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型依戀人格:「擁有無法選擇,但是失去可以」 | 迴避型人格相處

逃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在,親密關係的人際相處上,選擇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不管是對好友還是對伴侶,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無法長時間感受到舒適的 ...人人焦點影視健康歷史數碼遊戲美食時尚旅遊運動星座情感動漫科學寵物家居文化教育故事逃避型依戀人格:「擁有無法選擇,但是失去可以」2020-08-13WalkLife徒步生活原創|WalkLife徒步生活依戀也可以說是依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

在依戀中又分爲「焦慮型」、「逃避型」與「混亂型」三種。

著名的心理學學家阿德勒德理念,就曾說過,你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會有什麼樣的一生。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孩童時期的成長,會影響到成年後的焦慮、不安以及控制欲等等。

逃避型依戀人格:「擁有無法選擇,但是失去可以」逃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在,親密關係的人際相處上,選擇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不管是對好友還是對伴侶,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無法長時間感受到舒適的感覺,反而會進而形成壓力,選擇以拉開距離爲自己的「安全範圍」。

他們不喜歡麻煩別人,也不喜歡被別人麻煩,重視自我責任。

看似不願被束縛,實際上是害怕失去的依賴。

另一方面,他們不擅長與人有正面衝突,寧可自我退讓。

外表好像是好好先生或者好好小姐,但實際上是不喜歡與人建立過多的連接,因爲關係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苦惱的事情。

我有一個老朋友叫小安,我們是從初中認識到現在。

小安小時候是寄住在親戚家,我跟她認識的年級,剛好是她12-13歲。

小安性格不算內向,也非常開朗。

講話也非常風趣,不過當我們越來越好的時候,突然有一天小安不再跟我說話。

當時我非常難過,也想是不是自己做出什麼令他不愉快的事情,就這樣我們到了初中畢業都沒有再講過任何一句話。

但覺得滿訝異的是,她在我上高中的時候,突然加了我的微信。

當時我非常高興,也跟他寒暄問候了近況,她跟我聊天的感覺,仿佛又回到了初中時期,我們年少開心相處的模樣,但熱絡不了多久,小安又默默地消失在我跟她的對話記錄里。

直到大學畢業後,我又再度收到她的訊息,而這次她跟我道歉。

她說她其實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每當朋友離她很近的時候,她總是會習慣性的拉開距離,因爲她害怕有依賴的情緒。

她說在她小時候,原本的家庭很和睦,不過因爲父母有一些變故,不得不寄養在親戚家,當時她一種被家人拋棄的感覺。

從此便不再相信,也不敢讓自己相信,有什麼關係是可以依賴跟長久的。

所以她寧可選擇,自己先離開。

聽著小安跟我說這些,我當時是感到有些難過的,我跟她說,的確沒有什麼關係會天長地久,即便是相守到老的一對老伴也會有生死離別的那一天。

人是需要羣聚也需要學會獨處的個體,也許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這麼悲觀,朋友也許會因爲不再同一個環境跟空間漸漸疏離,但我相信在聚首一堂的時刻,總會有很多話想要跟對方分享,就像現在的你跟我一樣。

小安聽了我說的話,從此也許還是會短暫的離開我跟她的對話。

但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幾年不見,而是會一段時間,就互相關心彼此近況。

我們也不想這樣,對於「失去」意識的強化這樣不斷反覆的斷開親民關係,對於逃避型依戀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從來不會因此而感到習慣,而是再遇到壓力的時逃避型候,反射性的會以逃避作爲無言的攻擊性舉止。

看似冷靜,但實際上,卻壓抑自己真正的情緒。

與焦慮型人格不同,焦慮型在與親密關係的伴侶離開的時候,總是會展現看似歇斯底里的狂躁,而對於逃避型的人而言,在分手的時候,則是會異常冷靜,而這是非常明顯的抑制行爲,這種類型的人,會講所發生,自己無法承受的事情,假裝視爲理所當然。

就像小安不斷告訴自己,這樣的她是找不到任何朋友的一樣,小安曾跟我說,她覺得她會被我列入黑名單,因爲她的反覆無常,是她自己都討厭她自己。

她們將「失去」視作理所當然,甚至有些逃避型的人格,問起他們當初發生了什麼事,他們也會催眠自己,根本就沒有這件事發生。

在一些國外的實驗中,有讓試驗者看著會引起情緒波動的照片,發現逃避型的人格會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才能辨識出照片中的內容。

逃避型的人容易在情感反應上會有較不自然的反射,與其說是遲鈍,不如說是自我暗示。

將失去視爲理所當然,出現的「冷漠」盔甲久而久之,逃避型的人,會呈現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