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腫瘤頭痛, 腦癌症狀, 腦癌初期症狀, 腦癌末期症状, 腦癌治療 ... | 腦癌末期症状

繁|簡HongKongBrainAndSpineSurgeryCentre香港腦及脊椎外科中心選單主頁我們醫生醫療服務醫療教育媒體報道聯絡我們別以為頭痛只是睡眠不足的癥狀,其實有可能是患上腦腫瘤的先兆。

據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本港每年惡性腦腫瘤新增個案約有200宗,死亡人數介乎90至100人,當中大部分為45至64歲人士。

有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表示,腦腫瘤初期病癥並不明顯,部分病人發現時情況已較為嚴重,存活期可能只有一年至年半。

因此,市民若出現不尋常頭痛、抽筋、頭暈、手腳活動不良及嘔吐等病癥,應及早求醫,以確診是否患有腦腫瘤。

據本港一項統計顯示,在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期間,外科手術治療的腦腫瘤(包括良性及惡性)每年約有1,031宗,其中轉移性腫瘤佔210宗;原發性腦腫瘤則佔124宗。

腦腫瘤一般可分為轉移性腦腫瘤及原發性腦腫瘤兩種,當中以轉移性腦腫瘤最常見。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吳永杰指出,轉移性腦腫瘤即病人本身的癌癥(不包括腦癌),例如腸癌及肺癌等情況惡化,並擴散至腦部,令該部分長出腫瘤;而癌癥的病發位置並非跟腦部相連。

原發性腦腫瘤是指病人的基因出現突變,令區域性腦組織不能正常分裂增殖,形成良性或惡性腫瘤,即腦癌。

至於較少見的區域性侵略性腦腫瘤,其成因跟轉移性腦腫瘤大同小異,但病人的病發位置跟腦部直接連繁。

這種情況在鼻咽癌患者身上最常見。

由於良性腫瘤生長速度較慢,故一般對健康不會構成太大威脅,但有可能會引致腦癇及變成惡性腫瘤;惡性腫瘤的生長速度遠超良性腫瘤,並會侵害及壓逼四周的正常腦組織,繼而影響腦部及身體功能,甚至危害性命。

家族遺傳最高危吳永杰表示,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是膠質瘤,估計每年約新增150宗惡性膠質瘤個案,當中大部分是由腦部星形細胞病變而成的星形膠質瘤。

隨著腫瘤日漸長大,膠質瘤可轉化成膠質母細胞瘤,演變成毒性最強的腦腫瘤。

吳永杰醫生又表示,目前醫學界仍未找出引致腦腫瘤的真正原因,故一般人難以預防,但相信跟遺傳及離子輻射有關。

患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士,例如多發神經纖維瘤,患腦腫瘤的機會相對較高。

有人認為,流動電話是引發腦腫瘤的元兇,但吳永杰表示,目前仍未有強烈證據顯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他解釋,雖然流動電話跟X光一樣,會發放輻射,但兩者性質截然不;前者的輻射會令組織加熱;後者屬離子輻射,因此會引致癌癥。

不過,市民仍可聽從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多發短訊及使用擴音裝置,以減低風險。

出現抽筋、休克病癥一旦病人患有腦腫瘤,其病癥須視乎腫瘤位置而定。

吳永杰舉例,若腦腫瘤生長在大腦運動區,病人的手腳活動會變得遲鈍;若腫瘤生長在小腦,病人便會出現頭暈、嘔吐等病癥。

隨著腦腫瘤體積日漸長大,在空間有限的頭臚內,病人的腦部會被腫瘤擠壓,導致臚內壓上升,出現頭痛、嘔吐、發呆、甚至昏迷等癥狀。

另外,若腫瘤位置跟大腦皮層有密切關係,會刺激其散發不正常電波,令患者出現腦癇,即類似「發羊吊」的抽筋癥狀;嚴重者更會全身抽筋、失去知覺,更可以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吳永杰醫生指出,轉移性及區域性侵略性腦腫瘤病人的存活期,取決於其原發癌癥。

一般情況下,其原發癌癥已發展至嚴重階段者,癌細胞才會出現擴散跡象,但如果病源受控,而癌細胞擴散問題可透過手術或放射治療控制,病情便有望好轉。

至於原發性腦腫瘤可分為四期,首兩期的腫瘤醫良性,病徵不太明顯,例如頭痛及頭暈等,大部分患者會誤以為是休息不足所致。

經過一段長時間後,良性腫瘤會逐步變成第三及第四期的惡性腫瘤,屆時患者會出現較明顯的病癥。

不少被發現患有原發性腔腫瘤的病人,求醫時病情已進入第四期,存活期僅約一年,但當中仍有少數病人能痊癒。

若醫生懷疑病人患有腦腫瘤,會先進行電腦掃描。

一旦確診腦部長有腫瘤,醫生會透過開臚手術移除腫瘤;之後再進行口服化療或放射性治療,以控制癌細胞生長。

如果患者的腫瘤生長在較敏感的區域,例如運動區等,醫生有機會不把腫瘤完全移除,因為此舉有可能影響病人的活動能力。

然而,即使病人接受手術、化療或電療,亦不能排除復發的可能性。

吳永杰醫生表示,復發機會甚高,而腫瘤很大機會在同一個神經系統內重新長出。

病人復發後,情況會較首次病發更複雜,醫生為病人進行手術時,有可能因腦部組織不及首次進行手術時清晰,會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