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最新腦科學研究筆記:2020年 | 台灣焦慮症盛行率

焦慮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而且症狀非常的廣泛,幾乎橫跨許多診斷都可以和焦慮共病焦慮的體質通常從 ... 18 歲或以上,12 個月內焦慮症的盛行率為18 %為了網站運作順利與完善您的使用經驗,此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使用此網站,則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政策。

Close焦慮症最新腦科學研究筆記:2020年2020-03-12焦慮症治療與研究趨勢作者:唐子俊醫師焦慮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而且症狀非常的廣泛,幾乎橫跨許多診斷都可以和焦慮共病焦慮的體質通常從兒童時期就開始而且時間開始的越早,對於功能的影響越大它是一種慢性化,重複出現在終生中的不同時間只是呈現的嚴重度有所不同從美國國家共病性調查的樣本當中發現18歲或以上,12個月內焦慮症的盛行率為18%就如同情緒障礙到了性成熟年齡時,大約有3分之1的女性有焦慮症兒童和青少年階段大約有兩成左右的人有焦慮症雖然有藥物治療及各種心理治療協助,但這種慢性體質往往需要長期的治療很多人長期沒有接受治療,或沒有經過完整的治療焦慮體質就會慢性化而且越來越嚴重,或者也有很多治療效果不佳的個案在DSM5診斷系統的更新之下重大創傷後壓力障礙以及強迫症從焦慮症獨立出來尤其是強迫症由於相關研究顯示,重複摳手皮、咬手指、拔頭髮等相關症狀在基因上和強迫症有相當高的重疊,列入強迫症相關症候群裡面焦慮的反應其實是當我們身體感覺到危險訊號時引起的全身性反應,主要目的是應付壓力及生存但是由於應變反應過度強烈且沒有辦法消退,這種過度焦慮的體質是生物演化殘留下來的在當時很不利的生活環境當中,過度焦慮和敏感可以讓物種得以避開危險但是現在社會的環境生存危險性相對的減低很多,過度焦慮不易消退反而成為有許多後遺症的一種體質,長期累積這些過度警覺的反應腦力容易衰退,心血管疾病機會增加,代謝及發炎的好發機率也高出許多過度的焦慮、過度的警覺、全身性的備戰狀態以及逃避的行為,就是焦慮症的核心本質許多人雖然仍未達到焦慮症的診斷,但長期的和焦慮抗戰是十分的辛苦且嚴重過度消耗的焦慮是一種高度遺傳性的體質,調查發現大約有3到5成是遺傳性的如果再加上環境早期父母親的養育方式,以及不利的人際關係、虐待與低社經環境等這種體質可能提早誘發或更為強大神經質的人格特質也更容易加強焦慮和憂鬱症強度和持續性兒童時就存在焦慮相關的體質和表現,最可以預測長大之後呈現焦慮症研究發現小時候對於陌生人和新的情境,會有許多行為壓抑的表現這個部分就如同先天的氣質,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相當穩定的持續下去將來長大之後,將成為社交焦慮症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到4倍而且得到其他焦慮、憂鬱甚至物質濫用的機會,都是高於一般人的研究中發現杏仁核的內側以及後側額葉皮質,這個神經迴路跟長期過度焦慮的體質相關在許多影像學及新進的研究,發現焦慮的體質開始於童年隨著環境的因素調節而逐漸增強,最後發展成為青少年及成年焦慮症國際重量級期刊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JP,在2020年3月發表幾篇重要的研究討論了焦慮的基因學、大腦功能性的迴路和連結可以來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分類,以及治療對於恐慌症的效果以深度腦刺激(DBS)這種手術介入方式,來處理較為頑抗型的強迫症臨床經驗中強迫症是相當不容易處理而且容易慢性化(相關的文章可以參考,唐子俊醫師治療筆記分享的臉書和部落格中強迫症的完整介紹,包括rTMS對於強迫症的有效治療的最新研究結果)在這一期文章當中也發現調節親皮質的釋放荷爾蒙接受器1號基因CRHR1,會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調節這也是杏仁核親皮質釋放荷爾蒙CRH,調節焦慮和害怕的重要機制共同作者是在麻省總醫院和哈佛大學的基因研究權威,更證明這個研究的重要程度另外一篇研究主要是由史丹佛大學,以及紐約大學的專業團隊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腦波迴路,在研究中發現大腦許多部分的theta波因連結不良而出現在眼眶和前及中額葉腦回區,因此提升了腦波評估的可行性與方便性會是將來相當重要的工具另外一篇用核磁共振rsfMRI找出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一般人完全不同的連結部位這兩組病患包括了感覺運動、額葉頂葉、視覺網絡差異性可以用來區分認知功能和症狀的區別在臨床的經驗當中焦慮症是往往會被忽略而沒有辦法得到完整治療由於這種體質從兒童的時候就會漸趨明顯,再加上教養和環境的因素,焦慮體質會越來越強許多到了兒童晚期和青少年初期,已經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和課業才開始求助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尤其強迫症是不容易治療慢性化的焦慮症和頑抗的強迫症狀將會使腦力下降速度快,以及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也讓這種體質暴露在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中因此要積極處理及認真的長期介入才能使這種很強的生理體質順利調整到情緒起伏小、恢復快的狀態必須打斷惡性的循環,才能讓身心適應與生活品質正向提升參考資料NovelInsightsIntoPa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