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常见寄生虫病 | 豬蛔蟲生活史

猪蛔虫生活史简单,繁殖力及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受精卵随粪便排出,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

感染猪蛔虫的病猪表现口渴、呕吐、流涎和腹泻,成年 ...Showsidebar+类别猪规模化猪场常见寄生虫病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对猪肉需求量逐年上升。

我国养猪业在良好的机遇下迅猛发展,猪场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公认的世界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居世界首位。

但伴随规模化猪场养殖量的逐渐增加,也为猪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寄生虫病作为猪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因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或隐性带虫,死亡率相对较低,故极易被忽视。

据报道,规模化猪场中寄生虫感染严重,体内寄生虫感染率达到90%以上,体外寄生虫感染率几乎100%。

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往往给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带来严重影响,成为经济效益折扣的重要因素。

几种规模化猪场常见寄生虫病疥螨病:猪疥螨病具有高度接触性,可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的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圈舍和饲草等间接传播。

规模化猪场中,从断奶仔猪到成年猪各年龄段均可感染。

疥螨感染产生的过敏反应能引起皮肤红斑和耳内结痂,也可造成慢性感染,形成硬皮。

研究表明,猪疥螨进入皮肤深处后,典型症状是瘙痒。

病猪瘙痒行为频率相对健康猪高9倍,病猪频繁向猪栏墙壁上摩擦皮肤。

瘙痒引起的应激可导致病猪躁动不安,食欲不振,发育迟缓,其瘙痒和摩擦导致的皮肤损伤也增加了其它病原继发感染的风险。

蛔虫病:猪蛔虫为大型肠道寄生线虫。

规模化猪场中发病率极高,我国生猪养殖中感染率约为17%-80%,平均感染强度20-30条,多发生于仔猪,3-6月龄仔猪最易感。

猪蛔虫生活史简单,繁殖力及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受精卵随粪便排出,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

感染猪蛔虫的病猪表现口渴、呕吐、流涎和腹泻,成年猪感染数量较少时症状不显著,但伴有食欲不振、磨牙等表现。

其幼虫在猪体内移行可引起咳嗽、发烧、肝脏损伤和肺炎等症状,成虫大量寄生于小肠内,破坏肠壁组织并吸取宿主营养,造成猪生长迟缓,甚至发育为僵猪。

球虫病:猪主要感染等孢球虫和艾美尔球虫两个属,以等孢球虫致病力最强。

球虫寄生于小肠绒毛上层细胞,卵囊随粪便排泄出,适宜温湿环境下发生孢子化,发育为感染性卵囊。

猪因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感染率为25-50%。

感染仔猪以严重腹泻为主要特征,排黄色水样便,有恶臭,可致脱水,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弓形虫病:弓形虫是可感染所有温血动物真核细胞的血液寄生原虫,宿主范围广,生活史复杂。

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摄入感染性卵囊水平传播,也可经垂直传播。

规模化猪场中各阶段猪群均可感染,死亡率达60%以上。

猪弓形虫病一般呈隐性,可引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少数急性发病可表现咳嗽,共济失调,震颤和腹泻。

重症猪临床症表现体温高热、呼吸困难、器官衰竭,1周左右即可死亡。

弓形虫病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造成流产、畸形胎或死胎,给规模化猪场造成严重经济后果。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治预防:规模化猪场应依照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治猪寄生虫病。

猪场应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保持良好饲养环境,规范饲养管理,运用先进的饲养技术减少寄生虫病发生几率。

采取“全进全出”、“批次管理”、“自繁自养”及“隔离引种”等管理模式,力求切断寄生虫病传播途径,减少染病几率。

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膳食计划,提高猪群整体免疫力。

对寄生虫病定期监测,及时制定和调整驱虫方案。

新引入猪和后备猪应进行隔离饲养,引入后3周及合群前10天各驱虫一次;母猪分娩前和仔猪分圈前3周驱虫一次;保育猪2月龄后驱虫一次;种猪全年按季度驱虫4次。

治疗:规模化猪场治疗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应遵循“新型、广谱、高效、低毒”的原则,尽量选择可同时驱除体内外寄生虫驱虫药[2]。

为防止抗药性产生,采取交叉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合理方式,避免长期使用单一驱虫药或驱虫频繁,使用剂量过高或过低。

疥螨病驱虫采用0.05%的双甲脒彻底喷淋猪体表面,可以彻底杀死疥螨的成虫、幼虫和虫卵。

猪蛔虫病采用芬苯达唑5-7.5mg/kg体重给药,专驱体内线虫,不仅可以杀灭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