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預防下呼吸道感染 | 下呼吸道感染原因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治療時必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以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臨床下供選擇的抗生素日益增多,耐藥菌株亦明顯 ...呼吸道感染分為下呼吸道感染與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分為病毒性(70-80%)、細菌性(占20-25%)。

普通感冒(俗稱傷風)通常由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咽痛,少數有乏力、低熱等症狀。

而流行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有小流行或爆發,高熱、全身肌肉酸痛、結膜炎等症狀。

...如何治療預防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患,治療時必須明確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以選擇有效的抗生素。

臨床下供選擇的抗生素日益增多,耐藥菌株亦明顯增多,由於大劑量頭孢菌素的應用,導致院內感染特別是假單孢銅綠桿菌和腸球菌感染日益增多。

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使人們對支原體、衣原體感染或軍團菌感染的認識有很大提高。

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已引起人們重視。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準確診斷、及時治療的原則。

下呼吸道預防的要點包括1、在不能正確是普通感冒還是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情況下,應接受呼吸專科醫生的醫療指導。

2、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種;包括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

3、易感人群的抗生素的應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糖尿並心臟病(心衰)病人及免疫力底下兒童,患感冒時可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

準確診斷主要是指鑑別普通感冒與細菌性的下呼吸道感染。

及時的治療主要是指細菌性感染的治療,應注意:在應用抗生素前取痰做細菌培養;應用中華醫學會推薦的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經驗抗生素治療。

一般抗生素應用3天無效才考慮更換,不宜頻繁更換抗生素;老年人可適當放寬抗生素應用條件;對於青少年的嚴重耐藥菌肺炎要重視;儘量少用退熱藥,尤其不要頻繁應用激素。

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1、細菌下呼吸道感染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克雷白桿菌、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埃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細菌都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2、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病毒都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3、免疫力下降下呼吸道感染球菌一般寄居在正常人的鼻咽部,一般不會發病,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感冒、勞累、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心臟並長期吸菸等。

下呼吸道感染球菌即可乘機侵入人體,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竇炎、腦膜炎、心內膜炎、敗血症等。

4、非典型病原體如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弓形蟲、原蟲等非典型病原體都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5、理化因素放射性、胃酸吸入、藥物等理化因素都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6、真菌白念珠菌、麴黴、放射菌等真菌都會引發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一、減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腸道病原菌的定植與吸入1、控制胃內容物返流使病人採用半臥位,尤其是機械通氣的病人採用此姿勢是減少胃內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2、合理使用藥物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使用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調,因此應合理使用,以維持正常的菌群狀態。

3、改進營養支持治療方法儘可能採用胃腸內營養,小腸餵養可最大限度減少細菌通過腸粘膜向外移行,並維持正常腸道菌群平衡。

二、切斷傳播途徑1、消毒洗手洗手醫務人員在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氣管切開病人後應洗手。

2、隔離隔離措施對病人及病原體攜帶者應採取適當的隔離措施,對MRSA、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病人及攜帶者積極治療的同時,予以隔離。

3、器械消毒醫療器械的消毒與滅菌呼吸機管道、濕化瓶、霧化液等呼吸道治療設備的污染是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的一個重要傳播途徑。

因此,應定期對呼吸機管道及濕化瓶等進行更換消毒,用於霧化的液體一定要嚴格無菌。

三、多鍛鍊、提高免疫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可採用多種方式提高病人機體免疫功能。

四、護理工作中的預防控制措施1、保持環境衛生堅持病室通風換氣,濕式清掃,不在室內及走廊內抖被單等。

2、注意衛生在接觸兩個病人之間,在處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後及接觸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圍環境表面前;在接觸人體污染和清潔部位之間,應更換手套和洗手。

3、消毒處理直接接觸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須滅菌或用高效消毒法處理。

使用中的氧氣濕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