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 | 小腸

小腸的主要作用適用於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與礦物質。

例外情況主要存在於牛或與其類似的哺乳動物,關於這一類動物的消化系統請參見反芻。

目錄.小腸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此條目介紹的是解剖學的小腸。

關於中醫學的小腸,請見「小腸(臟腑)」。

小腸Diagramshowingthesmallintestineandsurroundingstructures小腸在人體內位置細節屬於消化道系統消化系統動脈腸繫膜上動脈靜脈肝門靜脈神經Celiacganglia,迷走神經[1]淋巴腸淋巴干識別標示拉丁語IntestinumtenueMeSHD007421TA98A05.6.01.001TA22933FMAFMA:7200格雷氏p.1168解剖學術語[編輯於Wikidata]小腸(英語:smallintestine、拉丁語:Intestinumtenue)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平均長達6-7米,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從在胃部後面一直延伸至大腸,是進行食物消化與吸收的主要器官。

對於無脊椎動物而言,一般會採用消化系統或者大腸來描述整個腸道。

本篇文章主要針對人類消化系統,但對於消化過程描述也適用於胎盤哺乳動物。

小腸的主要作用適用於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與礦物質。

例外情況主要存在於牛或與其類似的哺乳動物,關於這一類動物的消化系統請參見反芻。

目錄1解剖學2生理功能2.1消化2.2吸收3臨床症狀4參考文獻5參見解剖學[編輯]小腸分為以下三部分:十二指腸(拉丁語:Duodenum)空腸(拉丁語:Jejunum)迴腸(拉丁語:Ileum)在外科手術中主要認為小腸是由空腸與迴腸組成[2],這兩段腸在解剖學中也被稱作繫膜小腸。

小腸的總長度在物種之間與同一物種內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同時還與和肌肉緊張度有關。

當肌肉處於鬆弛狀態時(例如人死亡後),小腸的長度將明顯增加。

由於肌肉緊張程度不同,成人的小腸長度在6到7米之間,而在人在一般時,因為肌肉收縮使小腸的長度介於3-4米之間[3]。

十二指腸長度大約為12個手指的寬度總和(約24厘米),空腸大約占小腸總長度的40%,迴腸則占大約60%[2]。

為了使消化物中的營養儘可能地被充分吸收,小腸通過環狀襞(拉丁語:Plicaecirculares)、微絨毛與腸絨毛結構使其內表面面積得到了極大的擴增。

環狀襞使內表面面積擴大了3倍,腸絨毛使其又擴張了7到14倍,微絨毛使其擴張了15到40倍,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

在腸絨毛之間還存在著腸腺(拉丁語:Glandulaeintestinales),使得內表面面積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擴增。

這些結構帶來的表面積擴張使用於營養物質重吸收的小腸部分內表面面積最終可以達到200m²[4]。

十二指腸長約十二個手指的橫徑,因而得名。

呈「C」形,凹內包裹胰臟頭部,與幽門相連的一段管壁較薄,黏膜光滑無環形皺褶,稱十二指腸球,是潰瘍好發部位。

十二指腸降部的內壁上有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與胰管(英語:Pancreaticduct)的共同開口,上方約1—2厘米處有十二指腸小乳頭,是副胰管開口。

十二指腸腺(拉丁語:Glandulaeduodenales)是十二指腸中較為特殊的結構,它存在於十二指腸腸壁的黏膜下組織中,並分泌一種由重碳酸鹽組成的粘液素,用於中和消化物中的胃酸。

空腸黏膜下層的腸腺可分泌消化酶與粘液。

腸壁還有孤立及集合的淋巴濾泡。

腸腺分泌小腸液(英語:Intestinalgland#Intestinaljuice),弱鹼性,含有腸致活酶和多種消化酶,有的酶可能不是腸腺分泌,而是脫落的腸上皮細胞溶解後進入腸液的。

小腸每天約有200克左右的上皮脫落到腸腔。

離幽門越遠,小腸液的分泌量越少,酶的含量也越少。

小腸的三部分在微觀角度看起來較為相似,但是也存在著重要的區別,以下表格展示了這些區別:小腸黏膜的顯微照相,圖中展示了腸絨毛與腸腺。

層十二指腸空腸迴腸漿膜第一部分為漿膜,第二到四部分為動脈外膜正常正常肌肉層縱肌與環肌,其間存在奧厄巴赫氏神經叢與十二指腸相同與十二指腸相同黏膜下層布倫納氏腺與麥斯納氏神經叢沒有布倫納氏腺沒有布倫納氏腺黏膜:肌黏膜正常正常正常黏膜:固有層沒有集合淋巴小結沒有集合淋巴小結集合淋巴小結黏膜:腸上皮單層柱狀上皮,擁有杯狀細胞與潘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