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 克隆氏症懷孕

克隆氏症在急性發作期也容易有腸阻塞、腸穿孔,甚或膿瘍、瘻管的發生;慢性期易併發有營養 ... Q、有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以懷孕生子嗎?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11期出刊日:2010-01-15返回上一層惱人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雖列入健保慢性重大傷病,病友人數也正逐年增加中,但相關的支持與諮詢管道有限,許多病人未能獲得正確的醫學照護知識,病況反覆發作,往往造成生活上極大的困擾。

 撰稿/翁昭旼(臺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魏淑珍(臺大醫院內科主治醫師)  58歲的張先生因胃潰瘍久久不癒,2年內做了4次胃鏡檢查,吃了許多藥物仍不見好轉。

某次出國旅遊時突然腹瀉、發燒,送醫緊急處置才暫時緩解症狀;回國後,同樣的症狀又再發作,看了不少醫師、也做了不少檢查,最後才被有經驗的醫師診斷出罹患了罕見的「克隆氏症」。

 現年34歲的蔡老師也有類似的困擾。

他在10年前服役時突然腹瀉、排血便,轉送至醫學中心做大腸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大腸炎。

之後斷斷續續發作,一直到最近幾年,藉助藥物治療並調整生活作息,病情才漸漸穩定下來。

 在台灣,類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約有5千人左右,雖然人數不多,但近年來有快速增加的趨勢。

門診中每當有患者被告知罹患這項疾病時,總是流露出茫然與恐懼,一方面是因為這項疾病並不常見,病友可以取得的相關醫療資訊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了解該如何照顧自己而擔心不已。

 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這兩種會造成慢性腸道發炎疾病的總稱。

 潰瘍性大腸炎病灶多侷限在大腸及大小腸交接處,直腸常被侵犯,偶而也會侵犯到迴腸末端,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炎浸潤多在黏膜層,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腸壁纖維化,腸道的節段消失,腸道縮短,而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而有偽息肉產生。

有些長期持續發炎的病例,腸黏膜也可能發生惡性病變。

 克隆氏症主要是侵犯小腸,但也可能會侵犯到整個消化道,且多為整層腸壁的發炎,甚至侵犯到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

在腸內的變化是呈段落性的,直腸多半不受侵犯,但病灶處因為是整層腸壁的發炎反應,所以容易發生狹窄、膿瘍及瘻管等合併症。

 腸道長期發炎病況反覆發作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但目前認為和腸道內細菌、環境因子、免疫系統的均衡(免疫因子)及遺傳因子有關,因為這些因子的不平衡,而造成腸道長期發炎的反應。

 由於是腸道發炎疾病,所以病人可能會有腹痛、腹瀉、血便,甚至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兒童患者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及發燒等表現。

由於每位患者腸道受侵犯的範圍與程度不同,症狀表現也會有些差異,一般來說,潰瘍性大腸炎常出現血便與裡急後重(急著排便,卻只拉了一點,而便完後還會有想要再排便的感覺)的症狀,而克隆氏症主要的症狀是發燒、血便、腹痛與腹瀉,並常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如肛裂、瘻管、膿瘍等情形。

 此外,少部份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也合併有腸道外的表現,如:關節炎、虹膜炎、肝炎、皮膚變化,甚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貧血、營養不良為可能併發症潰瘍性大腸炎急性發炎時,容易併發血便、腸巨大膨脹,甚至破裂、穿孔;慢性發炎則易合併有貧血,或長期發炎後併發癌症發生的可能。

克隆氏症在急性發作期也容易有腸阻塞、腸穿孔,甚或膿瘍、瘻管的發生;慢性期易併發有營養不良、貧血、兒童生長遲緩等可能,長期發炎也曾被報告有增加癌症發生的可能。

 發炎性腸道疾病在歐美較常見,東方人的發生率較低,但亞洲地區國家近年來罹患這類病症的發生率及盛行率普遍上升(包括日、韓、台、新加坡等),推測和飲食逐漸西化(高脂、高糖飲食)及環境衛生改善(減少了腸道在成人期之前免疫系統的衝擊與發展)有關。

 大致來說,潰瘍性大腸炎比克隆氏症常見,兩者都好發於年輕人身上,主要以20歲到40歲的成人為主,其他年齡層的患者也偶而可見。

 易與其他腸道疾病混淆需鑑別診斷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單從症狀來看,也很容易跟一般的急性腸道感染或機能性腸胃障礙及大腸癌混淆,所以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

診斷的原則以臨床表現、配合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做病理化驗、醫學影像檢查等為依據,並排除掉是感染(例如結核、阿米巴原蟲、細菌感染)或其他原因(如缺血性和放射線治療引起)造成的腸炎。

 ●臨床表現常見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