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 傳染病英文

傳染病(英語:Infectious disease)是一種可以從一個人或其他物種,經過各種途徑傳染給另 ... 英文) GIDEON-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Infectiologie.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 ...傳染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本文介紹一種可在物種間傳播的疾病,關於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的電影,參見傳染病(電影)。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假色電子顯微鏡下顯示瘧疾孢子通過腸道上皮遷移傳染病(英語:Infectiousdisease)是一種可以從一個人或其他物種,經過各種途徑傳染給另一個人或物種的感染病。

通常這種疾病可藉由直接接觸已感染之個體、感染者之體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體,亦可透過喝水、食物、空氣或其他載體(vector)而散布。

如傳播速度較快,傳染病可成為一種流行病(英語:Epidemicdisease)。

感染病是一種經過醫學實證,由病原性的微生物之存在或其活動引起,可對宿主傷害或損壞正常其生理功能的人類或其他物種之疾病。

而一個引起感染症的病原,可引發感染的能力在流行病學中特稱為感染力。

[1]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感染混淆,兩者並非同義詞,因為感染未必會引發疾病症狀或宿主不適。

[2]在無限多種類且仍在逐漸產生變異的微生物中,只有極少數能夠對健康個體產生疾病。

[3]感染症的引發事實上不僅肇因於病原的介入,同時也受到宿主防禦影響,前者除了可導致患者生理不正常運作,但有時卻是感染者本身的防禦機制反應所致,因此一個疾病的表現和嚴重程度是同時建構於病原和宿主本身兩方面。

因此依照宿主本身的防禦力,這些病原又可進一步歸納為主要病原或伺機性病原。

多數感染症不會造成患者死亡,而致病之微生物最終通常會屈服於宿主的免疫反應,進而被清除或潛伏在宿主體內。

[3]這個過程需要免疫機制的參與以殺死或減低病原的活性。

但免疫系統對微生物作出的反應常常(但並非全然)是疾病症狀的來源,例如發燒、發炎反應、流鼻涕、咳嗽、化膿等,有時這種症狀對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病原本身的直接傷害。

此外,感染疾病、帶原或是注射疫苗,甚至是受到結構相似之生物體或非生物,都可能藉以得到抗體而產生對特定病原的免疫力。

目錄1傳染途徑1.1空氣傳染1.2食物傳染1.3接觸傳染1.4母體傳染1.5血液傳染2診斷2.1鑑別病原2.2確認流行範圍3治療4致病狀況4.1世界主要致死傳染病概況4.2大流行4.3新興疾病5法定傳染病6參見7參考文獻7.1引用7.2來源8外部連結傳染途徑[編輯]由於生物性的致病原於人體外可存活的時間不一,存在人體內的位置、活動方式都有不同,都影響了一個感染症如何傳染的過程。

為了生存和繁衍,這類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須具備可傳染的性質,每一種傳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傳播方式,例如透過呼吸的路徑,某些細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層的型態變化,刺激神經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噴嚏等症狀,藉此重回空氣等待下一個宿主將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則是引起消化系統異常,像是腹瀉或嘔吐,並隨著排出物散布在各處。

透過這些方式,複製的病原隨患者的活動範圍可大量散播。

空氣傳染[編輯]有些病原體在空氣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徑通常為5微米,能夠長時間浮游於空氣中,做長距離的移動,主要藉由呼吸系統感染,有時亦與飛沫傳染混稱。

食物傳染[編輯]常見於開發中國家衛生系統尚未健全、教育宣導不周的情況下,未處理之廢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於環境中,可能污損飲水、食物或碰觸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廁後清潔不完全,藉由飲食過程可導致食入者感染糞口途徑,主要病原可為病毒、細菌、寄生蟲,如霍亂、A型肝炎、小兒麻痺、輪狀病毒、弓型蟲感染症(T.gondii),於已開發國家也可能發生。

有時,某些生物因體表組織構造不足以保護個體,可能因接觸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況下在人類族群中不會發生這種特例。

接觸傳染[編輯]經由直接接觸而傳染的方式稱為接觸傳染,這類疾病除了直接觸摸、親吻患者,也可以透過共用牙刷、毛巾、刮鬍刀、餐具、衣物等貼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觸後,在環境留下病原達到傳播的目的。

因此此類傳染病較常發生在學校、軍隊等物品可能不慎共用的場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