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腦瘤 | 腦癌末期症狀

腦內腫瘤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即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 ... 在腦瘤早期,頭痛一般只在早上起床時才會發生,到了末期,頭痛會日以繼夜。

認識腦瘤 前言  腦瘤的發生率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統計中,約為每十萬人口有4-5個病人,在美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死亡率佔總死亡率的0.45%,癌症總死亡率的2.7%. 隨著診斷工具的進步,腦瘤的發現率也較以往增多,因此腦瘤的診斷與處理也更顯重要。

 症狀  腦內腫瘤的症狀可分為四大類,即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全身性障礙及局部神經機能障礙,出現的症狀,可能為上述四類之一或同時幾個一起出現。

1.腦壓增高:臨床上常見的顱內壓增高症狀有:頭痛,嘔吐,視覺障礙,意識障礙等。

  (1)頭痛:一般是鈍痛;咳嗽、打噴嚏、如廁等會使頭痛加劇。

在腦瘤早期,頭痛一般只在早上起床時才會發生,到了末期,頭痛會日以繼夜。

愈來愈嚴重,吃藥往往無法使頭痛減輕。

  (2)嘔吐:腦瘤引起的嘔吐常被形容為噴射性嘔吐,不一定同時有頭痛,它常常來得突然,劇烈,而且不伴有事前的嘔心。

  (3)視覺障礙:一般以視力模糊、複視、眼肌麻痺來表現。

  (4)意識障礙:其造成的原因大多是由大腦血流的降低以及腦幹功能障礙所致,生長較慢的腦瘤,如果有意識障礙存在,往往其意識惡化過程較慢,但急速發展的腦瘤或腦瘤引起的阻塞性水腦症,則可能在很短時間內由清醒的意識轉變成昏迷。

2.癲癇發作:成人以後(20歲)才發生的癲癇症即應先懷疑腦瘤的可能性,而需要詳加檢查到證實沒有腦瘤存在為止。

幾乎任何類型的癲癇皆可能在腦瘤病人身上見到,而以局部性癲癇併發續發性大發作以及顳葉性癲癇最為常見。

3.全身性障礙:可由代謝機轉或內分泌的失調,引起生長、體形,性功能的異常,它可由機能性腦下腺瘤所分泌的賀爾蒙的直接影響,產生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泌乳症,不孕症,月經失調,或由腦瘤壓迫的間接影響,而產生機能低落症狀。

4.局部神經功能障礙:病人可能會出現局部神經症狀,如一側無力感或不靈活,一側感覺異常,走路不穩,言語困難,人格變化,視野缺損,局部性癲癇發作等。

如何診斷藉由詳細的病史與症狀,以確實的檢查出病人的病徵乃是診斷的第一步。

而輔助性的診斷工具有下列幾種:1.頭部X光攝影:可協助診斷顱內壓增高徵象,異常血管壓痕,局部顱骨破壞或增生,顱內鈣化等。

2.電腦斷層掃描:精密解析人體不同組織密度差異,而造成X光片上不同的顯影。

顯影對比劑的注射,則可以與周圍腦組織的界限作一較為清楚的界定。

3.磁振造影:為目前最先進的診斷工具。

可提供三度空間的解剖位置,因此在腦瘤的診斷及手術前的評估上益形重要。

4.血管攝影:除了進一步確認腦瘤的存在外,較大的功能是在判斷腫瘤的性質,提供外科醫師了解腫瘤血管的多寡,正常血管的位置與腫瘤的關係,這些都是攸關手術成敗的關鍵。

治療1.手術切除:手術切除是治療腦瘤最重要的方法。

一般而言,接近運動語言神經區的腦瘤,可以藉皮質功能位法,將正常的運動,感覺及語言功能區定位出來,保護好後,將腦瘤作廣泛的切除,而不影響正常的運動及語言功能。

越惡性的腦瘤越需要完全切除存活率才會高.2.放射治療:如果腦瘤無法完全切除,則可以作減壓切除術,而後追加放射治療。

3.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有些較小(3公分以內),且手術危險性較高的腦瘤,可以考慮用直線加速器之X光刀或加瑪刀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

4.插種治療:對於某些惡性腫瘤,如果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可以考慮利用立體定位的方法,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置入病灶中,好處是精確,放射劑量少,對正常腦組織造成的傷害較少。

5.化學治療: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法都是與放射治療合併,作為一種輔助性的療法.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