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腎病變 | 糖尿病蛋白尿原因

許伯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十多年,有蛋白尿,在腎臟科門診長期追蹤及規則藥物 ... 主要原因,臨床統計顯示在美國和歐洲的先進國家,接受洗腎的病人中,糖尿病 ...期數:第005期 出刊日:201106認識糖尿病腎病變文/腎臟科藍文君醫師  許伯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十多年,有蛋白尿,在腎臟科門診長期追蹤及規則藥物治療.他的腎臟功能指數一直都正常。

有一天,許伯伯左腳大拇指疼痛二天無法走路,前往附近診所就醫三次。

三星期後他很擔心得來看診說:“藍醫師,怎麼辦?我的腳腫起來了,這幾天我的小便變少了,都解沒有尿。

”我仔細問診後,發現原來許伯伯服用了好多天的止痛藥,又被打了三支止痛針,難怪腎臟功能惡化了。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十多年後全世界糖尿病人數將增加為現今的兩倍。

糖尿病的增加趨勢已是全球性的,特別是亞洲地區為世界增加速度最快的地區。

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好,最容易產生的併發症除了心血管疾病外,最重要的就是糖尿病腎臟病變。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都會發展腎臟病,約有二十%至四十%糖尿病患者會產生糖尿病腎臟病變。

若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者,其腎臟病變的盛行率更高,糖尿病腎病變是目前造成末期腎病變(ESRD)的單一主要原因,臨床統計顯示在美國和歐洲的先進國家,接受洗腎的病人中,糖尿病引起的腎衰竭者佔第一位。

在台灣在接受洗腎的病人中,糖尿病併發腎衰竭者佔35-40%居首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也就是說不論國內外,透析病人的原發病因最多的是糖尿病腎病變。

   臺灣透析病患已突破6萬2千人,消耗健保預算超過300億。

依據美國腎臟登錄系(USRDS)2009年報,我國2007年透析(末期腎病變)病患發生率仍為全世界第1位,台灣的末期腎病變之盛行率本來是全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現在也躍升為世界第一。

在台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性病變為國人10大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人慢性腎臟病盛行率是11.3%,推估全國約有200多萬名患者,所以大家對糖尿病腎病變應有適切的認識。

   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發病時不明顯,通常年紀大,且常有其他心血管疾病以及高血壓並存,早期糖尿病腎病變容易被忽略。

在糖尿病腎病變的診斷方面,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早期通常沒有症狀。

但是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可以延緩其發生與進行,因此對糖尿病病人定期篩檢糖尿病腎病變是重要的。

最早期的糖尿病腎病變的表現是微白蛋白尿,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

 糖尿病腎病變可分為五期(簡單介紹如下):第一期(腎絲球高濾過率期):  最早期,代償期,即腎功能過高期,兩邊腎臟大小會增加,大多無症狀表徵。

第一型糖尿病患其腎臟功能即腎絲球濾過率較正常人增加20~40%,多清除20~40%的血中廢物,乃因高血糖造成腎臟血漿流量增加(約9~14%)的結果。

大多數第二型糖尿病患早期的腎功能正常,少部份增加,這個時期嚴格控制血糖,數個月後腎臟體積可恢復正常。

2.第二期(微白蛋白尿期):  24hrs尿液白蛋白30-300毫克/公克,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進入腎病變的警訊,此時若能積極治療,腎臟功能可以改善。

這時期好好控制血糖和血壓,還可以回復到正常白蛋白尿期。

如果不努力控制血糖,有20倍機會進入蛋白尿期。

合併微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高血脂症,易有較嚴重的眼睛、神經病變以及周邊血管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患約發病後5-10年有30-50%病患會發生微白蛋白尿。

第二型糖尿病患診斷後有20-30%會進入微白蛋白尿期。

3.第三期(巨量蛋白尿期):  出現明顯蛋白尿,即每日尿中蛋白質流失量超過500公克以上,或是尿中白蛋白流失ACR大於300毫克/公克,表示腎臟功能已經損傷不可恢復。

這個時期部份病患蛋白尿較輕的,常無其他臨床症狀,也不自覺。

部份病患蛋白尿較重者,常有兩腳水腫、小便泡沫增加、尿量減少、伴隨血壓升高及血脂高。

4.第四期(進行性腎病變期):  殘餘腎功能進行性減少,可能會有頭暈、貧血、水腫、血壓較高的狀況出現,但積極治療可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另外常合併有糖尿病眼底病變、及漸進性腎功能衰竭。

積極控制可以延緩進入尿毒期。

第一型糖尿病患約有15-20%在罹病後10到20年出現蛋白尿,20-25年最高,持續蛋白尿6到15年後進入腎衰竭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