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形成時間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大腸癌第四期現曙光不要放棄希望

第一期的大腸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然由癌登資料顯示,平均每新增五位大腸癌病人,就有一位是第四期,且多數都已轉移至肝臟或肺,大腸癌有別於其它癌症的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70043臺南市中西區中山路125號06-2200055轉9網站導覽小|中|大中文版English首頁醫療團隊醫療部血液腫瘤科衛教資訊:::大腸癌第四期現曙光不要放棄希望自1996年起大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癌症發生率榜首,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紅肉及缺少運動下,大腸癌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

根據2013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約有一萬多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並有超過五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對國人健康造成莫大的威脅。

衛福部臺南醫院血液腫瘤科李艷林醫師表示,大腸癌多為腸內息肉癌化所形成,從息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時間平均約10-15年,國人只要年滿50歲就應接受大腸鏡的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息肉並及早切除,藉由國健署積極推動的50-75歲每2年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死亡率15-33%;最新癌證登記報告指出,50-74歲糞便篩檢每21人就有1人發現病變。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超過50歲、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或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大腸癌家族史、高脂肪及大量紅肉攝取、少運動及抽菸等。

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等到貧血、腹脹、大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第三、四期。

大腸癌的患者以手術切除為主,而後根據期別和危險因子來追加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

第一期的大腸癌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然由癌登資料顯示,平均每新增五位大腸癌病人,就有一位是第四期,且多數都已轉移至肝臟或肺,大腸癌有別於其它癌症的治療在於即使已有肝臟及肺部的轉移,只要能予以手術切除,還是有長期存活甚至治癒的可能。

目前癌症已進入個人化及標靶治療年代,醫師會根據身體狀況及基因檢測來搭配不同的化學治療處方及標靶藥物,進而增加已轉移至肝、肺的切除率,故第四期大腸癌的平均存活率已提高至兩年。

47歲的馬先生一年前因血便3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切片證實為大腸癌,腹部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肝轉移並有血管栓塞,接受六個月的化學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後,肝臟轉移部位多已呈現鈣化狀態,目前使用口服化療並規則在門診追蹤。

衛福部臺南醫院李艷林醫師表示,目前大腸癌的治療方式及標靶藥物不斷更新進步,標靶藥物除了常用的癌思停(bevacizumab)和爾必得舒(cetuximab)外,近期健保局也有核准其它新的標靶藥物來接續前線療程惡化後的治療,對抗大腸癌的武器已越來越多,希望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不要放棄希望,配合醫師積極接受治療,不僅可減緩病症及治療帶來的不適,甚至能延長生命並有治癒的可能。

血液腫瘤科本科介紹成員陣容最新消息衛教資訊服務專區資料下載網網相連至頁首



2. 大腸癌7種常見症狀!6大高危險群首重預防

而大腸癌的出血大多偏暗紅色,主要是腸內出血停留的時間較長,經過氧化等作用才隨糞便排出。

簡單來說,排便出血即是不正常的現象,勿擅自 ...Skiptocontent疾病知識/癌症/腸胃大腸癌7種常見症狀!6大高危險群首重預防由iHealth·2018-12-01衛福部公告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大腸癌再度蟬聯前三名,許多醫師及專家警告,罹癌年齡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

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

特別的是,家族性腺瘤(FAP)的病人主要是APC基因的突變,此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

此類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若沒有適時治療,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

後天造成的危險因子:體重超重:BMI≧24缺乏運動:每週運動小於3次或每次運動小於30分鐘不良飲食:愛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燒烤類不良嗜好:有抽菸、喝酒的習慣工時過長:每週工作時間遠遠超過40個小時年齡增長: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族群注意!大腸癌常見的7大症狀1.常出現腹痛或絞痛造成腹部經常疼痛或絞痛的原因,可能是腸阻塞引起腹脹、多氣、多屁所致,通常在排便或放屁後明顯改善,但腹痛的情況仍會反覆出現。

