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創的「博弈門診」:好賭,其實是大腦生病了?|TingS ... | 家人賭博

家人賭博成癮」的煩惱在國內社會風氣較封閉的情況下,其實大部分的人是不會主動說出口的,即使被情緒壓得喘不過去,非常需要有一個人可以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主打編輯部原創編輯嚴選CrossingCampus時事現場海外職場專欄作者訂閱季刊頻道人物故事People國際趨勢Trends文史藝術Humanities生活風格Lifestyle觀點評論Perspectives香港世代群像FacesofHongKong教育換觀點換日線X施羅德上架,夢想人生關於我們歷年季刊團隊成員大事記搜尋投書歷年季刊團隊成員大事記首頁時事現場時事全台首創的「博弈門診」:好賭,其實是大腦生病了?TingS/祖巴拉的珍珠2021/02/012178PhotoCredit:Alex[email protected]去年開設的「博弈門診」除了提供病患認知行為治療以及諮商外,還有另一項很重要的社會功能,那就是讓病患身邊的陪伴者,不管是家人也好、朋友也好,對「戒賭」這件事有更全面的理解,能以更健康、開放的心態來看待。

前幾天和好友去看了由楊祐寧及桂綸鎂主演的《腿》,電影中男主角因為想給女主角更好的生活,準備了10萬去賭場打算「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變成20萬」──本來想賺2倍,最後卻賺了20倍,男主角要準備離開在櫃檯領「賺來的錢」時,賭場老闆在一旁想和他搭話,問了他名字和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男主角略帶防備的顧左右而言他,賭場老闆最後悠悠說了一句:「過兩天你一定會再回來的」。

電影演到這裡時,在劇院的我並不瞭解,為什麼賭場老闆這麼有自信,這位客人一定會回來?已經贏了幾百萬的錢,難道還不夠嗎?幾個鏡頭之後,劇本證明老闆是對的,男主角根本等不及兩天,他當晚就又想回賭桌上了。

最後的下場大家一定都知道,賭博成癮的男主角債台高築,不是跑路就是被追殺。

其實,不管是電視還是電影,劇情大概都是這樣進行;而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新聞,好像也從沒少過。

究竟為什麼「賭博」會讓人「停不下來」?即使要賭上所有身家財產、甚至人身安全,賭客們也在所不惜?圖/[email protected]賭博成癮行為,已被列為心理疾病之一國內社會大眾對「賭博」的認知不外乎就是把它當作一種消遣娛樂、「小賭怡情」,家家戶戶過年聚在一塊,也常打個麻將,贏家賺錢開心、輸家也在遊戲中玩得愉快,今天玩完就結束,過完年大家還是照常上班、上課。

所謂消遣娛樂就是這樣,打發了時間,也從中感到愉快、解悶、放鬆。

所以,大家很難想像,新聞報導中那些「賭博成癮」,其實是一種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賭博成癮行為」依照嚴重性及型態分為「娛樂性」、「問題性」與「病態性」,其中「病態性」賭博,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賭博成癮」,在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II)中,已被列為心理疾病之一。

圖/[email protected]而就在去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成癮防治科」開立了全台首創的「博弈門診」,希望藉由認知行為治療、諮商以及關懷陪伴,幫助病患離開賭博的惡性循環。

「博弈門診」的出現,也讓普遍不了解「成癮其實是大腦生病了」的大眾對「成癮行為」有更清楚的理解。

「成癮」所造成的行為失調,意即無法控制衝動,是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粗略可分為:「物質成癮」,像是菸酒、毒品;以及「行為成癮」,像是賭癮、購物成癮、性愛成癮等等。

當癮頭無法被滿足時,病患就會出現焦慮、暴躁、憂鬱等負面情緒,為了消除這些情緒,便會想方設法地滿足癮頭,因而掉入「成癮」無限的惡性循環。

大腦的「成癮機制」是如何運作的?既然談到「賭癮」,那就必須從大腦的「成癮機制」開始談起,人類的大腦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掉進「成癮」的陷阱裡的?我們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叫做多巴胺,當人的行為滿足慾望時,多巴胺濃度就會提高,並釋放到伏隔核,也就是大腦與愉悅及酬賞有關的一叢神經細胞。

提高多巴胺濃度的行為,會活化大腦中的酬賞路徑,於是大腦會督促行為者重複此項行為,讓行為者得以再次享受愉悅的感覺,這樣的循環就被稱為「多巴胺搔癢」。

「多巴胺搔癢」是由演化而來的一種生存機制,因為進食與性愛會增加多巴胺,進而激勵人類吃東西與繁殖等生存需求,當人類記住這種感覺,大腦便會鼓勵我們持續進行這些行為,並再次享受愉快與快感。

但是,這種提高多巴胺濃度的自然行為,通常需要付出努力、必須等待,而賭博、電玩以及菸、酒等成癮物質,過程中不需經過努力與付出,就能大量提高大腦中多巴胺的濃度,促使人類不斷的重複循環。<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