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 | 青春期 拔 頭髮

不論母親好言相勸,或嚴厲制止,小毛堅持不向家人說出愛拔頭髮的 ... 拔毛癖」是一項發生於兒童與青春期少年的衝動控制不良的行為,它的盛行 ...跳到主要內容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3月21,2018孩子愛拔毛髮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江垂南(本文投稿基督教論壇報)今年十二歲的小毛由母親主動向輔導老師求救,原因是小毛會習慣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頭頂很明顯的露出硬幣大小的禿頭。

不論母親好言相勸,或嚴厲制止,小毛堅持不向家人說出愛拔頭髮的原因,因此家人無法對症下藥改善小毛「拔毛」的習慣。

小毛自己也想改善,可是卻無法停止這唯一可以讓自己定下心來唸書的方法。

認識拔毛癖「拔毛癖」是一項發生於兒童與青春期少年的衝動控制不良的行為,它的盛行率約為0.6-3.4%,平均發病年齡為12歲,女性為男性的三倍。

最常見的拔毛區為頭髮,也可能波及睫毛、眉毛、恥毛或其他體毛。

典型的治療方法,會建議個案使用抗憂鬱症劑治療之外,行為治療、認知治療或催眠治療也是重要的有效治療法。

當然針對病患、家屬及親友的教育,對病情的改善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有50-60%的個案,對治療的反應不錯。

「拔毛」是為了阻止內心痛苦的侵擾一般來說,孩子會選擇以「拔毛」來抒發壓力,這樣的作為是難以獲得家長認同的,再加上孩子有說不出的難言之隱,往往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陷入對立與無助。

因此作者在此說明形成拔毛習慣的心理原理,期許家長對這類行為有更深的認識,發揮出同理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改善拔毛的習慣。

拔毛行為乃是一種調節情緒的心理機轉,個案通常會描述拔毛後會使自己舒服,可是外人聽後卻一頭霧水,甚至訓斥為無稽。

然而站在個案的心理觀點而論,它的確是一種減輕痛苦的方式,理由是藉由對毛髮的拉扯將注意力轉移到身體的痛覺上,來暫時分散內心痛苦記憶,而當下回情境誘導下內心的痛苦又浮現時,個案會再次拉扯毛髮來轉移開對痛苦的注意力。

因此,拔毛不是為了宣洩痛苦,只是為了阻止內心痛苦記憶的侵擾,是一種逃避痛苦的習慣。

父母見到孩子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逃避痛苦,會覺得他們這樣的方法很傻,直覺的常情反射會試圖用處罰或苛責來加以制止,只是該處罰性的反應,往往也使孩子更會逃避去與父母談論自己的錯誤的行為和內心的痛苦。

學習傾聽孩子的痛苦是治療的關鍵每個人忍受挫折痛苦的指數不同,當該痛苦指數,超越心理可以承受的程度,往往會帶給人更多焦慮不安與心情的沮喪,自我評價為失敗者,喪失自信心。

拔毛癖者很害怕感受到這類痛苦,藉由拔毛的行為來逃避內心所喚起的痛苦,就如同「藉酒澆愁」的心態同出一轍,或許該方法不當,但是他們的處境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

健康處理痛苦的方式可以是透過語言或肢體動作的敘說來釋放情緒,或藉由藝術創作來昇華情緒。

然而這些孩子難以運用語言說出自己的痛苦,或為了避免再觸及痛苦的記憶而逃避去回想與表達,或表達情緒的習慣過於激烈、暴躁,曾受到家人的處罰,因此學習到用壓抑來保護自己。

無論如何,趨吉避凶可謂是本能反應之一,逃避痛苦也算是其中之一吧!親情的支持與理解是幫助孩子的良藥倘若家長要幫助孩子,可要認清協助的重點才可,不該是一味的責怪孩子拔毛的行徑影響觀瞻。

而是該對症下藥,去幫助他們減少感受痛苦的恐懼,培養感受痛苦與挫折的能耐,或是藉由心理治療的技術去幫助孩子減少恐懼痛苦,這類的技術有許多,例如行為改變技術的系統減敏感法、動眼減敏感法,催眠等均是有效的方法。

當然對於兒童與青少年而言,親情的了解與支持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良藥。

分享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電子郵件其他應用程式標籤心理健康文章標籤:心理健康文章分享取得連結FacebookTwitterPinterest電子郵件其他應用程式留言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心理諮商前的準備3月20,2018心理諮商前的準備文/蔡明娟第一次晤談該說些甚麼?第一次進行心理諮商前,我們會建議您把目前遭遇的困境簡單的整理一下,包括:發生什麼事情?持續多久了?造成的困擾是?期望改善的目標?這些問題是在第一次諮商時,心理師常會詢問的問題。

事前的整理,會有助於諮商的進度,加快對困境理解的深度與時間,也節省您的時間與金錢。

上述這些問題不一定您每個都知道,如果只能整理一兩個也是很好的。

如果您全部都不清楚,也沒有關係。

您只需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隨著心理師的帶領,一步步往內在探問,漸漸的就會越來越清晰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