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影評:《吞噬》:生理病態是皮,女性創傷是肉- 放映 ... | 異食癖電影

隨著杭特的身世秘密浮上檯面,那才是本片在噱頭妝點下的真實形狀,也是這部電影令人有些意外的地方。

當杭特逃出家宅,故事也褪下異食癖的 ...6672020-04-21| 院線 |《吞噬》:生理病態是皮,女性創傷是肉導演  CarloMirabella-Davis演員  HaleyBennett出品  美國、法國/2019發行  文/張婉兒圖/本萃電影提供從冰塊、彈珠,再到圖釘,沁涼、圓滑、尖銳,光是想像物品在口腔內咀嚼摩擦,就足以讓人不安顫慄。

在明凈繽紛的視覺衝擊下,這些畫面在《吞噬》(Swallow,2019)中一再上演。

那是年輕少婦杭特(海莉班奈特飾)的私密日常儀式:將「戰利品」吞嚥、排泄、洗滌,而後展示。

《吞噬》是美國新銳編導卡洛米拉貝拉戴維斯(CarloMirabella-Davis)的長片處女作,顯然,他不打算輕易放過觀眾。

這回,尋求與片中人物共情的觀影策略並不奏效,相反,我們卻需要強力克制過分敏感的感官,在生理上阻卻與人物共感,方能迫使自己繼續看下去。

當然,比起那些「臭名昭彰」、引起強烈觀影不適的重口味心理驚悚與肉體恐怖片,《吞噬》還是小巫見大巫。

《切膚》(InMySkin,2002)描繪女子剝解身體、甚至吃掉己身的自殘幻想,《潮濕地帶》(Wetlands,2013)拍攝叛逆少女讓人瞠目結舌的骯髒記事,《肉獄》(Grave,2016)書寫被壓抑的素食家庭女孩對肉體的飢渴。

是的,單以文字描繪就讓人坐立不安,更遑論將血腥赤裸的禁忌影像釘在眼前。

然而這樣的光怪病態一方面雖令人作噁,另一方面,卻也讓我們對攪和其中的視覺快感無可辯駁。

爭議性的影像就彷如裂縫,不小心洩漏了那些或也曾在我們心尖閃逝而過的狂野雜想。

當道德在現實中完美擒縛躍動心頭的脫韁之馬,影像卻肆無忌憚地將恐懼極致化,並允諾觀眾隱身暗中,在大銀幕上羞恥地賞玩那些不堪的慾念與癡迷。

《吞噬》亦是如此,即使在前衛激進程度上算不上驚世駭俗,但它依舊選擇以獵奇吸睛為籌碼。

不過,比起《嗑到茶蘼》(EntertheVoid,2009)或《肌膚之侵》(UndertheSkin,2013)在驚悚框架內嘗試涉足靈與肉的辯證,或營造迷幻懾人的視覺體驗,《吞噬》的動機顯然更加素樸,它甚至無意對「異食癖」拓展更深層的醫學剖析。

這事實上也牽繫到本片的另一類型屬性,即,將鏡頭對準被困限家中、於關係中處於弱勢、甚至居於精神崩潰邊緣的女性。

片中,杭特梳著50年代流行的鮑伯頭、除了美滿婚姻別無所求的家庭主婦形象,幾乎是直指戰後已婚女性多留守家中的美國社會景況。

事實上,本片的原初概念也正是源自導演祖母在50年代的親身經驗。

片中,杭特和丈夫瑞奇的模範夫妻身份,就宛如《遠離天堂》(FarfromHeaven,2002)中的夫妻翻版,甚至與杭特惺惺相惜的中東看護和《遠離天堂》中的黑人園丁,也能成立同為政治邊緣角色的對應關係。

令人不勝唏噓的是,不論年代如何設定,這般隱忍的女性處境倘若放諸當下,依舊不違和。

近期電影如《隱形人》(TheInvisibleMan,2020),講述恐怖外殼下女性對無形監控的逃逸,也是以此為內核。

又如《控制》(GoneGirl,2014),說的也是妻子從「完美」婚姻抽身而出、頑抗反制的復仇故事。

甚至調性較為素淡的《82年生的金智英》(KimJi-young,Born1982,2019),揭露的同樣是失聲女性的家庭困境。

細細一想,被附身的產後憂鬱婦女,與吞嚥異物的懷孕女子,不正互為工整的參照嗎?就像金智英是藉著他人之口說出心聲,杭特更是藉由掌控口中之物延燒生活熱情,她們爭的都是對自我和人生的主控權。

然而,與這些電影迥異的是,即使《吞噬》在前段鋪陳了杭特在家庭關係中被忽視與制約的種種——她的發言屢被打斷,丈夫甚至發表了一番對妻子髮型的見解,故事後段卻並未執著於翻轉夫妻關係。

隨著杭特的身世秘密浮上檯面,那才是本片在噱頭妝點下的真實形狀,也是這部電影令人有些意外的地方。

當杭特逃出家宅,故事也褪下異食癖的華衣,走向對女性個人創傷的溯源。

從這層意義上看,或許《吞噬》在軌跡上和希區考克的《艷賊》(Marnie,1964)是相近的。

在《艷賊》裡,女子瑪爾妮竊盜成性,拒斥親密關係,但層層回溯,都指向那起家庭事故的童年陰霾。

這麼說來,海報上淹沒在一片紅光中的杭特,還真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