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 | T細胞淋巴瘤

惡性淋巴瘤,亦稱為淋巴癌,屬於淋巴細胞的異常增生。

可區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及何杰金氏淋巴 ...台灣癌症防治網  關於我們簡介捐助章程董事及監察人名單工作成績感謝與願景聯絡徵信錄篩檢場次贊助捐款勸募公告財務查核報告醫療顧問出版刊物訂購刊物服務項目癌症新探衛教手冊歡迎投稿轉載申請其他繪畫藝廊攝影藝廊活動剪影資源分享相關連結搜尋健康新聞內容分類文獻導讀疑問醫答護理專欄衛教專欄醫療文獻癌症新知醫病討論臨床試驗癌症分類胃癌乳癌肺癌淋巴瘤子宮頸癌腎臟癌白血病肝癌口腔癌卵巢癌大腸癌食道癌攝護腺癌幹細胞移植膀胱癌胰臟癌甲狀腺癌頭頸癌骨髓瘤皮膚癌肉瘤鼻咽癌生殖細胞癌喉癌淺談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侯信安醫師2017八月04惡性淋巴瘤,亦稱為淋巴癌,屬於淋巴細胞的異常增生。

可區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及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lymphoma,HL)兩種。

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

根據衛生福利部民國一百零三年的統計,惡性淋巴瘤佔癌症死因的第九位,發生率則為第十一位。

近年來,不管是根據美國的流行病學研究或是台灣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率,皆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且發生率隨年齡而增加。

其致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化學物質或溶劑的暴露、放射線接觸、自體免疫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全有關。

在台灣超過九成之惡性淋巴瘤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T細胞淋巴瘤的發生率約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之10~15%(13%in2014年)。

惡性淋巴癌的症狀包括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卻找不到明確的感染源;淋巴結出現增多及腫大,但附近解剖位置卻沒有感染現象;當腫瘤增加的時候,還可能出現夜間盜汗、體重下降(指的是:在未刻意飲食控制下,半年內體重下降超過百分之十),此外可以用簡單的口訣記憶惡性淋巴癌可能的臨床表現,包括「燒、腫、癢、汗、咳、瘦」。

診斷要項在探討所有T細胞淋巴瘤的個案裡,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正確的病理診斷。

首先須要有足夠的檢體,強烈建議採用能取得足夠組織的切片方式。

除了細胞形態學的判讀外,須包括以免疫組織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stain)或流式細胞儀(flowcytometry)來進行免疫形態學分析(immunophenotypicanalysis)。

染色體檢查及分子基因分析有時也是必要的。

根據2016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目前針對T及NK細胞淋巴瘤共有28個亞型。

依InternationalTcellLymphomaProject(ITCP)的資料:西方最常見的亞型為非特異性周邊T細胞淋巴瘤{peripheralT-celllymphomanot-otherwise-specified(PTCL-NOS,25.9%)},血管免疫芽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Tcelllymphoma(AITL,18.5%)},退行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包括{ALCL,ALK+(6.6%),ALCL,ALK-(5.5%)與primarycutaneousALCL(1.7%)},淋巴腺外NK/T細胞淋巴瘤,鼻腔型{extranodalNK/Tcelllymphoma,nasaltype(10.4%)},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T-cellleukemia/lymphoma(9.6%)}及腸病變相關T細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T-celllymphoma(4.7%)。

而根據國健局2014年癌症登錄的資料,台灣的分佈如下:非特異性周邊T細胞淋巴瘤(PTCL-NOS,28%),淋巴腺外NK/T細胞淋巴瘤,鼻腔型(18%),血管免疫芽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ITL,14%)及退行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10%)。

分期分類完整的分期分類及身體評估須包括:理學檢查(偏重淋巴結及肝脾的大小)、日常體能狀態(performancestatus)、實驗室檢測(血球計數、生化、肝炎有無、CMV病毒、HIV病毒、HTLV-1病毒、EBV病毒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影像檢查(CT或PET-CT)、骨髓檢查及心臟功能評估等。

淋巴癌的分期方式是以發生的位置區分,若橫隔膜以上或以下只有一處位置發現腫瘤,稱為第一期;橫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