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失調的中醫治療 | 血熱崩漏
中醫證型分為實熱、虛熱、腎虛、脾虛或血瘀,但常寒熱虛實夾雜,而其中夾有熱者為多。
崩漏的治療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控制出血,第二步調整月經週期。
中醫部首頁部長的話中醫內兒科簡介科發展醫療團隊教學研究中醫婦科簡介科發展醫療團隊教學研究中醫針傷科簡介科發展醫療團隊教學研究中醫部統訓住院醫師第一年住院醫師第二年住院醫師衛教文章中醫內兒科中醫婦科中醫針傷科中醫簡訊門診掛號教育櫥窗中醫部各科臨床手冊中醫實證醫學中醫部學術活動表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中西醫交互作用表中醫優質計劃小兒氣喘小兒腦性麻痺腦血管疾病腫瘤其他院區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院區中醫科嘉義院區中醫科高雄院區中醫科相關連結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管理系統台灣中醫醫學教育學會國際交流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長庚中醫藥臨床試驗中心台灣中醫診斷學會品質管理醫療品質指標月經失調的中醫治療 造成月經失調的原因很多,例如先天體質偏寒偏熱、壓力太大、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當或藥物影響等,都可能使肝脾腎臟腑功能失常及氣血失調,而導致月經異常。
中醫對月經失調的治療需綜合全身症狀、經期經量以及舌脈,作為辨證論治的依據。
治療月經失調須先診斷是否有子宮肌瘤、卵巢腫瘤或癌症等器質性疾病,或是否因避孕器、手術或藥物等所造成,尤其應排除懷孕、流產或子宮外孕的可能性。
必要時應尋求西醫婦產科的診斷及治療。
正常的月經週期為21到35天,大約3到7天乾淨,每次經血量介於25到80毫升之間,因此即使是正常的月經,差異性仍然相當大。
一般而言,月經提前或量多常是血熱、氣虛或血瘀所造成,其中血熱為多,又有實熱和虛熱之分。
而月經延後或量少的原因,則有氣血虛、腎虛、血寒、氣滯血瘀或痰濕,以虛者為多,有時月經稀少最後甚至發展成閉經。
至於月經先後無定期可因脾虛、腎虛或肝鬱。
若經來10多天才淨,中醫認為病因常為血瘀、虛熱、脾虛或濕熱。
至於經期間出血如果是排卵期出血,可以不必治療,量基礎體溫可做為參考,治療則考慮腎陰虛、濕熱或血瘀。
有些病人不定時陰道出血,或突然血崩或淋漓不止,即中醫所謂崩漏,極難治療。
中醫證型分為實熱、虛熱、腎虛、脾虛或血瘀,但常寒熱虛實夾雜,而其中夾有熱者為多。
崩漏的治療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控制出血,第二步調整月經週期。
止血法依年齡而異,青春期著重補腎清熱,中年清肝瀉熱,更年期則健脾止血。
止血常用碳類藥,藥物雖經炒黑成碳,性味並未盡失,故仍需辨證選擇適當的碳藥,如荊芥碳、蒲黃碳或炮薑碳等。
另外也常用酸斂藥(五味子、五倍子、山茱萸)、膠類(阿膠、鹿角膠)以及介類藥(龍骨、牡蠣),以固澀止血。
至於調整月經週期,則應重視肝腎脾,因為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肝主疏泄,三臟功能調和,才能氣血充盛通暢。
不過也依年齡而異,青春期固腎健脾為主,常用六味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中年重視疏肝調脾,則用丹梔逍遙散;至於更年期需補脾清火,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初經後的1-2年內,月經可能不正常,這是因為發育尚未完全。
另外更年期時也常有月經失調之困擾。
如果14歲月經還沒來,也沒有乳房等第二性徵的發育;或即使有第二性徵的發育,但16歲仍然沒來過月經,是原發性閉經,應該去婦產科檢查。
如果已有過月經,卻月經沒來超過以往月經三次以上的時間,或半年以上沒來月經,就是次發性閉經。
閉經的原因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泌乳激素過高、不排卵、或子宮沾黏等,而1%女性可能罹患早發性卵巢衰竭,也就是40歲以前閉經,抽血檢驗為高促性腺激素及低雌激素。
中醫治療閉經,常配合補氣血、調肝腎、疏肝及活血等各種方法。
當然要是有性行為又月經過期,懷孕的可能性一定要考慮。
另外大約5-10%生育年齡婦女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因男性素過高及慢性無排卵,導致青春期起即月經稀少或閉經、不孕、多毛症和長青春痘等症狀。
病人常肥胖,且較易發生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
中醫治療常從腎虛血瘀或痰濕血瘀論治,若能配合減輕體重,則療效更佳。
常見月經失調的中醫證型及其治療如下:(1)氣血虧虛:症狀為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眩暈心悸、食慾差或腹瀉,診其舌淡紅、脈細。
治療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或八珍湯等方劑加減,常用藥如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山藥、茯苓、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等。
