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復舊不全 | 子宮復舊不全定義

子宮復舊不全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子宮復舊不全子宮復舊不全是產後較常見的併發症。

在正常情況下,分娩後,由於子宮體肌纖維收縮及縮復作用,肌層內的血管管腔狹窄甚至栓塞,使局部血液供應明顯減少,子宮肌細胞缺血發生自溶而逐漸縮小,胞質減少,因而子宮體積明顯縮小,子宮腔內的胎盤剝離面隨著子宮的逐漸縮小而相應縮小,加之子宮內膜的再生使剝離面得以修復,子宮通常在產後5~6周時恢復到接近非孕時狀態,這個過程稱為子宮復舊(involutionofuterus)。

當上述復舊功能受到阻礙時,即發生子宮復舊不全(subinvolutionofuterus)。

目錄1子宮復舊不全的病因2子宮復舊不全的症状3子宮復舊不全的診斷3.1子宮復舊不全的檢查化驗3.2子宮復舊不全的鑒別診斷4子宮復舊不全的併發症5子宮復舊不全的預防和治療方法5.1子宮復舊不全的西醫治療6參看子宮復舊不全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影響子宮復舊並導致子宮復舊不全的原因主要有:1.胎盤、胎膜殘留、蛻膜脫落不完全。

2.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或盆腔感染。

3.子宮肌瘤,如子宮肌壁間肌瘤、子宮腺肌瘤(adenomyoma)。

4.子宮過度後屈或側屈,惡露排出不暢,致使惡露滯留在子宮腔內。

5.胎盤面積過大(如多胎妊娠、前置胎盤等)影響子宮復舊,因胎盤附著部位的肌層較薄,子宮收縮力明顯減弱。

6.多產婦因多次分娩使子宮纖維組織相對增多,影響子宮收縮力。

7.膀胱過度膨脹或膀胱經常處於膨脹狀態,以產後尿瀦留最常見。

常見病因有部分胎盤胎膜殘留,產後感染所致的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或盆腔感染,由於子宮過度後屈或側屈導致的惡露滯留,子宮壁間肌瘤、子宮肌腺病,妊娠期子宮過度膨脹如多胎妊娠、羊水過多、巨大胎兒等。

(二)發病機制分娩後,由於子宮肌肉的收縮、縮復作用,迫使肌層內血管管腔閉鎖或狹窄,子宮肌細胞缺血或發生自溶,子宮體積明顯縮小,胎盤剝離面亦隨著子宮的縮小和新生內膜的生長而得以修復。

一般在產後5~6周可恢復到非孕狀態。

此過程稱為子宮的復舊,當以上復舊功能受到阻礙時,即導致子宮復舊不全。

子宮復舊不全的症状子宮復舊不全最突出的臨床表現是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延長,從正常的僅持續3天,延長至7~10天,甚至更長。

若病因為胎盤殘留,則血性惡露持續時間長,而且血量也明顯增多,此時惡露常渾濁或伴有臭味。

有時能見到壞死的殘留胎盤組織和(或)胎膜組織隨惡露一起排出。

在血性惡露停止後,若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提示伴有子宮內膜炎症。

病人在這段期間常有腰痛及下腹部墜脹感,但也有少數病人血性惡露量極少,而主要是下腹部出現劇烈疼痛。

若行雙合診檢查,常發現宮頸較軟,宮頸外口至少能通過1指,子宮較同時期正常產褥子宮稍大稍軟,多數子宮呈後傾後屈位,並有輕微壓痛。

若因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或盆腔感染所致的子宮復舊不全時,子宮壓痛更明顯,甚至附件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根據上述症状和體征所見,診斷子宮復舊不全常無太大困難,但確診並找出發病原因主要靠行刮宮術,將刮出組織送病理檢查協助確診。

同時,常須藉助B型超聲檢查。

子宮復舊不全的診斷子宮復舊不全的檢查化驗根據病情選擇做血、尿、便常規等檢查。

B型超聲檢查,見到子宮較大且子宮腔內有殘留胎盤或殘留胎膜影像,則可確診為胎盤殘留或胎膜殘留所致的子宮復舊不全;若見到子宮肌壁間肌瘤或子宮腺肌瘤影像,即可確診子宮復舊不全的病因。

子宮復舊不全的鑒別診斷主要與其他病因所致的產後感染及陰道出血相鑒別。

子宮復舊不全的併發症主要併發症為感染包括子宮內膜、盆腔及全身感染。

子宮復舊不全的預防和治療方法1.在妊娠期間,應重視能夠增強孕婦體質的一切措施。

2.臨產後,必須正確處理胎盤及胎膜的娩出,應認真仔細檢查娩出的胎盤胎膜是否完整,並注意檢查胎盤胎兒面邊緣有無斷裂血管,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副胎盤。

若懷疑有副胎盤、部分胎盤殘留或大部分胎膜殘留,應在嚴密的無菌操作下伸手入子宮腔內取出全部殘留組織。

若檢查胎膜後確認僅有少許胎膜殘留,產後可及時應用子宮收縮劑及抗生素,等待其自然排出及預防感染。

3.為避免產後尿瀦留,囑產婦於胎盤娩出後4h內及時排尿。

若產後6h仍不能自行排尿並診斷為尿瀦留時,應及時處理,必要時導尿。

4.囑產婦避免長時間仰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