2.體重減輕未刻意減肥卻出現體重持續下降,或出現食慾不佳的狀況。

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癌細胞擴散,吸收人體進食的養分。

3.排便出血或帶有黏液痔瘡出血和大腸癌血便有什麼不同?這是許多人常出現的疑問。

一般會以出血顏色做初步判斷,若因痔瘡出血較可能呈現鮮紅色,原因是排便時糞便擦破痔瘡表面造成出血。

另外,腸胃道潰傷出血也可能呈現鮮紅色。

而大腸癌的出血大多偏暗紅色,主要是腸內出血停留的時間較長,經過氧化等作用才隨糞便排出。

簡單來說,排便出血即是不正常的現象,勿擅自推測原因,應立即就醫詳細檢查。

4.排便急迫感因腫瘤常長在直腸或接近肛門口附近,讓人體產生一種糞便已經到了直腸的錯覺,會有一直想排便的感覺,甚至排便完會覺得解不乾淨。

5.排便習慣改變排除感染、藥物等原因後,若有持續便秘或腹瀉的情形,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明顯警訊。

若便祕與腹瀉持續交替一段時間,應立即就醫檢查。

6.糞便形狀變細排便的通道受到腫瘤的影響而變窄,導致已經成形的糞便受到壓迫,而出現細條狀的情況。

7.貧血表示腸內的腫瘤已有出血現象,血液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卻沒有感覺,此時若缺乏補充鐵質,就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

大腸癌與息肉有關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常見類型主要分為以下三種:腺瘤性息肉腺瘤的外觀因有微血管而呈現鮮紅色,可分為絨毛型、管狀型、混合型三大類。

在腺瘤中,以管狀型最常見;絨毛型最惡性也最容易出現癌化;混合型中絨毛腺瘤的比例越高,發生癌化的機會越大。

及早發現並由醫師評估切除,可降低癌變的機率。

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息肉類型,外觀呈扁平狀,通常只是微小的黏膜突起,大小不超過0.5公分,常發現長在直腸或乙狀結腸。

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並不會演變為癌症,患者也幾乎沒有症狀。

發炎性息肉由於大腸發炎潰傷或細菌感染,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息肉的出現常與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疾病有關。

此類型息肉好發於大腸發炎位置,容易產生腹痛、腹瀉等症狀。

治療方式主要以藥物改善腸道發炎情形,發炎性息肉雖不會演變成癌症,但因外觀不易與腺瘤作區分,需進一步診斷才能確認。

補充:克隆氏症算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包含腹痛、腹瀉、發燒、體重減輕等,也容易發生腸阻塞,進而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有此疾病的族群應特別注意。

由息肉演變而成的腫瘤,是造成大腸癌的元兇,疾病的症狀往往跟腫瘤的生長位置與情況有關。

預防大腸癌可以怎麼做?息肉與大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究竟要如何避免息肉的增生與病變,良好的生活型態將是首要課題。

首先,必須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加工紅肉、油炸燒烤類,一般民眾可以遵照「蔬果彩虹579」原則,均衡攝取各色與足量的蔬果,兒童一天至少要吃5份、女性7份、男性9份。

研究顯示,飲食中含有足量的蔬果,可降低20%大腸癌發生率。

而長時間久坐是大多上班族的常態,所以運動習慣非常重要!可以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



3. 大腸癌的基本認識

... 結腸與直腸,完全拉直時約有150公分長,其功能為吸收水份、形成糞便以利排泄。

大腸與直腸是人體內較容易發生癌症的器官,其原因為腸黏膜細胞的基因發生 ... 症狀 既然是基因突變而來,其轉變需要時間,因此大部分的大腸癌發生之前只是 ...亞東院訊電子報第123期(2010年2月)  大腸癌的基本認識肝膽胃腸科、健康管理中心江宗賢醫師   大腸與直腸是整個消化道的最後一段,介於小腸及肛門之間,嚴格來說包括四段結腸與直腸,完全拉直時約有150公分長,其功能為吸收水份、形成糞便以利排泄。

