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 | 戀童癖

被診斷患有戀童癖的人必须至少年滿16歲,且比其認為擁有性吸引力的兒童大5歲。

恋童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当中正式命名为恋童障礙(pedophilic ...恋童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娈童。

维基百科中的醫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

維基百科的法律內容只供參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任何法律問題應諮詢相關司法管轄權地方的專業法律人員。

恋童同义词恋童癖、恋童障礙一幅描述成人过度喜爱未成年的女童的漫画。

症状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擁有主要的性吸引力[1][2]常見始發於青春期前或期間[3]病程持續終生[3]类型性偏離肇因成因不明[4]治療無法治癒,但有治療方法能減低其性侵犯兒童的機會[5]盛行率盛行率不明,但估計佔總成年男性人口的<5%[6]分类和外部资源醫學專科精神科ICD-9-CM302.2[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恋童(英語:Pedophilia或paedophilia)是一種精神障礙,16歲以上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患者會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擁有主要的性吸引力,或只有兒童才有性吸引力[1][2]。

雖然在10-12歲(女孩:10-11歲;男孩:11歲-12歲)之間兒童會開始踏入青春期[7],但戀童的標準延長至13歲[1]。

被診斷患有戀童癖的人必须至少年滿16歲,且比其認為擁有性吸引力的兒童大5歲[1][2]。

恋童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当中正式命名为恋童障礙(pedophilicdisorder)。

並將其定義為對青春期前的兒童擁有強烈且反復的性衝動和幻想,且已就這種性衝動採取行動或受其困擾(比如人際關係受阻)的人[1]。

尚未生效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則將其定義「持續而又專一的強烈性興奮——表現為持續出現針對青春期前的兒童的性思想、性幻想、性衝動以及性行為」[8]。

恋童這個字詞常被大眾用於表示對兒童的任何性興趣或兒童性侵犯[9][5],但這種用法卻把「對兒童的性衝動」(思想)和「兒童性侵犯」(行為)混為一談,且没有區分處於青春期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後的未成年人[10][11]。

研究者建議避免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恋童」這個不精確的字詞,儘管性侵兒童者有可能患上這種疾病[5][12]。

性侵兒童者並不等同恋童者,除非當事者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具有主要的性吸引力,或只有兒童才有性吸引力[10][13][14]。

現有文獻指出有些恋童者並不性侵犯兒童[9][15][6]。

戀童於19世紀末首次被正式認定和命名。

自20世纪80年代以來,研究者已針對戀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虽然大量有關戀童的記錄都聚焦於男性,但也有女性擁有戀童的傾向[16][17]。

研究者認为現有估計不能完全呈现女性戀童者的真實數量[18]。

目前沒療法能治癒戀童,但是有一些治療方法可以減少恋童者性侵犯兒童的機會[5]。

戀童癖的確切成因不明[4],但一些關於性侵兒童的戀童罪犯研究則顯示其與各種神經系統異常和精神病理有關[19]。

美國在經歷堪薩斯訴亨德里克斯一案後,被診斷患有某些精神障礙的性犯罪者可遭到無限期的預防性拘留,特別是戀童癖[20]。

目录1定義及詞源2體徵和症狀2.1發展和性傾向爭議2.2共病和人格特質2.3兒童色情作品3病因4診斷4.1DSM、ICD-10及ICD-114.2对診斷标準的質疑5治療5.1认知行为治療5.2行為介入治療5.3性欲降低治療6流行病學6.1恋童與性侵犯兒童7歷史8法律與法庭心理學8.1定義8.2預防性拘留9戀童與社會9.1誤用用詞9.2戀童擁護團體9.3反戀童行動10参见11參考文獻12外部链接13延伸閲讀定義及詞源[编辑]「pedophilia」一詞來自希臘語:「παῖς,παιδός」(paîs,paidós,兒童)以及「φιλία」(philía,友愛)[21]。

恋童是用於形容某人認為13歲或以下的兒童擁有主要的性吸引力,或只有其才有性吸引力的想法[1][2]。

戀幼(Infantophilia或Nepiophilia,但後者少見於學術文獻[22][23])是恋童的一个子类型,用於形容某人認為5歲或以下的兒童擁有主要的性吸引力[24][12]。

「Nepiophilia」一詞同源於希臘語:νήπιος(népios,嬰兒或小孩)[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