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肝炎病毒 | c型肝炎wiki

現知歐美國家多數HCV-Ⅰ型感染,而亞洲國家以Ⅱ型為主,Ⅲ型次之。

Okomoto​報告日本慢性C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獻血員主要為Ⅱ型感染,分別佔59.3%和82.4%, ...C型肝炎病毒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C型肝炎病毒1974年Golafield首先報告輸血後非甲非B型肝炎。

1989年:美國科學家麥可.侯頓(MichaelHoughton)和他的同事們利用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分子生物學方法,終於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了C肝病毒,並命名本病及其病毒為C型肝炎(HepatitisC)和C型肝炎病毒(HCV)。

由於HCV基因組在結構和表型特徵上與人黃病毒和瘟病毒相類似,將其歸為黃病毒科HCV。

  目錄1一、生物學特性1.1(一)形態培養1.2(二)基因結構:1.3(三)變異性:1.4(四)基因分型:2二、致病性與免疫性3三、微生物學診斷3.1(一)、RIA或者ELISA3.2(二)HDVcDNA/聚合酶鏈反應4(三)免疫組化法檢測肝組織中HCV抗原5四、防治原則6參看一、生物學特性(一)形態培養HCV病毒體呈球形,直徑小於80nm(在肝細胞中為36~40nm,在血液中為36-62nm),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在核衣殼外包繞含脂質的囊膜,囊膜上有剌突。

HCV體外培養尚未找到敏感有效的細胞培養系統,但黑猩猩對HCV很敏感。

  (二)基因結構:HCV-RNA大約有9500-10000bp組成,5′3′非編碼區(NCR)分別有319-341bp,和27-55bp,含有幾個順向和反向重複序列,可能與基因複製有關。

在5′非編碼區下游緊接一開放的閱讀框(ORF),其中基因組排列順序為5'-C-E1-E2/NS1-NS2-NS3-NS4-NS5-3',能編碼一長3014個胺基酸的多聚蛋白前體,可經宿主細胞和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後,裂解成各自獨立病毒蛋白,即三種結構蛋白,為分子量19KD的核衣殼蛋白(或稱核心蛋白,C)和33KD(E1),72Kd(E2/NS1)的糖蛋白,及四種分子量為23KD、52KD、60KD、116KD的非結構蛋白分別與NS2、NS3、NS4、NS5相對應。

由於GP72正好與瘟病毒表面蛋白或黃病毒第一個非結構蛋白(NS1)相對應,故將GP72的基因標記稱謂E2/NS1。

E1和E2/NS1糖蛋白能產生抗HCV的中和作用。

NS2和NS4的功能還不清楚,發現與細胞膜緊密結合在一起。

NS3蛋白具有螺旋酶活性,參與解旋HCV-RNA分子,以協助RNA複製,NS5有依賴於RNA的聚合酶活性,參與HCV基因組複製。

  (三)變異性:HCV具有顯著異源性和高度可變性,對已知全部基因組序列的HCV株進行分析比較其核苷酸和胺基酸序列存在較大差異。

並表現HCV基因組各部位的變異程度不相一致,如5′-CR最保守,同源性在92-100%,而3′NCR區變異程度較高,在HCV的編碼基因中,C區最保守、非結構(NS)區次之,編碼囊膜蛋白E2/NS1可變性最高稱為高可變區。

  (四)基因分型:HCV基因分型還無統一標準,因用於基因分型的部位和採用的技術方法不同,出現了各種基因分型結果,但各種基因型分類方法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茲舉幾種基因型分類法供參考(表26-2)。

表26-2HCV基因型各種分型之間的對應關係現知歐美國家多數HCV-Ⅰ型感染,而亞洲國家以Ⅱ型為主,Ⅲ型次之。

Okomoto報告日本慢性C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獻血員主要為Ⅱ型感染,分別佔59.3%和82.4%,而血友病人約50%為Ⅰ型感染,原因是應用輸入美國進口凝因子Ⅷ。

Wang氏報告我國北京慢性C型肝炎患者86.2%為Ⅱ型感染,Ⅲ型感染為13.8%。

而新疆病人Ⅲ型感染卻佔50%,說明不同型HCV具有一定的地區和人群分布特徵。

此外不同基因型感染引起臨床過程和干擾素治療反應亦表現不同,如Ⅲ型感染臨床症状較重,有引起嚴懲肝病傾向:Ⅱ型(Simmonds1b)感染對干擾素治療不敏感效果差。

Ⅲ型感染(Simononds2a)用干擾素治療效果好。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C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為急性臨床型和無症状的亞臨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攜帶者。

一般病人發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並可帶毒12年以上。

HCV主要血源傳播,國外30-90%輸血後肝炎為C型肝炎,我國輸血後肝炎中C型肝炎佔1/3。

此外還可通過其他方式如母嬰垂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