性瘜肉,又區分為下列類型:1、管狀腺瘤(tubularadenoma),超過80%的腺體為分枝狀。

2、管絨毛狀腺瘤(tubulovillousadenoma,混合型。

3、絨毛狀腺瘤(villousadenoma),至少80%的腺體為絨毛形態。

腺瘤性瘜肉具演變為癌症的潛力,絨毛狀所佔的比例越高,癌變機會越大。

另外,癌變也視瘜肉大小、組織分類、細胞異常等因素而定。

因此,一旦發生腺性瘜肉,通常會予以切除。

˙增生性(Hyperplasticpolyp)目前增生性瘜肉被認為不具癌病變的潛力,雖然肉眼無法與小的腺瘤性瘜肉區別,但特殊的大腸鏡,例如:Narrowbandimaging(NBI),可輕易判別是增生性瘜肉或腺瘤性瘜肉。

增生性瘜肉除非是瘜肉體積過大而發生阻塞症狀才予以切除,對於小的增生性瘜肉大多予以保留,只定期追蹤而不將其切除。

為什麼?資源集中,腺瘤性瘜肉非切不可全面性切除瘜肉,若從正面看待,防患於未然是理性思考,對預防大腸癌有絕對正面的幫助。

從負面看待,即使手術再小,像內視鏡瘜肉切除這類微小傷口的手術也一樣有其風險與併發症,例如,術後出血與腸穿孔。

況且即使是小手術,時間過長也會增添不必要的風險。

腺瘤階段的瘜肉才是目前臨床內視鏡手術主要的切除目標,因為這個階段的瘜肉只需臨門一腳就到達惡性腫瘤階段。

內視鏡手術最需要在第一時間切除的,是最有癌變可能的腺瘤性瘜肉。

臨床也證實,做內視鏡時切除所有腺瘤性瘜肉以減少未來結腸直腸癌的危險高達90%。

因此,瘜肉並非需要全部切除,而是應該集中火力於癌變機率高的瘜肉,既可達到預防大腸癌的效果,也不會讓民眾陷入無端的併發症風險中。

當機立斷,決戰於「有形」之間現代內視鏡檢查又是如何確實評估、判別,哪個該切、哪個又該刀下留人?NBI(NarrowBandImaging)窄頻光譜儀是目前早期癌最佳的辨識利器,加上放大內視鏡(magnifyingendoscopy)可將標的物放大80倍,不僅可以清楚地觀察瘜肉表面紋路、辨識黏膜表層病變、黏膜微血管排列、微血管粗細,藉以區分腫瘤的癌化程度與侵入深度,協助找出腸道黏膜上微小病變與以前肉眼無法分辨的早期癌,讓醫師當機立斷,當下就能決定該不該切除。

除了瘜肉切除,過去需仰賴外科醫師的早期大腸癌(第0期、第1期),目前也大都可直接藉由大腸鏡切除根治。

民眾需要注意的是,瘜肉切除後,仍需定期追蹤,因為未來還是有可能再長瘜肉,至於追蹤的頻率,則視病理切片判讀後決定。

  ShareRelatedposts2021-02-04對抗COVID-19新冠病毒新曙光〚單寧酸〛Readmore2021-02-02專科診所3.0版Readmore2021-01-30研究指出單寧酸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到底什麼是單寧酸?Readmore搜尋內容內容分類置頂影音資訊文章專欄單寧酸高血壓癌指數新冠肺炎COVID-19施打疫苗維生素D麩醯胺酸精胺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手術(胃鏡、大腸鏡、strettaprocedure、食道黏膜燒灼術)食道其它食道疾病(食道潰瘍、食道癌)Achalasia食道賁門遲緩不能Barrettesophagus巴瑞特氏食道胃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胃輕癱黏膜下腫瘤胃食道逆流胃部疾病與治療Ranitidine腸大腸癌腸漏症(含食物過敏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