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 | 血管癌

而失控的關鍵, 在於癌細胞會大量分泌血管生成因子--VEGF。

從理論到臨床的運用, 在三十多年的孕釀後, 第一個可抑制VEGF的藥物”癌思 ...    首頁/癌症資訊/衛教文章 肺癌的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饒坤銘主任作為癌症治療的專科醫師,總是在思索如何能了解癌症形成、發展、轉移與產生抗藥性的過程,希望能從中找到最重要的關鍵,在不影響或損害身體其他正常器官或作用的前提下,予以破壞整個致癌的過程,給病患最需要、最沒有副作用的治療。

自哈佛大學佛克曼醫師(Folkman)在1971年提出血管新生對癌症形成、發展與轉移的重要性後,經過30多年的研究,醫界也已接受此一理論。

血管新生並非全然有害無益,傷口的復原,生理期後子宮的修補,都需血管新生。

但在癌細胞的發展中,此一原本應是正常調控的機能卻會失控,使得腫瘤可以無限制成長。

腫瘤要想成長,就需要有血管來供給養分並排除廢物;尤有甚者,在腫瘤周遭發育的血管,更提供癌細胞往外擴散轉移最便捷的工具。

簡單的形容,這些血管就像捷運系統一樣,癌細胞只要進入血管中,就像搭上捷運一樣可以到處遊走。

佛克曼醫師的理論最終就是希望能透過阻止癌細胞周遭血管的形成,來達到抑制腫瘤成長與擴散。

此一”血管新生”的理論,適用於許多癌症,包括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的肺癌、肝癌、乳癌及大腸癌等。

而失控的關鍵,在於癌細胞會大量分泌血管生成因子--VEGF。

從理論到臨床的運用,在三十多年的孕釀後,第一個可抑制VEGF的藥物”癌思婷”(Avastin)於2004年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用於轉移性大腸癌第一線,更於2006年通過可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藥物。

所謂第一線藥物,就是在診斷為無法手術的第三期,或是已轉移的第四期肺癌病患,即可使用癌思婷加入傳統化療。

這樣的合併使用,可明顯增加治療有效的機會,更可減緩肺癌惡化速度。

也由於這樣的成果,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治療指引也明文建議醫師可將此一藥物列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第一線藥物。

即使不是用在第一線治療,癌思婷用於肺癌第二線治療仍有一定之療效,也同樣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建議。

而在今年的美國癌症醫學會年會與世界肺癌大會中也都發表以癌思婷作為肺癌化學治療告一段落後之延續性治療,不論是單一使用,或是與另一個標靶治療藥物得舒緩並用,都比對照組有更好的控制機會。

這些臨床實驗的成果,除了再再都是證明癌症血管新生的理論外,也證明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在肺癌治療的地位。

展望未來,肺癌的治療會更趨近量身訂做的個人化醫療,不論是單一活和併其他藥物,標靶治療都會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