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聽到的皮膚感染-丹毒@ daddy-poppy's 藥學跟動物世界 ... | 人丹毒

關閉廣告daddy-poppy's藥學跟動物世界跳到主文提供醫藥知識、動物百態、英文小補帖、其它有關飲食、文化、心理學等逗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_^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Sep07Mon202010:17很少聽到的皮膚感染-丹毒看到上面照片的患者臉上,那一片又紅又腫的皮膚,心想八成感染了蜂窩性組織炎吧?乍看之下的確很像,經過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判斷後,雖然都是皮膚部位的細菌感染,根據病灶的特徵、感染的深淺度,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 丹毒(erysipelas),丹毒跟蜂窩性組織炎非常類似,都是皮膚屏障受損,感染源入侵人體後,造成皮膚紅、腫、熱、痛等一系列的發炎和感染反應當心小小的傷口迅速惡化-蜂窩性組織炎  蜂窩性組織炎的詳細介紹,文章中的預防感染方法,也可以套用在丹毒 🏥 感染特徵   丹毒、蜂窩性組織炎都是皮膚受到細菌感染後而產生的發炎反應,丹毒感染部位偏向皮膚表層、淋巴組織,蜂窩性組織炎感染的位置比較深一點,位於皮下組織、真皮層感染部位都會有紅、腫、熱、痛等症狀,丹毒的病灶會迅速擴大,邊緣界限會明顯凸起、有明顯的鮮紅色斑塊,會有疼痛感,外觀就好像橘皮一樣;如果嚴重感染,甚至會出現水泡、紫斑、皮膚壞死的現象 ➝ 丹毒不會影響到皮下組織,病灶不會流膿,只會流出血清、漿液丹毒會感染到淋巴組織,感染部位附近的淋巴結可能會腫大、水腫,可能也會觀察到從紅疹處延伸到淋巴結的紅色條紋;除了皮膚病灶,患者也會出現感染的典型症狀,例如發燒、顫抖、疲倦、頭痛等…► 丹毒會出現在皮膚的任何部位,例如臉部(臉頰、耳朵)、手臂、手指、腿、腳趾,在肢端部位最容易受到感染 (丹毒的病灶周圍會比較有明顯凸起的感覺) (可以觀察到延伸出去的紅色條紋)  🏥 致病因 皮膚屏障受損  完整的皮膚是最好的屏障,可以將髒東西、細菌、真菌、微生物擋在人體外,只要皮膚屏障不健康或是受損時,外界的物質就容易侵門踏戶傷口  擦傷、刺傷、骨折、燒傷、凍傷、割傷、手術、蚊蟲叮咬等傷口,都會破壞皮膚屏障,細菌容易入侵皮膚疾病  造成皮膚上有微小的傷口,也會讓皮膚屏障變的脆弱,細菌容易入侵 感染源  溶血型鏈球菌(GroupAstreptococcal)最常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其他像是海洋創傷弧菌(vibriovulnificus)、嗜水產氣單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猪類丹毒桿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等細菌,也有造成丹毒的案例  患者身體因素  如果免疫力不好、血液循環能力不好,免疫細胞無法發揮太大的作用,細菌容易在人體內孳生、繁殖,造成感染► 年紀:高齡者、嬰幼兒,免疫力比較弱► 疾病:免疫缺陷疾病(愛滋病)、糖尿病、癌症患者、慢性疾病等患者,免疫力比較差,如果有血液循環的相關疾病,也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其他:肥胖者、酗酒、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 🏥 治療、處置   因為丹毒是一種細菌感染,理所當然要用抗生素去打怪,不過使用什麼抗生素、用多久、劑量多少,是感染科醫師和藥師的工作,我們只要有基本的處置觀念就好! ❏ 是不是只要有傷口就要去看醫生,避免發生丹毒或蜂窩性組織炎呢?如果只要受點傷就去看醫生,不僅會浪費醫療資源,也會排擠到真正需要使用到醫療資源的人如果不是高危險族群(免疫功能差、高齡者、血液循環差),身上有ㄧ點小傷口,大部分都可以自己解決,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 ➝ 必要的話可以消毒(只要30秒)➝ 再次沖洗傷口將消毒藥水沖乾淨 ➝ 塗抹抗生素藥膏 ➝ 包紮怎麼了、受傷了、流血了,傷口要怎麼處置? 有些情況造成的傷口,就算是免疫力良好的青壯年,還是建議就醫檢查、處置,因為這些情況,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蜂窩性組織► 咬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因為口腔菌叢比較複雜!► 深、大片的傷口► 二度燒燙傷小心火燭-淺談燒燙傷► 凍傷► 受傷時有沾到泥土,避免破傷風桿菌的感染破傷風疫苗的介紹 如果在傷口處或是皮膚任何不位觀察到紅、腫、熱、痛的反應,很可能就是皮膚感染了,建議直接就醫治療;如果紅、腫、熱、痛的範圍持續擴大,並且伴隨著發燒,馬上手刀飛奔就醫,不要再拖了,避免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敗血症、壞死性筋膜炎、截肢等… ❏ 要等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再給予抗生素嗎?很少會這樣做,可能會延誤黃金救援時機,當細菌培養結果出來時,細菌已經繁殖的無窮無盡,病患快要無力可回天了通常都會先使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預期這個部位的感染是什麼菌種造成的,先給予殺死預期菌種的抗生素治療,例如丹毒通常都是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的,藉著經驗使用抗生素通常會有效,除非是經驗性抗生素無效,才有培養細菌的必要 ❏ 除了乖乖接受正規治療(抗生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減輕不適感呢?► 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