大腸與直腸是人體內較容易發生癌症的器官,其原因為腸黏膜細胞的基因發生突變,可歸因於遺傳及環境兩大因素。

其中環境因素,腸黏膜細胞長期接觸的腸管內環境,包括攝取高量的肉類、食入致癌因子、纖維攝取不足、肥胖、老化等。

粗略地說,吃得愈好、愈享受,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就愈高,可以說是一種「有錢病」。

在貧窮、甚至饑荒的國家,大腸直腸癌非常罕見,但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不但很常見,而且不斷地增加中。

大腸直腸癌(以下通稱大腸癌)高居我國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而發生率更高達第二位,已追上西方富裕國家的水準。

症狀  既然是基因突變而來,其轉變需要時間,因此大部分的大腸癌發生之前只是大腸息肉,這個階段算是良性腫瘤,雖然偶爾會出血,但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圖一)。

若未發現也未切除,息肉就可能會逐漸演變為大腸癌。

大腸癌的症狀隨生長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腫瘤出血會造成明顯的血便,但較深處的腫瘤出血會與糞便充分混合後再排出體外,因此患者不見得會發現。

直腸的腫瘤較靠近肛門,因此患者總是會感到想排便,但即使排便後還是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腫瘤會造成腸管狹窄,所以糞便變得較細。

相對來說盲腸或深處結腸的腫瘤不會改變糞便形狀,但可能直接造成阻塞,出現腹脹、嘔吐的情形。

有時腫瘤太大,可能破壞其鄰近的器官,例如膀胱、陰道、子宮等等,而產生各器官相關的症狀。

大腸癌較末期時,會因為長期出血而導致貧血症狀,而且轉移性腫瘤可能會有腹脹、黃疸、咳嗽、骨頭痛等情形。

這時通常會合併疲倦、食慾差、消瘦等現象。

 圖一大腸鏡發現一顆小息肉(箭頭所指),為良性息肉,發現後已當場切除,排除了將來逐漸演變成大腸癌的危險。

  診斷 糞便潛血檢查(免疫法,i-FOBT)是最簡單的檢查,能偵測糞便中肉眼看不到的人類血紅素成份,雖能探知消化道是否有隱藏的出血,但無法明確定位,更無法確認是否為腫瘤流血,因此只能做為初步的參考或健康者的篩檢,若有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出血原因,約90%的進行性大腸癌會出現糞便潛血陽性的檢查結果。

鋇劑灌腸(bariumenema,或稱下消化道攝影)及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virtualcolonoscopy)可以利用整個大腸內腔的形態變化判斷是否有腫瘤,檢查方法不具身體侵入性,但準確率仍不如內視鏡(即大腸鏡),而且無法進行組織切片或切除,因此主要為輔助性質的檢查。

 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所有已知、或懷疑大腸癌的患者都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可以確認腫瘤性質、取得組織切片、評估嚴重度、並幫助手術前的定位,是最重要且關鍵的檢查(圖二)。

診斷確定後,還需要電腦斷層檢查或其他必要的檢查,以判斷是否有鄰近器官侵犯及轉移性腫瘤。

 圖二圖中粉紅色不規則區域為環繞大腸腔的進行性大腸癌,可見到腫瘤已幾乎完全堵塞了腸管,而且不斷地有鮮血滲出。

  治療  早期的小腫瘤可以用大腸鏡完全切除,不但治癒率高,而且完全不需要追加其他治療,可惜我國的大腸癌患者在這個階段就發現的比例並不高。

無法用內視鏡切除,且沒有遠處轉移或嚴重器官侵犯情形者,應以手術切除為首選。

視腫瘤位置、阻塞情形、營養狀態不同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手術方式,有時可能需要肛門切除或於肚皮上接腸造(人工肛門)。

若狀況允許,外科醫師能以腹腔鏡手術的方式將腫瘤完全切除,並廓清淋巴節。

若腫瘤本身較嚴重(體積大或侵犯深),可於術前或術後追加輔助性的化學治療或電療,以提高效果。

已經遠處轉移的末期大腸癌或無法手術切除者,可考慮接受化學治療,但需要權衡利弊之後再作決定。

化學治療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不一定能承受其副作用。

腫瘤造成腸管阻塞卻無法切除者,可以視情況於腫瘤內



4. 大腸直腸癌如何形成?

