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腦血管病的微創介入性手術 | 腦血管瘤微創手術

直到兩月前,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她慌了;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一個血管瘤出現在頸部動脈上,張牙舞爪的盤踞在通往腦部必經的通路上,一條或許通往不幸的路途中 ... 「神經外科」專刊2016.09第36卷4期執行編輯:關皚麗/蘇裕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淺談腦血管病的微創介入性手術【回本期目錄】神經外科  吳界欣主治醫師(105年9月)仲夏的病房,陽光悄悄灑入,喚醒了一夜的沉睡。

窗臺外遠處幾棵不知名的蒼勁老樹,此刻盡顯得朝氣蓬勃。

幾片稚嫩的新芽,奮力生長奔向天際,和那些躺在病床上努力對抗疾病的老少一樣,精神抖擻地迎接著嶄新的一天。

病房裏是年近而立的陳小姐,每天夫妻齊心操持家務照顧小女娃,日復一日;直到約莫半年前,情況變了;她慢慢覺得頭疼頭暈,注意力分散。

一開始以為是她太累了,吃個止痛藥休息休息就會好了,早先還有所改善,漸漸的情況持續變化,吃藥休息也無法減輕。

直到兩月前,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她慌了;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一個血管瘤出現在頸部動脈上,張牙舞爪的盤踞在通往腦部必經的通路上,一條或許通往不幸的路途中…,就是這樣的一顆動脈瘤,讓我們無盡的糾結。

傳統上,大部分的神經外科手術無可避免地需要進行顱骨切開或切除手術,然而無論多麼小心翼翼,開顱手術帶來的組織創傷仍是相當顯著,而且有著較長的恢復期及不確定性,於是適應性廣,操作相對簡單的神經介入治療應運而起;就是在不同於傳統開刀的情況下,對顱內血管病變進行治療,通過造影實現手術治療,創傷小且同具療效,因此在國際上漸為主流。

世界上最早的腦血管造影於1927年由一位葡萄牙醫師所完成,其後至1970年代初期神經血管內介入治療開始蓬勃發展,國際上相繼完成了先進的神經介入治療。

神經血管介入治療是一種破壞性較小的微創手術,在患者的大腿上穿刺一個直徑為二至三毫米的小切口,使導管進入股動脈之後,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經血管途徑借助微導管、導引導管、微導絲等,遞送特殊材料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血管病變部位,對顱內血管病變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種先進方法。

明確診斷後,部分的腦血管病變可以直接進行介入治療:(一)動脈瘤動脈瘤不是腫瘤,是血管壁的突起,好發於女性,近年來由於健康檢查較為盛行,未破裂動脈瘤被篩檢出的機會大幅增加,在適當的病人選擇下,利用神經介入治療的方式在國際上蔚為主流。

在台灣,傳統開顱的顯微手術,在比例上有逐年減低的趨勢,全民健保對於下列五項有特殊材料的給付:○1後循環腦血管動脈瘤,○2前循環腦血管動脈瘤,經神經外科專科醫師評估為困難手術者,○3雙側性或多發性動脈瘤,單次栓塞術可治癒者,○4顱內動脈瘤,經治療未痊癒,需再進一步治療,但再度施行手術困難者,○5顱內動脈瘤患者具有系統性疾病,不適合施行開顱手術者。

同樣的,血管內治療方式也有長足發展,從利用固體材料栓塞術、液體材料栓塞術、可脫性球囊閉塞,白金纖維環栓塞,覆膜支架,到現在積極發展中的血流導向裝置等栓塞材料的改進,使血管內介入治療效果日益擴大,不斷提高。

(二)硬腦膜動靜脈瘻管它主要影響海綿竇、橫竇及乙狀竇。

顱底硬腦膜動靜脈瘻患者可有頭痛、腦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突眼、結膜充血、神經功能障礙、精神狀態改變及顱內壓增高等表現。

此疾病的治療,因為直接外科手術出血量大,可以考慮進行血管內栓塞,通過神經介入的方法閉塞瘻口、靜脈竇或供血動脈。

若發現靜脈竇阻塞,可在溶栓再通的基礎上用支架保持靜脈竇通暢。

對於動脈通道治療不成功的病人可採取靜脈通道到達瘻口,進行栓塞。

(三)頸動脈狹窄對於具有手術高危險因素(如心、肺嚴重疾患等)或不適合外科手術之頸動脈狹窄者,可以考慮接受血管狹窄的球囊擴張或是支架植入。

全民健保對於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80%以上或是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大於60%以上之患者,給付頸動脈支架使用。

(四)急性缺血性中風中風患者治療的關鍵在於儘早開通閉塞血管、恢復血流以挽救缺血腦組織。

目前腦梗塞早期血管開通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靜脈溶栓),但由於嚴格的時間窗限制(3至4.5小時),且合併大動脈閉塞再通率低,治療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近年來一些新的血管內治療器械(支架取栓裝置以及血栓抽吸裝置)相繼應用於臨床,顯著提高了閉塞血管的開通率。

目前台灣健保針對腦部前循環在發作內8小時內、後循環在發作後24小時內;影像診斷為顱內大動脈阻塞,包括內頸動脈、大腦中動脈的第1及第2段、大腦前動脈、基底動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