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 | 椎間盤突出分類

〔分類〕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很多分類法,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可分為:前 突出、後突出、椎體內突出。

根據突出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單側型、 雙側型、中央型。

       《腰椎間盤突出症》            中醫師林文彬編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由於椎間盤組織的退變、損傷、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的纖維環處向後外側或向正後方突出,壓迫脊神經根部或馬尾神經,產生下腰部疼痛和下肢的坐骨神經痛。

20~45歲多發,男性多於女性,好發於腰椎4、5和腰5薦1。

  中醫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很早就有敘述,如『素問.腰痛篇』中說: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

又說肉裏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

又『醫學心悟』也說:腰痛拘急,牽引腿足。

以上均說明本病可由外傷引起,症狀為腰痛合併下肢痛,咳嗽時加重。

  〔解剖結構〕  腰椎間盤是連結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屬非滑膜關節。

由上、下兩個相鄰椎體的椎間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份組成的一個密閉性容器,具有良好的減震和負重功能。

同時能遵守流體力學的巴斯卡定律。

  椎間軟骨板較薄呈半透明狀,構成椎間盤的上、下界與椎體鬆質骨緊密相連。

同時具有一定的可滲性,便於椎體鬆質骨和椎間盤之間進行液體交換,以維持髓核的營養。

  纖維環呈多層、同心圓狀的排列,各層的纖維互相交叉。

纖維環與上、下軟骨板和脊椎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將髓核包裹在其中。

但纖維環各部排列不均勻,一般前部較厚,後部較薄;而後正中有後縱韌帶,故後外側就成了最薄弱的環節,是纖維環發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的好發部位。

髓核是一種凝膠狀物質,有相當大的張力和可塑性,具有吸收震盪和緩衝外力的作用。

在青年時期含有較高的水份,隨著年齡的增長,髓核水份的含量逐步遞減,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病因〕  後縱韌帶在脊柱的全長中都無間斷,但自第一腰椎平面以下,後縱韌帶漸漸變窄,至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間,寬度只等於原來的一半。

而腰薦關節是承受動、靜力最大的關節,後縱韌帶的變窄,造成了自然性結構方面的弱點,使腰椎間盤易向後方兩側突出。

一、內因:  乃是椎間盤本身的退行性變或椎間盤發育上的缺陷。

因人體一般都處於立位或坐位狀態,僅在入睡時,椎間盤才免除壓力。

持續承受壓力使腰椎間盤組織較其他一些組織易受磨損,在25~30歲時就可能會有退變的產生。

  椎間盤的退變可導致二方面的結果:  第一,纖維環在薄弱處破裂致髓核突出,產生椎間隙的狹窄,椎體的輕度滑移,椎間孔狹窄,後關節退變增生等,最後使腰椎椎管和神經根管狹窄。

  第二,髓核內的水份減少,纖維組織和軟骨組織顯著增多,髓核與纖維環互相融合,邊界不清,最後椎間盤退變為一個纖維軟骨的實體,腰椎間相對固定,出現腰部運動功能障礙。

  二、外因:  1.外傷史:尤其是在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如外界暴力大於組織強度時引起椎間盤的擠壓傷;或椎體壓縮性骨折而致椎間盤撕裂;或在彎腰搬抬重物時,突然用力,致椎間盤或後關節損傷;或彎腰用力時,體位改變,使椎體間隙前窄後寬,髓核向後方移位,腰部再繼續用力,椎間盤的內壓急劇昇高,應力受擠壓、研磨造成髓核內各部的壓力不均,在壓力大的部份,可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腰痛。

  2.慢性勞損史: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如搬運工和舉重運動員常因過度負荷造成椎間盤的早期退化;汽車長途駕駛員長期處於坐位顛簸震動狀態,致椎間盤內壓增高,加速椎間盤的退化;長期從事彎腰工作的礦工、翻砂工、木工、泥水工等,由於過度的彎腰負荷,椎間盤內壓增高和纖維環後側纖維的強度降低,使後部纖維易破裂;另外脊柱的側突畸形,脊柱生理曲度的改變,單側的腰椎薦化或薦椎腰化,均可使纖維環承受的壓力不一,加速退變。

  3.著涼史:有一部份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既無外傷史,亦無明顯過度疲勞和勞損史,只因受寒濕而發病。

寒濕可使小血管收縮和肌肉痙攣,兩者都可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進而影響椎間盤的營養。

肌肉緊張或痙攣可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使有變性的纖維環發生破裂,產生臨床症狀。

4.在臨床上也可見到只因精神過度緊張而誘發本病者,這是因為緊張使得肌肉長期收縮而無適當的鬆弛,增加了對椎間盤的壓力,使變性的椎間盤發生突出。

  在以上種種致病的外因中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