回首頁|長庚醫院|聯絡我們  我要發問Q&A Q1大腸直腸癌如何形成?A1大腸與直腸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主要的功能在於吸收食物中的養份及貯存廢物,並移除至體外。

大腸和直腸形成一條長而有力的管子,通常大腸的前6英呎部分稱為大腸,末段8~10英吋部分稱為直腸。

源於大腸部位的癌細胞稱為大腸癌,源於直腸的部位稱為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是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逐漸進行至癌症,是由於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的,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直腸腺性息肉轉變為癌症,平均所需時間約為十年,而從腺性息肉形成大腸直腸癌則約需五年的時間。

Q2目前大腸直腸癌有哪幾種治療方法?A2大腸直腸癌依病情不同,原則上有以下幾種療法:1.手術: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2.化學治療:是使用抗癌藥物來殺死全身的癌細胞。

主要以口服以及打針為主的化學治療。

3.放射治療:利用X光或高能量射線來殺死癌細胞或使腫瘤縮小,是一種局部治療,只影響此部位之癌細胞。

4.免疫療法:生物製劑療法亦稱免疫療法,直接或間接利用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使免疫系統辨識體內癌細胞,進而消滅癌細胞。

Q3直腸癌手術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A3直腸癌手術後保留肛門是所有直腸癌病患的期望,也是直腸外科醫師努力的目標。

肛門是否能保留除了與癌瘤位置有關外,尚受到癌瘤大小,侵犯深度,有無淋巴腺轉移,癌組織分化程度,病人體型例如骨盆腔大小、寬度,以及醫師技術純熟度影響。

有時醫師會先給予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先將腫瘤範圍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這樣會有較高比例的病患在術後可以保留剛肛門,而不用做人工肛門。

Q4大腸直腸癌可以預防嗎?A4大腸直腸癌位居美國癌症死亡率第二位,在台灣占癌症死亡第三位,並且發生率逐年增加,所以美國許多專家及研究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如食物中增加更多的纖維,並且五十歲以上定期篩檢,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將可預防或減少。

大腸直腸癌的形成相當漫長,所以更多的機會做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以下是許多專家提出的建議。

1.多食高纖低脂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小麥纖維最具預防的效果,它可以促進腸蠕動增加腸道排空的機會,減少腸道接觸致癌因子。

2.對高危險群如家族性息肉症和潰瘍性大腸炎患者和其家屬,進行定期檢查和追蹤,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3.大腸癌的危險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40歲以上有增加趨勢,50~55歲發生率驟增,75歲以上是高峰期,故建議50歲以上的人必須定期的篩檢可早期發現腸息肉,經治療可降低癌症的發生機會。

4.除此之外適當的活動,限制卡路里的攝取,避免抽煙及過量飲酒,必可降低癌症的發生。

   



5. 疾病醫點通

早期發現大腸癌並不容易,因為大腸癌剛形成時,只是一小團癌細胞,不會引起腸道症狀;逐漸成長增大後 ...疾病醫點通Knowledge首頁疾病醫點通《癌篩好康報》50後,這樣拒絕大腸癌疾病醫點通2019/12/11大腸癌免費癌篩高峰期50歲免疫細胞治療文章分享首頁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Line《癌篩好康報》50後,這樣拒絕大腸癌猜猜全球盛行率最高、也是台灣最多人數的癌症??沒錯!正是大腸癌,50知天命的你,特別要注意已邁入高峰期。

尤其這些年,社會上許多知名人士如李國修導演、資深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先生、葉教授、名嘴汪笨湖等人都因它而相繼離世,引起國人的惋惜與關注,不如好好檢查、認識大腸癌的緣由,平常就先愛護它,才是你健康上的王道之策。

 消化系最低處的直腸大腸的各部位皆有機率發生癌症,但以"直腸"處最高(43%);在消化系最低處稱為節腸,結腸最後6吋又稱直腸,當食物消化後,殘渣通過結腸直腸(大腸)而排出體外。

