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主題介紹 | 細菌致病機轉

例如利用探討微生物中致病蛋白的結構,作為新藥發展的基礎[2];抑或是研究微生物所引起過激的免疫反應調節,發展免疫治療的潛在目標,以預防微生物感染對人體 ...首頁關於我們人物訪談大師專訪青年學者海外求職海外留學與實習研究領域專題科學報導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結構生物學基因與基因體學遺傳學基因體學表觀遺傳學總體基因體學CRISPR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癌症生物學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科學發育神經學細胞分子神經學系統神經學認知科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感染性疾病病毒學生物工程學合成生物學生物資訊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機器與深度學習跨領域生物科技醫學精準醫學轉譯醫學細胞治療藥理學公共衛生環境與健康流行病學生態與演化活動活動消息大師講座留學講座職涯沙龍專欄唐獎TangPrize聯絡我們微生物以及動物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並非只存在於短暫的片刻,根據研究,在出生時宿主就會從母體獲取微生物並得學會如何與微生物平衡地共處[1]。

微生物在宿主體內影響著許多生理功能,包括代謝、免疫系統、甚至神經認知。

當微生物相失衡時,生理功能的異常便逐漸誘發許多相關疾病的產生。

因此研究微生物相如何失衡以及其背後的致病機轉也成為了生醫科學等領域的一大目標。

由於各領域研究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從基因、蛋白、外顯型(Phenotype)層面來研究微生物的致病機制,並想藉此發展治療。

例如利用探討微生物中致病蛋白的結構,作為新藥發展的基礎[2];抑或是研究微生物所引起過激的免疫反應調節,發展免疫治療的潛在目標,以預防微生物感染對人體的損傷等[3]。

隨著研究的進展,微生物、人體功能以及疾病三者間的神秘面紗也漸漸地被撥開。

在本月小新聞當中,我們將整理致病微生物(尤其是細菌及病毒)利用哪些機制對人類造成疾病,而我們又該如何利用這些研究成果發展出一套療法,請大家拭目以待!圖片來源:R.Trastoyetal.Clin.Microbiol.Rev.2018;doi:10.1128/CMR.00023-18參考文獻:Cho,I.,&Blaser,M.J.(2012).Thehumanmicrobiome:attheinterfaceofhealthanddisease.NatureReviewsGenetics,13(4),260.https://doi.org/10.1038/nrg3182Anasir,M.I.,&Poh,C.L.(2019).Structuralvaccinologyforviralvaccinedesign.FrontiersinMicrobiology,10,738.https://doi.org/10.3389/fmicb.2019.00738Tosi,M.F.(2005).Innateimmuneresponsestoinfection.JournalofAllergyandClinicalImmunology,116(2),241-249.https://doi.org/10.1016/j.jaci.2005.05.036 撰文|蕭皓文審稿|戴安順Abouttheauthor蕭皓文目前為東京大學醫科博士班學生,主要探討免疫細胞發育的分子機轉。

曾在中研院做免疫療法的相關研究。

喜歡科學也喜歡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

ViewallpostsYoumayalsolikeLeaveaCommentXCommentName*Email*Website用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的迴響。

新文章使用電子郵件通知我。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