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 骨髓增生異常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英語: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簡稱MDS)又譯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為一種因骨髓中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同義詞Preleukemia,myelodysplasia[1]Bloodsmear(英語:Bloodsmear)fromapersonwithmyelodysplasticsyndrome.Ahypogranularneutrophilwithapseudo-Pelger-Huetnucleus(英語:Pelger–Huetanomaly)isshown.Therearealsoabnormallyshapedredbloodcells(英語:poikilocytosis),inpartrelatedtoremovalofthespleen.症狀無、疲勞、呼吸困難、易出血、常感染[2]常見始發於~70歲以上[3]類型骨髓增殖性疾病,neoplasticsyndrome[*]風險因子經化學療法治療過、放射線療法、暴露有害化學物質(如抽菸(英語:tobaccosmoke)、殺蟲劑、苯、汞、鉛)[2]診斷方法血液檢查、骨髓切片(英語:bonemarrowbiopsy)[2]治療支持療法、藥物治療、骨髓移植[2]藥物來那度胺(英語:Lenalidomide)、抗胸腺球蛋白(英語:antithymocyteglobulin)、阿扎胞苷(英語:azacitidine)[2]預後平均存活2.5年[2]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血液學、腫瘤學ICD-10D46ICD-9-CM238.75、238.7OMIM614286DiseasesDB8604MedlinePlus007716eMedicine988024Orphanet52688[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英語:Myelodysplasticsyndromes,簡稱MDS)又譯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為一種因骨髓中未成熟血球不正常增生導致的血癌,且這些腫瘤細胞並不會轉為成熟血球細胞[2]。

患病初期一般沒有症狀[2]。

疾病晚期症狀包含疲勞、呼吸困難、易出血,並會增加感染風險[2]。

有些型別甚至會進展到急性骨髓性白血病[2]。

風險因子包含過去曾接受過化療或放療、曾經接觸過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如吸菸(英語:tobaccosmoke)、農藥、苯、汞或鉛等[2]。

血球組成的改變可能會引起紅血球、血小板(英語:thrombocytopenia),或白血球減少[2]。

有些型會導致骨髓或周邊血的不成熟芽細胞(英語:blastcell)增加[2]。

MDS的分型可透過周邊血檢和骨髓血球檢查的特定變化而定[2]。

治療方法包含支持療法、藥物療法,以及骨髓移植[2]。

支持療法包含輸血、刺激紅血球生成(英語: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agents),和使用抗細菌藥[2]。

治療藥物包含來那度胺(英語:lenalidomide)、抗胸腺球蛋白(英語:antithymocyteglobulin),以及阿扎胞苷(英語:azacitidine)等等[2]。

有些病患可透過化學療法後的骨髓移植治癒[2]。

約100,000有7人罹患MDS,新發病例則約每年每100,000人4例[3]。

發病年齡大約再70歲上下[3]。

症狀需視受影響細胞種類、血中芽細胞數量,以及染色體變化程度而定[2]。

該病診斷後的平均存活年份約為2.5年[3]。

該病最早於1900年代首次發現[4],而今名則於1976年開始使用[4]。

目錄1分型1.1FAB(法、美、英)分型1.2WHO(世衛)分型1.3MDS未能分類(u-MDS)2症狀和體徵3病理生理學3.1遺傳學4診斷5治療6參見7參考文獻8外部連結分型[編輯]FAB(法、美、英)分型[編輯]在1974與1975年,一組來自法國、美國和英國的病理學家將這種疾病首次進行了分型。

這種FAB分型法於1976年發布[5]並於1982年修訂。

病例分成五類:(ICD-O代碼提供)ICD-O名稱特點M(英語:ICD-O)9980/3RA(頑固性貧血)骨髓原始細胞<5%,外周血原始細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