生長在這個部位的癌症,稱為大腸癌(或結腸、直腸癌)。

  大腸癌發生在右側大腸(即盲腸、升結腸)時,會出現腹脹現象或大便潛血反應呈現陽性,即血便;發生在左側大腸(即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時,會出現腹痛、解血便或大便習慣改變情形(例如腹瀉或便秘)。

一旦出現症狀後,如果被你以為只是吃壞肚子或是痔瘡出血之類的輕病,延遲就醫後果就難以想像。

 50歲的大哥大姊!免費檢查幫你追健康》問:為何要定期檢查?大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如果不定期篩檢、切除大腸瘜肉,當延誤就醫後,再發現此病況,往往都非初期腸癌,此外篩檢過程簡單、方便又非侵入性,保護家人健康、從關心自己先!大腸癌是目前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50歲開始即邁入高峰期,這是因為大腸癌從瘜肉異常病變後,演化成癌症可能需要10~15年,因此從35歲開始就應該特別注意,因為大多數的大腸癌最初都是以很小,非癌細胞、良性的大腸瘜肉型態出現。

  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你可以到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辦理,若有問題可洽詢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

特別提醒!有個人或家族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的您,建議找醫師諮詢直接做大腸鏡檢查的必要性喔。

本院癌症篩檢單一窗口聯絡電話:(04)22052121分機2376或2377貼心提醒!民眾只要領取糞便採便棒,帶回家裡自行採取,再拿回本院檢驗即可消化內科:大腸癌篩追蹤門診-楊其穎醫師、蕭望德醫師 大腸鏡檢查,瘜肉無所遁形如果糞便潛血為陽性,應直接做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大腸癌;如果大腸長了息肉,可在檢查時一併切除,避免息肉不斷長大而產生癌化。

大腸瘜肉是指在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物,經過一段時日,有些類型的大腸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

所以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也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遠離危險因子,這樣呵護大腸預防大腸癌很簡單,就是從蔬果飲食與定期篩檢做起!早期篩檢能在大腸癌零期或一期即發現病灶,讓存活率可達80%以上,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正腸三步驟多吃蔬果,少紅肉、高油脂食物菌相平衡,補好菌主動篩檢,勤運動 注意身體變化!檢視5方向早期發現大腸癌並不容易,因為大腸癌剛形成時,只是一小團癌細胞,不會引起腸道症狀;逐漸成長增大後,才會產生症狀。

綜合來說,有下列症狀時,須小心大腸直腸癌找上門,並盡早請教專業醫師。

排便習慣有改變(突然或逐漸發生腹瀉或便秘)糞便型態改變(如為帶狀或細條狀、解血便及黏液便)腹痛、摸到腹部腫塊體重異常減輕、食慾不振虛弱易疲倦、缺鐵性貧血醫師會視情況,安排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反應、血色素的測定及癌胚抗原指數CEA);肛門指診;大腸鏡檢查或乙狀結腸鏡檢查;下消化道攝影、腹部電腦斷層攝影或腹部超音波等來綜合判斷呦!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迎戰大腸直腸癌腸造口病人如何安心旅遊?追緝大腸癌宜早不宜遲大腸直腸外科在曲徑幽谷間妙手回春從腸腸久久病友會到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那些照顧李國修導演的日子大腸癌化療體虛嘔吐想放棄◆中醫輔助獲改善順利完成治療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上)高危險族群要注意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下)治療方式報你知院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自諒醫師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醫師大腸直腸癌團隊負責人、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醫師細胞治療中心代理副主任張伸吉醫師微創中心主任陳宏彰醫師兼任主治醫師江驊哲醫師主治醫師楊其穎醫師主治醫師蕭望德醫師主治醫師陳奕彰醫師主治醫師謝明皓醫師更多醫師腸久健康人長久(大腸癌免費篩檢)1分鐘大腸癌自我檢測大腸鏡檢查不用怕讓我來告訴你淺談大腸癌治療根據統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