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下背痛疼痛處理與物理治療 | 下背痛止痛藥

「器質性下背痛」:定義為脊椎本體與周邊肌肉的受傷與退化,包括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 ... 藥物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的處理,止痛藥物最能達到快速而且有效的手段。

漫談下背痛疼痛處理與物理治療專題報導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黃鈺萍物理治療師在復健科門診中有高達七成為下背痛求診的患者,造成下背痛的常見原因可分成三大類:1.「器質性下背痛」:定義為脊椎本體與周邊肌肉的受傷與退化,包括肌肉拉傷、椎間盤突出、脊神經根被壓迫、椎間盤退化、脊椎滑脫、脊椎關節疾病、脊椎骨折等。

2.「非器質性下背痛」:定義為非脊椎骨骼系統與肌肉所造成的疾病,常見有腫瘤、發炎,如脊柱關節炎、感染、腫瘤轉移。

3.內臟器官轉移痛:如來自膽囊、腎結石、腎臟感染等內臟器。

目前臨床上以器質性下背痛原因的病患仍為多數(約佔90%);有極少數的下背痛無法歸類於上述三類,則可能是由全身性的問題(如纖維肌痛症或免疫風濕型疼痛)或精神方面的問題如失眠或壓力所引起,無法直接從臨床檢查或影像學診斷。

下背痛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

雖然目前並無公認的共識,但一般以六週及十二週為界,六週以內稱作急性、六到十二週稱為亞急性、十二週以上稱為慢性。

因為治療策略的選擇,常和症狀持續的長短有很大的關聯。

下背痛的處理,以減輕疼痛與幫助患者恢復日常活動與工作能力為重要的治療目標,而一般下背痛的處理常使用的方式為:1.藥物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的處理,止痛藥物最能達到快速而且有效的手段。

最常使用藥物為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Non-SteroidAnti-InflammatoryDrug;NSAID),如diclofenac或是ketorolac等。

但NSAID常有上消化道出血與腎功能損傷的副作用,所以無法長期使用。

此外,對於神經壓迫造成的神經痛,NSAID效果也有限。

目前非嗎啡類鎮痛劑,像是Nefopam,其作用機制為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鎮痛作用,對於神經痛的緩解有極佳的效果。

另外有別於嗎啡類止痛藥,Nefopam並不會作用於嗎啡受器,不會產生嗎啡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成癮等,是另外一種替代止痛藥物,可以合併傳統NSAID藥物,進而達到更好止痛效果,縮短需要藥物使用的時間。

建議須由專業醫師評估後開立相關之藥物處方箋,不建議自行至坊間藥局購買。

2.物理治療:在排除掉少數急需緊急處理的病症,如馬尾症候群(CaudaEquinaSyndrome)、脊椎骨折、癌症併骨轉移或是腹部主動脈瘤所造成的下背痛除外,物理治療在下背痛的治療扮演重要的角色。

從實證醫學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急性、亞急性或是慢性疼痛,在物理治療師評估之後,所建議的適當物理治療介入下,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物理治療指的是利用非侵入性的物理因子進行的相關預防、評估、鑑別或治療的專業。

而物理因子像是聲音(超音波)、光(紅外線、紫外線)、水(水療)、電(電療)、冷(冰敷)、熱(熱敷)、力(關節鬆動術、按摩)、運動(拉筋暖身、收操、治療性運動)等,都可以用來減輕疼痛與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對於下背痛的患者,物理治療師會先做完整的肌力、關節活動度與動作障礙評估,再給予患者所需之物理治療介入,主要分成下列幾種方式:一.疼痛處理:利用熱敷分為乾熱如短波與濕熱如熱敷墊可有效放鬆肌肉與減輕疼痛;電療如經皮電刺激與干擾波利用門閥止痛理論來達到疼痛控制之效果;腰椎牽引可有效牽拉腰部緊繃肌群並降低神經壓迫症狀。

二.居家保健運動原則:如果下背痛的成因為器質性病變所造成,藉由強化軀幹核心肌肉與放鬆腰部背肌,就能達到治療與預防下背痛的良好效果。

常使用的運動敘述如下:在做下述的運動時,如果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的症狀請停止運動並諮詢物理治療師。

1)腹肌運動(圖一):強化腹肌肌力與脊椎穩定功能,請仰躺,雙腳屈膝,雙手往前沿著大腿往膝蓋方向延伸,軀幹屈曲,注意身體出力時要用嘴巴吐氣,並在身體屈曲最大角度下維持3~5秒。

2)拱橋運動(圖二):強化腹肌與臀大肌在閉鎖動作下肢肌力維持骨盆正中位置;仰躺下,雙腳屈曲,臀部盡量抬高,雙手平放於床上背部平貼於床上,維持5~10秒。

3)髖關節伸展肌力訓練(圖三、圖四):髖關節伸展肌群如臀大肌的肌力可以維持腰椎穩定度並減少下背肌肉不當的壓力;在趴臥下,下肢在屈曲與伸直角度下往天花板的方向抬高,維持3~5秒。

4)腰部肌肉放鬆牽拉運動(圖五):在久站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