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蛔蟲:豬蛔蟲(Ascaris suum)是寄生于豬小腸中最大的一種 ... | 豬蛔蟲生活史

豬蛔蟲病(Ascariosis)是由豬蛔蟲寄生于豬小腸引起的一種線蟲病,呈世界性流行, ...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蛔蟲生活史簡單;第二,蛔蟲繁殖力強,產卵數量多,每一條雌蟲 ...豬蛔蟲豬蛔蟲(Ascarissuum)是寄生于豬小腸中最大的一種線蟲。

新鮮蟲體為淡紅色或淡黃色。

蟲體呈中間稍粗、兩端較細的圓柱形。

頭端有3個唇片,一片背唇較大,兩片腹唇較小,排列成品字形。

體表具有厚的角質層。

雄蟲長15~25cm,尾端向腹面彎曲,形似魚鉤。

雌蟲長20~40cm,蟲體較直,尾端稍鈍。

中文名稱豬蛔蟲別稱豬似蚓蛔線蟲種豬蛔蟲界動物界目蛔蟲目科蛔蟲科綱尾感器綱門線蟲動物門寄生部位豬的小腸內亞綱小桿亞綱屬蛔蟲屬概述豬蛔蟲病(Ascariosis)是由豬蛔蟲寄生于豬小腸引起的一種線蟲病,呈世界性流行,集約化養豬場和散養豬均廣泛發生。

我國豬群的感染率為17%~80%,平均感染強度為20~30條。

感染本病的仔豬生長發育不良,增重率可下降30%。

嚴重患病的仔豬生長發育停滯,形成"僵豬",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豬蛔蟲病是造成養豬業損失最大的寄生蟲病之一。

病原豬蛔蟲(Ascarissuum)是寄生于豬小腸中最大的一種線蟲。

新鮮蟲體為淡紅色或淡黃色。

蟲體呈中間稍粗、兩端較細的圓柱形。

頭端有3個唇片,一片背唇較大,兩片腹唇較小,排列成品字形。

體表具有厚的角質層。

雄蟲長15~25cm,尾端向腹面彎曲,形似魚鉤。

雌蟲長20~40cm,蟲體較直,尾端稍鈍。

隨糞便排出的蟲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區分。

受精卵為短橢圓形,大小為50~75µm×40~80µm,黃褐色,卵殼厚,由4層組成,最外一層為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向內依次為卵黃膜、幾丁質膜和脂膜,內含一個圓形卵細胞,卵細胞與卵殼間兩端形成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較狹長,平均大小為90µm×40µm,卵殼薄,多數無蛋白質膜,內容物為很多油滴狀的卵黃顆粒和空泡。

寄生在豬小腸中的雌蟲產卵,每條雌蟲每天平均可產卵10萬~20萬個,產卵旺盛時期每天可排100萬~200萬個,每條雌蟲一生可產卵3000萬個。

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外界環境下,經11~12天發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蟲的卵,這種蟲卵隨同飼料或飲水被豬吞食後,在小腸中孵出幼蟲,並進入腸壁的血管,隨血流被帶到肝髒,再繼續沿腔靜脈、右心室和肺動脈而移行至肺髒。

幼蟲由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這裏度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此後再沿支氣管、氣管上行,後隨黏液進入會厭,經食道而至小腸。

從感染時起到再次回到小腸發育為成蟲,共需2~2.5個月。

蟲體以黏膜表層物質及腸內容物為食。

在豬體內寄生7~10個月後,即隨糞便排出。

流行病學豬蛔蟲病的流行很廣,一般在飼料管理較差的豬場,均有本病的發生;尤以3~5月齡的仔豬最易大量感染豬蛔蟲,常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甚至發生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蛔蟲生活史簡單;第二,蛔蟲繁殖力強,產卵數量多,每一條雌蟲每天平均可產卵10萬~20萬個;第三,蟲卵對各種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強,蟲卵具有4層卵膜,可保護胚胎不受外界各種化學物質的侵蝕,保持內部濕度和阻止紫外線的照射,加之蟲卵的發育在卵殼內進行,使幼蟲受到卵殼的保護。

因此,蟲卵在外界環境中長期存活,大大增加了感染性幼蟲在自然界的積累。

有人報道,豬蛔蟲能在疏松濕潤的耕地或園土中生存長達3~5年。

蟲卵還具有黏性,容易借助糞甲蟲、鞋靴等傳播。

染病過程臨床症狀豬蛔蟲幼蟲和成蟲階段引起的症狀和病變是各不相同的。

(1)幼蟲移行至肝髒時,引起肝組織出血、變性和壞死,形成雲霧狀的蛔蟲斑,直徑約1cm。

移行至肺時,引起蛔蟲性肺炎。

臨診表現為咳嗽、呼吸增快、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和精神沉鬱。

病豬伏臥在地,不願走動。

幼蟲移行時還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出現蕁麻疹和某些神經症狀類的反應。

(2)成蟲寄生在小腸時機械性地刺激腸黏膜,引起腹痛。

蛔蟲數量多時常凝集成團,堵塞腸道,導致腸破裂。

有時蛔蟲可進人膽管,造成膽管堵塞,引起黃疸等症狀。

(3)成蟲能分泌毒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