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的發生與防治 | 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

一般而言,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

... 1. 運動的性質:​因為常發生肢體的碰撞而受傷。

2. 運動的環境:天氣太熱容易脫水;太冷由於關節 ... 運動傷害的發生與防治【臺北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馬筱笠主任】近年來,由於國人的運動意識提高,不論從事娛樂性、健康性或職業競爭性運動的人口都逐漸增加,運動傷害也有增多的趨勢。

事實上,大多數的運動傷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事先瞭解傷害的可能原因,就能針對這些原因加以防範。

若不幸發生了運動傷害,也必須對急救與治療有正確的觀念及認識,經由合理、正確的治療運作,才能恢復原來的運動狀態,繼續享受健康的人生。

 一、運動傷害的發生在運動練習或競賽過程中,造成的傷害多屬於輕度或中度,也就是軟組織的傷害,如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發炎或撕裂傷,這些傷雖然不是很嚴重,但往往對關節的活動與穩定度,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一般而言,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

(一)外在因素:包括1. 運動的性質:因為常發生肢體的碰撞而受傷。

2. 運動的環境:天氣太熱容易脫水;太冷由於關節肌肉伸展不佳,容易受傷;如果場地地面太硬,下肢的關節容易受到較大的反作用力撞擊。

3. 運動的裝備及器材:針對不同運動是否準備配合的護具,或運動器材的結構及尺寸是否合乎自己使用,都會影響運動安全。

4. 運動技術的指導:如果教練忽略了個別學員的能力差異,也會導致學員受傷。

5. 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發生機會雖不高,但運動員本身必須提高警覺,才能降低傷害。

(二)內在因素:包括運動者身體的適應能力、生理的限制、技術的程度以及心理狀態。

有些運動員對某項運動過於熱中,長時間的活動會使得體力透支、過度疲勞而導致受傷;也有些人高估自己的能力,容易傾向使自己操練過度,而超出身體能力負荷,也容易受傷;另外,好勝心太強、冒險拚命的人也較容易受傷;得失心太重的人,患得患失,易行動失常,進而導致受傷。

  至於運動傷害的種類,可依部位及急性、慢性而有不同程度的傷害。

以下為運動傷害的分類: 急性傷害慢性傷害骨骼骨折 疲勞性骨折軟骨軟性骨折軟骨軟化或退化關節脫臼、半脫位關節炎、復發性脫臼、復發性半脫臼拉傷(撕裂傷)、撞擊傷、痙攣、腔室症候群遲發性肌肉痠痛、肌肉纖維化、慢性腔室症候群肌腱拉傷(撕裂傷 )肌腱炎、腱鞘炎韌帶拉傷、扭傷、斷裂、關節鬆弛  由上表可知,大多數的運動傷害是可以經由手術的方式治癒,而且可以自然痊癒的;需要手術治療的傷害,大都是影響到骨骼架構、關節活動,或是關節穩定度的嚴重傷害。

 二、運動傷害的防治(一)運動傷害治療的六個原則1.縮小開始受傷的範圍:即避免局部出血與腫脹的範圍擴大,更要避免不當的處置,如推拿、活血,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2.減低疼痛和發炎:減少患部的紅、腫、熱、痛。

患側的局部出血腫脹愈嚴重,需要恢復的時間愈長,對功能的影響也愈大。

剛開始受傷的處理重點,就是要先降低出血與腫脹。

3.促進受傷組織的痊癒:斷裂的肌腱或韌帶,以手術或保守療法使其癒合。

4.在癒合的過程中,維持或恢復組織的柔韌性、強度與本體感受:使病況盡早施以保護性的復健活動,以避免受傷組織因結痂、纖維化,而導致關節攣縮、僵硬及肌力減退,並訓練骨骼肌肉對運動的反應性。

5.功能性的復健,使其回復運動:治療的目的,不僅要使受傷的組織癒合、恢復活動,更期望能於治癒後繼續從事受傷前的運動。

6. 預防或減少再次受傷的可能。

  在軟組織的急性受傷後,24~48小時內為急救的黃金時間。

一方面要減低患側皮下出血,一方面要防止腫脹。

(二)急救的R.I.C.E原則1. Rest:休息。

患側不宜繼續運動,否則會因關節痠痛或肌肉收縮,導致繼續出血、腫脹,受傷部位在上肢時以吊帶吊起,在下肢時則以柺杖助行。

2. Ice:冰敷。

局部的冰敷,可以減少出血、減低疼痛及痙攣。

冰敷的方式是用溼毛巾包裹碎冰塊,敷於患側,或用冰袋、冷膠及噴式冷劑代替,或將患肢浸於冰水中,都可達到冰敷的效果,冰敷的時間為每隔1~2小時冰敷15~20分鐘,受傷48小時內使用或持續到不再腫脹為止。

3. Compression:加壓。

在患側局部加壓,使其不再出血,可以使用彈性繃帶在患處纏綁,但壓力不能太大,否則患側末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