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解密北醫新發現 | 思 覺 失調症的 將來

... 機制,這項理論的發現除了可以用來預測憂鬱症、也可以開發相關藥物進行憂鬱症治療。

將來也可以應用在思覺失調症、植物人的臨床治療上。

研究中心簡介中心成員訊息公告研究計畫學術成果研究所簡介植物人意識評估計畫受試者招募研究募款媒體報導連絡我們ENGLISH憂鬱症解密 北醫新發現2016-06-23自己的事情想太多,常將事情繞著自己打轉,可能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從4年前起投入透過腦電波(EEG)、與功能性核磁共振(MRI)的研究,找到一個容易將事件刺激做自我高度連結的機制,這項理論的發現除了可以用來預測憂鬱症、也可以開發相關藥物進行憂鬱症治療。

將來也可以應用在思覺失調症、植物人的臨床治療上。

 藍亭表示,憂鬱症患者根據過去臨床上的觀察發現,這些患者本質上常有想太多、鑽牛角尖、常想負面的事情,這些行為常常都是繞著自我打轉的迴圈中無法自拔。

 因此他從4年前開始透過腦電波(EEG)、與功能性核磁共振(MRI)的研究觀察與自我辨識思考高度相關的大腦前扣帶迴皮質(PACC),在不同情境刺激的變化。

發現這個區域當中,如果一個叫做穀胺酸Glutamate的腦蛋白濃度過高,會過度活化腦中有關自我的區域,容易把事件高度與自我連結,會有偏向憂鬱的情況。

但是如果能夠讓有抑制穀胺酸功能的γ-氨基丁酸GABA能夠活化,患者又可以讓這個區域的化學物質蹺蹺板回到平衡狀態,幫負面情緒踩煞車。

 藍亭說,這項機轉理論的發現除了找出憂鬱症患者,將來也可以朝開發能夠活化γ-氨基丁酸GABA功能的藥物。

目前管制藥品K他命藥物由於也是GABA類藥物,有學者認為將來也許可應用在特別是穀胺酸Glutamate的腦蛋白濃度過高的憂鬱症患者。

但是他強調,K他命一定有副作用,而且目前用量和針對的憂鬱患者類別也還沒有實證研究。

 這項大腦自我活躍程度與憂鬱症的理論研究,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認知學趨勢」(Trendsincognitivescience)。

就目前研究發現,植物人、思覺失調症也與掌管自我的大腦前扣帶迴皮質(PACC)高度相關,目前台北醫學大學也正與雙和醫院的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正在研究相關的機轉,也希望臨床治療上有所突破。

(黃仲丘/台北報導) 原新聞網址: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623/891662/ 回前頁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