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Y專欄】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上):精神醫學已經信任 ... | 現代人 精神病

【超級Y專欄】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上):精神醫學已經信任破產? ...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憂鬱症的診斷標準為:.Breaking為什麼書讀沒幾頁就昏昏欲睡?該怎麼辦?...《原子習慣》的精髓其實是:「成為你理想的模樣,就能自然地改變習慣。

」...揭秘長銷14年《秘密》背後的故事:「吸引力法則」究竟出處為何?...新世代文壇私心十強!十位《讀曆書店2020》一句入魂的台灣新作家...在《讀曆書店2022》遇見十位作家,將生活從一成不變中釋放...關於我們每月選書時書市集知識經濟解剖學時書影音通勤學會員中心前進粉絲團 關於我們每月選書時書市集知識經濟解剖學時書影音通勤學會員中心前進粉絲團 每月選書【超級Y專欄】社會【超級Y專欄】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上):精神醫學已經信任破產?By超級Y • 3年ago08十一月201810月時我在我的YouTube頻道發佈了《瘋狂簡史:誰定義了瘋狂》的說書影片,沒過幾天許多精神科醫師留言指責影片內容偏頗、誤導觀眾,加重精神科醫師都愛亂開藥的刻板印象。

為了明確表達我的觀點,我分別寫了三篇文章,在第一、二篇文章裡,我要指出目前試圖處理現代人精神困境的三個領域:精神醫學、正向心理學、心理治療與自助文化。

儘管它們「承諾讓人們過得更好」,但實際上沒有解決問題根源,反而成為了問題的一部分。

而在第三篇文章裡,我將指出我們的生活被這套「承諾讓人們過得更好」的神話系統耽誤了,我們應該重新校正我們談論憂鬱與心理健康的語言框架與錯誤觀念,從個人式的思考模式跳脫出來,看看過去40年來全球各地的社會轉變如何影響人們的心靈,找出憂鬱的社會因素,才可能梳理出一套新敘事。

 如果你根本就沒有樂樂?在電影《腦筋急轉彎》裡,擬人化的情緒角色樂樂與憂憂在一場爭執中意外離開大腦總部,導致女主角萊莉開始喪失快樂的情緒,而遺留在大腦總部內的怒怒、厭厭、驚驚無法駕馭萊莉的生活,樂樂的離去使萊莉開始與身邊的人一一喪失聯繫。

在這一連串的敘事中,《腦筋急轉彎》反映了當代精神醫學對憂鬱的觀點:不快樂是源自大腦中某種元素的匱乏:血清素(serotonin)不足。

在這一連串的敘事中,《腦筋急轉彎》反映了當代精神醫學對憂鬱的觀點:不快樂是源自大腦中某種元素的匱乏:血清素(serotonin)不足。

血清素不足是憂鬱的起因已經越來越被人們當成常識。

然而,這種神經傳導物的解釋等於是在告訴那些憂鬱的人:「你的大腦天生就沒有樂樂」,這是一種病,只能靠後天吃藥來補充。

我們因此可以想像《腦筋急轉彎》的精神醫學版結局:萊莉逃家後到醫院看診,醫生診斷萊莉的不快樂是因為腦部化學失衡,開了一盒抗憂鬱藥「百憂解」,萊莉吃下後產生了新的樂樂,從此以後過著固定吃藥的日子。

如果要為這個結局設定一個彩蛋的話,那便是:萊莉忘了自己失去原本的樂樂的外在因素:被迫離開自己的家鄉明尼蘇達而遷往舊金山。

在《腦筋急轉彎》的例子裡,我們看到了神經傳導物假說的問題:就算憂鬱有神經生理上的體現(neurologicallyinstantiated),也不等於說明了憂鬱的因果關係,因為神經生理的顯現可以是心理問題的結果,而非原因。

這就像電腦軟體出問題而造成硬體的電池大量失電,電腦工程師卻堅持電池是問題的原因,而不曉得電池其實是問題的結果。

另外,它也無法解釋一個驚人的事實:根據WHO的統計,在1950年代,只有0.5%的人有憂鬱症,到了2018年,卻有3.5億的人受憂鬱症所苦。

如果憂鬱是源於化學物質天生失衡,為何半個世紀的時間,憂鬱症會大爆發?這代表一定有某些大腦以外的原因。

 精神醫學界內部的批評聲音:對於憂鬱症大爆發的現象,近年來已有許多精神醫學界的學者看不下去,出面著書批評,我將這些書的論點整理為五項主要批評:(1)自相矛盾的診斷標準: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憂鬱症的診斷標準為:1.大部分時間快樂不起來2.興趣減少3.體重或食慾下降4.失眠或嗜睡5.整天思考遲滯6.整天疲累、沒活力7.覺得活著沒價值或有罪惡感8.無法專注或決斷9.不停想到自殺以上九項症狀有五項符合而且持續超過兩週以上就算得憂鬱症,那麼,符合1、2、3、4、5症狀的人跟符合5、6、7、8、9的人都會被診斷為憂鬱症,但弔詭之處就在於,這兩個人的症狀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卻會被診斷為一樣的疾病!這就是臨床心理學家StijnVanheule所說的「多項描述性診斷的悖論」(theparadoxofpolytheticdescriptivediagno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