(2)氣滯血瘀:症狀為情緒抑鬱易怒、
崩漏的治療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控制出血,第二步調整月經週期。
中醫部首頁部長的話中醫內兒科簡介科發展醫療團隊教學研究中醫婦科簡介科發展醫療團隊教學研究中醫針傷科簡介科發展醫療團隊教學研究中醫部統訓住院醫師第一年住院醫師第二年住院醫師衛教文章中醫內兒科中醫婦科中醫針傷科中醫簡訊門診掛號教育櫥窗中醫部各科臨床手冊中醫實證醫學中醫部學術活動表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計畫中西醫交互作用表中醫優質計劃小兒氣喘小兒腦性麻痺腦血管疾病腫瘤其他院區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院區中醫科嘉義院區中醫科高雄院區中醫科相關連結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管理系統台灣中醫醫學教育學會國際交流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長庚中醫藥臨床試驗中心台灣中醫診斷學會品質管理醫療品質指標月經失調的中醫治療 造成月經失調的原因很多,例如先天體質偏寒偏熱、壓力太大、過度勞累熬夜、飲食不當或藥物影響等,都可能使肝脾腎臟腑功能失常及氣血失調,而導致月經異常。
中醫對月經失調的治療需綜合全身症狀、經期經量以及舌脈,作為辨證論治的依據。
治療月經失調須先診斷是否有子宮肌瘤、卵巢腫瘤或癌症等器質性疾病,或是否因避孕器、手術或藥物等所造成,尤其應排除懷孕、流產或子宮外孕的可能性。
必要時應尋求西醫婦產科的診斷及治療。
正常的月經週期為21到35天,大約3到7天乾淨,每次經血量介於25到80毫升之間,因此即使是正常的月經,差異性仍然相當大。
一般而言,月經提前或量多常是血熱、氣虛或血瘀所造成,其中血熱為多,又有實熱和虛熱之分。
而月經延後或量少的原因,則有氣血虛、腎虛、血寒、氣滯血瘀或痰濕,以虛者為多,有時月經稀少最後甚至發展成閉經。
至於月經先後無定期可因脾虛、腎虛或肝鬱。
若經來10多天才淨,中醫認為病因常為血瘀、虛熱、脾虛或濕熱。
至於經期間出血如果是排卵期出血,可以不必治療,量基礎體溫可做為參考,治療則考慮腎陰虛、濕熱或血瘀。
有些病人不定時陰道出血,或突然血崩或淋漓不止,即中醫所謂崩漏,極難治療。
中醫證型分為實熱、虛熱、腎虛、脾虛或血瘀,但常寒熱虛實夾雜,而其中夾有熱者為多。
崩漏的治療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控制出血,第二步調整月經週期。
止血法依年齡而異,青春期著重補腎清熱,中年清肝瀉熱,更年期則健脾止血。
止血常用碳類藥,藥物雖經炒黑成碳,性味並未盡失,故仍需辨證選擇適當的碳藥,如荊芥碳、蒲黃碳或炮薑碳等。
另外也常用酸斂藥(五味子、五倍子、山茱萸)、膠類(阿膠、鹿角膠)以及介類藥(龍骨、牡蠣),以固澀止血。
至於調整月經週期,則應重視肝腎脾,因為腎為先天,脾為後天,肝主疏泄,三臟功能調和,才能氣血充盛通暢。
不過也依年齡而異,青春期固腎健脾為主,常用六味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中年重視疏肝調脾,則用丹梔逍遙散;至於更年期需補脾清火,可用知柏地黃丸等。
初經後的1-2年內,月經可能不正常,這是因為發育尚未完全。
另外更年期時也常有月經失調之困擾。
如果14歲月經還沒來,也沒有乳房等第二性徵的發育;或即使有第二性徵的發育,但16歲仍然沒來過月經,是原發性閉經,應該去婦產科檢查。
如果已有過月經,卻月經沒來超過以往月經三次以上的時間,或半年以上沒來月經,就是次發性閉經。
閉經的原因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泌乳激素過高、不排卵、或子宮沾黏等,而1%女性可能罹患早發性卵巢衰竭,也就是40歲以前閉經,抽血檢驗為高促性腺激素及低雌激素。
中醫治療閉經,常配合補氣血、調肝腎、疏肝及活血等各種方法。
當然要是有性行為又月經過期,懷孕的可能性一定要考慮。
另外大約5-10%生育年齡婦女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因男性素過高及慢性無排卵,導致青春期起即月經稀少或閉經、不孕、多毛症和長青春痘等症狀。
病人常肥胖,且較易發生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
中醫治療常從腎虛血瘀或痰濕血瘀論治,若能配合減輕體重,則療效更佳。
常見月經失調的中醫證型及其治療如下:(1)氣血虧虛:症狀為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眩暈心悸、食慾差或腹瀉,診其舌淡紅、脈細。
治療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或八珍湯等方劑加減,常用藥如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山藥、茯苓、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等。
(2)氣滯血瘀:症狀為情緒抑鬱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