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要不要手術,看完此文再決定 | 膽囊息肉微創手術

MdEditor膽囊息肉要不要手術,看完此文再決定語言:CN/TW/HK時間 2021-04-1112:22:34黃安華醫生主題:健康專家簡介:黃安華,上海市東方醫院膽石病中心副主任醫師講師,首席專家,師從著名膽道外科專家胡海教授。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

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肉、腺瘤**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徵,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

醫學上一般按出現的部位給它命名。

如長在聲帶上的稱"聲帶息肉",出現在胃壁上的叫"胃息肉",腸腔內的稱為“腸息肉”,以此類推。

若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多發**肉"。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就能知道,膽囊息肉,就是長在膽囊部位的息肉,即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

在我國膽囊息肉發病率大約在6.9%左右,多發於23-55歲之間的人群。

在臨床表現方面,大部分患者無不適表現,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或人群普查時經腹部B超才偶然發現。

有症狀者最常見的症狀為上腹部悶脹不適,一般不重。

若病變位於膽囊頸部,可影響膽囊的排空,常餐後發生右上腹疼痛或絞痛。

合併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腹痛較明顯。

罕見的症狀有阻塞性黃疸、膽道出血、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

那麼膽囊息肉到底嚴不嚴重?其實膽囊息肉本身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有一類疾病跟膽囊息肉的表現很像,一樣是體內長出的一個腫塊,沒錯,就是人們最害怕的腫瘤,也即膽囊癌。

部分膽囊息**有惡性癌變傾向,可能轉化為膽囊癌,因此我們對膽囊息肉還是需要引起警惕。

大部分患有膽囊息肉的患者其實是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的,只是在正常例行體檢的時候才被發現,那麼如果體檢的時候發現膽囊息肉怎麼辦呢?我們又怎麼知道會不會癌變呢?體檢時如果發現息肉,我們需要做以下四個方面的事:1.看真假:前面提到過,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等多種,膽囊息肉當然也不例外。

膽囊息肉主要可分為真**肉和假**肉,真**肉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主要包括腺瘤**肉;假**肉是指由於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主要為膽固醇**肉、局灶性腺肌症和炎性假**肉。

之所以這麼分類,是因為雖然膽囊癌非常可怕,但只有真**肉才會有癌變的風險,而幸運的是,臨床上其實90%以上的息肉都是假**肉,大家可不用太過擔心,但如果是真**肉,癌變風險可達到24.1%-36.4%,還是比較嚴重的。

想要區分真假,則需要通過B超,主要看回聲強度,假性的膽固醇結晶回聲強。

如果,B超分不出來,可以用增強核磁共振等檢查來幫忙。

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能一下子搞清楚是真還是假。

所以微創保膽取息肉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用很小的代價搞清楚息肉的性質。

2.看大小:如果是假**肉,那麼恭喜你,息肉跟癌症一點關係沒有。

但如果可能是真**肉,就需要看息肉的大小了,一般而言,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越大,對於臨床上而言,如果息肉≥1釐米,則認為癌變風險較大,一般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在息肉大小測量方面,主要也是用到B超。

3.看症狀:小於1釐米的膽囊息肉本身一般不太可能引起明顯症狀,但膽囊息肉可能預示著存在B超沒有發現的炎症或結石。

所以,如果你有了膽囊息肉並伴隨著不適的症狀,這個症狀一般不是息肉引起來的,而是沒有發現的炎症或者膽結石。

那麼對於它們怎麼辦?如果能確定不適的症狀和膽囊有關,在排除胃腸等其他疾患引起症狀的基礎上,考慮手術治療。

因為臨床上發現如果膽囊息肉合併膽結石,多半提示著這個息肉有癌變風險。

4.看風險:(1)年齡大於50歲;(2)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3)無蒂息肉(包括膽囊壁增厚>4毫米);(4)有膽囊癌家族史。

以上這些人常被認為是膽囊癌的高風險人群。

一般認為息肉超過1釐米,不論有沒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必須進行手術干預;如果息肉在6毫米到1釐米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症狀但有膽囊癌高風險因素,或者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建議積極手術干預;如果有得膽囊癌的高風險因素,但是息肉<6毫米,或者說沒有膽囊癌的風險時,則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