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基本認識 | 大腸癌形成時間

... 結腸與直腸,完全拉直時約有150公分長,其功能為吸收水份、形成糞便以利排泄。

大腸與直腸是人體內較容易發生癌症的器官,其原因為腸黏膜細胞的基因發生 ... 症狀 既然是基因突變而來,其轉變需要時間,因此大部分的大腸癌發生之前只是 ...亞東院訊電子報第123期(2010年2月)  大腸癌的基本認識肝膽胃腸科、健康管理中心江宗賢醫師   大腸與直腸是整個消化道的最後一段,介於小腸及肛門之間,嚴格來說包括四段結腸與直腸,完全拉直時約有150公分長,其功能為吸收水份、形成糞便以利排泄。

大腸與直腸是人體內較容易發生癌症的器官,其原因為腸黏膜細胞的基因發生突變,可歸因於遺傳及環境兩大因素。

其中環境因素,腸黏膜細胞長期接觸的腸管內環境,包括攝取高量的肉類、食入致癌因子、纖維攝取不足、肥胖、老化等。

粗略地說,吃得愈好、愈享受,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就愈高,可以說是一種「有錢病」。

在貧窮、甚至饑荒的國家,大腸直腸癌非常罕見,但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不但很常見,而且不斷地增加中。

大腸直腸癌(以下通稱大腸癌)高居我國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而發生率更高達第二位,已追上西方富裕國家的水準。

症狀  既然是基因突變而來,其轉變需要時間,因此大部分的大腸癌發生之前只是大腸息肉,這個階段算是良性腫瘤,雖然偶爾會出血,但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圖一)。

若未發現也未切除,息肉就可能會逐漸演變為大腸癌。

大腸癌的症狀隨生長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腫瘤出血會造成明顯的血便,但較深處的腫瘤出血會與糞便充分混合後再排出體外,因此患者不見得會發現。

直腸的腫瘤較靠近肛門,因此患者總是會感到想排便,但即使排便後還是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腫瘤會造成腸管狹窄,所以糞便變得較細。

相對來說盲腸或深處結腸的腫瘤不會改變糞便形狀,但可能直接造成阻塞,出現腹脹、嘔吐的情形。

有時腫瘤太大,可能破壞其鄰近的器官,例如膀胱、陰道、子宮等等,而產生各器官相關的症狀。

大腸癌較末期時,會因為長期出血而導致貧血症狀,而且轉移性腫瘤可能會有腹脹、黃疸、咳嗽、骨頭痛等情形。

這時通常會合併疲倦、食慾差、消瘦等現象。

 圖一大腸鏡發現一顆小息肉(箭頭所指),為良性息肉,發現後已當場切除,排除了將來逐漸演變成大腸癌的危險。

  診斷 糞便潛血檢查(免疫法,i-FOBT)是最簡單的檢查,能偵測糞便中肉眼看不到的人類血紅素成份,雖能探知消化道是否有隱藏的出血,但無法明確定位,更無法確認是否為腫瘤流血,因此只能做為初步的參考或健康者的篩檢,若有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出血原因,約90%的進行性大腸癌會出現糞便潛血陽性的檢查結果。

鋇劑灌腸(bariumenema,或稱下消化道攝影)及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virtualcolonoscopy)可以利用整個大腸內腔的形態變化判斷是否有腫瘤,檢查方法不具身體侵入性,但準確率仍不如內視鏡(即大腸鏡),而且無法進行組織切片或切除,因此主要為輔助性質的檢查。

 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所有已知、或懷疑大腸癌的患者都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可以確認腫瘤性質、取得組織切片、評估嚴重度、並幫助手術前的定位,是最重要且關鍵的檢查(圖二)。

診斷確定後,還需要電腦斷層檢查或其他必要的檢查,以判斷是否有鄰近器官侵犯及轉移性腫瘤。

 圖二圖中粉紅色不規則區域為環繞大腸腔的進行性大腸癌,可見到腫瘤已幾乎完全堵塞了腸管,而且不斷地有鮮血滲出。

  治療  早期的小腫瘤可以用大腸鏡完全切除,不但治癒率高,而且完全不需要追加其他治療,可惜我國的大腸癌患者在這個階段就發現的比例並不高。

無法用內視鏡切除,且沒有遠處轉移或嚴重器官侵犯情形者,應以手術切除為首選。

視腫瘤位置、阻塞情形、營養狀態不同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手術方式,有時可能需要肛門切除或於肚皮上接腸造(人工肛門)。

若狀況允許,外科醫師能以腹腔鏡手術的方式將腫瘤完全切除,並廓清淋巴節。

若腫瘤本身較嚴重(體積大或侵犯深),可於術前或術後追加輔助性的化學治療或電療,以提高效果。

已經遠處轉移的末期大腸癌或無法手術切除者,可考慮接受化學治療,但需要權衡利弊之後再作決定。

化學治療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不一定能承受其副作用。

腫瘤造成腸管阻塞卻無法切除者,可以視情況於腫瘤內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