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性?抗藥性?藥物依賴?藥物上癮? | 藥物依賴

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藥物若與抗生素共同服用,會在身體內產生化學反應,而減低抗生素的效用,造成無法殺死細菌,存活的細菌因此產生抗藥性。

自律神經-治療Q&A耐受性?抗藥性?藥物依賴?藥物上癮?Postedon 2016-04-14by 芳喵最後更新日期2021-03-23by芳喵常常在聽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們講述病情以及心裡擔憂的情況時,傻傻分不清楚自己擔心的到底是什麼,講述了一堆情況,用了一些自己也不太清楚的名詞,讓我感覺對方的腦袋真的已經因為生病和擔憂給搞成漿糊一團了。

這篇文就把病友們常常誤用誤解的名詞說明一下。

本文章節抗藥性耐受性生理依賴心理依賴藥物成癮結語抗藥性當抗生素因使用不當而無法完全殲滅細菌時,存活的細菌得以喘息,並以基因構造突變產生頑強的變種,成為「抗藥性細菌」,使抗生素喪失其藥效。

很多人都把耐受性錯講成抗藥性,以為同一種藥需要越來越重的劑量叫抗藥性,其實抗藥性是專指細菌而言,別把自己當成細菌囉!造成抗藥性的原因服藥期程不足:很多病人以為症狀已經紓緩就不需再服藥,令倖存的細菌開始產生抗藥性,留在病人體內,甚至傳染給其他人。

用藥不當:醫生在某些情況下會誤用抗生素,又或者因應病人要求而濫用抗生素,不是細菌引起的疾病(例如多數傷風由病毒引起),卻使用抗生素治療,不但對症狀毫無幫助,更促使細菌產生抗藥。

重複用藥:抗生素的應用廣泛,在醫學,動植物及農業上都大量應用抗生素.若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細菌會慢慢學習改造自己以產生抗藥性,就像適應環境一樣,最後就不會被該種抗生素殺死。

劑量不足:當抗生素劑量不足,只能殺死部分細菌,存活下來的細菌,為求生存就利用基因轉變等方法改造自己,而不再被相同的抗生素消滅。

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藥物若與抗生素共同服用,會在身體內產生化學反應,而減低抗生素的效用,造成無法殺死細菌,存活的細菌因此產生抗藥性。

耐受性指人體對藥物反應性降低的一種狀態,按其性質有先天性和後天獲得性之分。

前者對藥物的耐受性可長期保留,多與這類患者體內某些藥物代謝酶過度活躍有關。

後者往往是連續多次用藥後才發生的,增加劑量後可能達到原有的效應;停止用藥一段時間後,其耐受性可以逐漸消失,重新恢復到原有的對藥物反應水平。

白話說就是,藥需要越吃越重才會有起初的療效。

造成耐受性的原因吃了會減低藥性的東西,導致需要更多的劑量。

連續使用時間較長。

體質因素,有的人不會產生耐受性,有的人會。

心理因素,把服用某些藥物當成面對壓力或挫折的避風港,他們日也吃,暝也吃,跟人家衝突也吃,孤單自己一個人無聊自憐也吃。

通常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耐受性也就產生了。

🔔全方位掌握自律神經失調康復資訊,歡迎參考「自律神經失調康復全攻略」。

生理依賴指由於重複使用藥物,演變成必須繼續不斷使用該藥物,才能使身體維持正常功能,而當藥物被剝奪後,即產生「戒斷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流鼻水、發抖等戒斷症候群產生,甚至有生命危險。

如再度使用藥物時,戒斷症狀即消失。

備註:一般藥物如按照醫生囑咐使用,並且按照醫生囑咐逐步減藥,並不會產生「戒斷症狀」,詳情請參考:「自律神經失調老是治不好?自行增減藥量可以嗎?」「病友提問:停藥後,症狀會排山倒海而來?」「自律神經失調病友問答集」。

心理依賴對藥物產生心理的依賴,不只喜歡從藥物所得到的感覺,而確實感到需要藥物的效果,需要再去嚐試,此種需要可能是輕度的,也可能是強度的或強迫性的。

藥物可使濫用者或成癮者逃避現實,焦慮及挫折,有了藥物,使他覺得一切皆美好。

即使一個成癮者已戒除了生理依賴,在心理依賴未除的情形下,會使他再度成為該藥物的成癮者。

也就是說心理依賴可以獨立發展,不管該藥物是否已經造成生理依賴或耐藥力。

白話就是,不吃要不安心。

最常見的就是不吃安眠藥怕不能睡覺。

結果分不清楚到底是因為擔心而不能睡覺,還是真的不吃藥不能睡覺。

備註:心理依賴需由心理諮商師協助處理。

另外,養心診所施養賢醫師提到,會擔心自己依賴藥物的人,通常就會有自制力,不會自行加重劑量或服藥的頻率,也不會有心理上的依賴。

會在心理上依賴藥物的人,通常本身個性就有很高的依賴性。

藥物成癮當耐受性、生理依賴、心理依賴都出現時,就是藥物成癮。

特別說明藥物成癮必須要長期且連續性的使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