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神疾病「有病就看醫生」的簡單敘事,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嗎? | 現代人 精神病

抑鬱症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活經驗,它的起因,與所能產生的影響或許已經不是ㄧ個腦的事情。

標籤: 理科太太, 冏星人, YouTuber, 精神病理學, 精神疾病,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2019/03/20,健康PhotoCredit:理科太太影片截圖麥志綱臨床心理師,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所,現為心理健康行動平台pinsoul計畫共同主持人。

專長情緒與生活適應、價值取向調適、思考與心理歷程調適等。

內心的目標是希望能透過行動化的服務模式,讓更多人能夠從心理學服務中受惠,讓大家藉由便利的科技,積極的態度,更認識自己,克服生命中的困難,追求更內心更富足的生活。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如日中天的「理科太太」,以及即將隱而不退的「冏星人」,堪稱知識型YouTuber的代表者,標題稱之為網紅未免有點以偏概全,他們都可以稱為在網路上很紅的人,但能以知識推播為主要內容能夠大紅的人倒是很少,姑且可以稱他們為知識型網紅。

也因為他們被群眾廣稱知識型網紅,推播各式各樣的知識也就是很理所當然,而精神病理學,作為理解人類精神現象之病端的一門學問,有時候被用某種方式來介紹也就很平常了。

你一定很納悶從沒有聽過什麼網紅說過精神病理學,這個學科以定義來說,是科學化研究精神疾病如何發生的學問,而當大家用影片介紹什麼是精神疾病時,或說什麼是抑鬱症、什麼是焦慮症時,除了幫大家進行自我診斷,通常也會簡單說明一下這些病症之所以發生的原因,而這也就是一個闡述他們所認知的「精神病理學」的過程。

舉例來說近期才發布的「冏星人」的影片,標題為「心情起起落落,是正常起伏還是得了精神疾病?」。

影片內想要說明為什麼我們會心情起起伏伏,也試著區分什麼是「正常」,而什麼又是「不正常」,但真正想要讓閱聽者知道的是,「倒底是什麼造成了你的情緒動盪不安」,「冏星人」試著區分幾種可能的狀態︰壓力和緊張時常出現,或是廣泛性焦慮症;躁鬱症;抑鬱症;邊緣性人格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賀爾蒙不平衡;最會快速地導入一個結論,那就是快點找個醫生檢查身體,試著規律運動,然後好好地維持身體健康。

「冏星人」用幾個疾病來說明,人為什麼會極端心情不好或是波動。

顯然在她內心中,人類的疾病經驗,就是因為你生了某種精神疾病,但這聽起來好像沒有回答問題,到底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會因情緒波動而產生受苦經驗呢?這個問題是否過於複雜,以至於我們只能用某個標籤來說明我們的心情,換個說法就是,我們內心的困頓是因為我們得了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是為什麼發生,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了吧!這樣的推廣疾病觀念的論述其實滿普遍的,或許是顯示出很多的知識人,內心所認知的「精神病理學」其實僅止於標示出某個跟精神有關的疾病,但卻對疾病可能展現的複雜現象或許不太關心,也或是缺乏與大眾詳細傳遞的動機,而最終也只能得出一個最粗淺的疾病發生機制「身體出了錯了吧!」。

我們再轉過來早一點時間談到有關精神疾病議題的「理科太太」,她一破題就談到亞洲社會對於不喜歡討論抑鬱症的問題,也說到抑鬱症其實是一種病,不是不開心或是憂鬱的心情。

其實這樣的意思是,抑鬱症就像癌症一樣是一個疾病的狀態,是一種悲傷持續太久而無法自己恢復的狀態,而生病的是我們的身體,特別是我們的大腦,話鋒一轉,就直接對接抑鬱症就是多個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不正常。

而影片的大多數時間講述了精神藥物的相關藥理機制,以及鼓勵大家,藥物只要嘗試到某種好的組合,對我們用藥物面對抑鬱症都會有不錯的反應。

最後提到「所以,身體生病了需要吃藥,心理受到身體的控制……」。

所以「理科太太」是如何理解精神疾病的呢?或許身體是說明疾病的主要(也可能是唯一)因素,而他的論述與「冏星人」滿類似的,精神疾病或說抑鬱症是大腦與身體的問題,而藥物是最有效的做法,所以有抑鬱症就看醫生,然後就吃藥,而能做到這一點或許就是勇敢面對抑鬱症。

這樣的說法,或許主流醫學的專業工作者也不會反駁,甚至用這樣簡化的方式來看疾病,試圖讓民眾也越願意使用精神醫療,因為精神疾病就是這麼單純,你不用自責是不是你的觀念或是生活方式出錯了,其實是腦子出錯了。

其實這也是我們普遍在推廣精神病理資訊常常擁抱的論述。

但這些對各式精神疾病的簡略說明,並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