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腔癌 | 紅斑 瘤 鱗 狀細胞癌

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 ... 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口腔癌的90%以上。

... 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

什麼是口腔癌日期:2017-08-03 作者:外科部 點閱數:58什麼是口腔癌?  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可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頰黏膜、齒齦、腭部、及顎骨等。

病理組織學上包括鱗狀細胞癌、疣狀癌、肉瘤、唾液腺癌、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等;另外有些全身性癌症亦有可能轉移至口腔,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肺癌、肝癌、攝護腺癌、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

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口腔癌的90%以上。

不同的口腔癌臨床特性不盡相同,以下我們主要將介紹的是與咀嚼檳榔習慣最有相關性的鱗狀細胞癌。

口腔癌初期症狀有哪些?      目前口腔癌現已躍居國內男性癌症之第四位,日益流行的嗜食檳榔者成為口腔癌之潛在患者,男女發生率約為三比一,抽煙、喝酒加吃檳榔之危險因子為非食者之123倍,人數以東部、南部居民較多,鄉村患者多於城市患者。

口腔癌初期症狀包括:長達兩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瘍(俗稱嘴破)口腔或是頸部有硬塊出現,觸摸時不一定有疼痛,此時應盡速就醫味覺遲鈍口腔內有不明白斑或紅斑或是突起物出現時常有不明原因的出血,通常不會疼痛張口困難舌頭運動受限,說話吞嚥咀嚼都有問題,感覺麻木感覺異常,如下唇麻木牙齒浮動易位因腫瘤而臉形左右兩邊不對稱      口腔癌臨床表現的症徵兆呈現多樣性。

在初始臨床症狀上可能是以白斑(含紅白斑)、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

不過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病變長期無法自行癒合且範圍持續擴大。

剛開始發生時,這些病變並不一定會伴隨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而使得患者輕忽,躭誤病情。

      隨著病變的持續進展,一些明顯的症狀就會出現,而引起患者的注意。

這些症狀隨著侵犯的部位而有不同,包括隨著病變擴展侵犯鄰近組織如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骨、鼻竇腔、鼻腔時,會陸續產生麻木、疼痛感、舌運動困難、開口、吞嚥或講話障礙、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病理性骨折、臉頰皮膚穿孔等病徵的產生。

病情再進行時,進一步口腔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淋巴轉移,常會在頸側觸摸到無痛,不動性的腫大淋巴結;此時若再延誤治療,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骨髓等全身部位。

目視是最重要的檢查方法,觸診也是可以檢查出來,另外染色螢光劑檢查也可使用。

病理切片檢查則是最重要的依據,細胞抹片檢查較少使用。

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以定位,定大小及深部檢查。

檳榔香菸樣樣來,當心罹患口腔癌      口腔癌在發生率方面,隨著地區不同有極大之差異。

在西方國家,口腔癌約佔所有癌症之3-5%;但在東方國家,特別是印度竟高達50%以上,這與其特殊的嚼食檳榔嚼塊加菸草的口腔習慣有關,台灣也是嚼食檳榔盛行的國家,口腔癌發生的比例也不低。

在口腔癌發生率方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台灣地區男性每十萬人口粗發生率從1979年的4.08人,1988年的7.44人,1995年的15.27人到2002年的29.23人,增加了7倍多。

2002年,口腔癌已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的第四位。

  在發生部位方面,也隨著地區不同而有不同差異。

在歐美地區,以抽菸及喝酒為主要致病因子,口腔癌發生部位以舌部或口底為主,頰黏膜僅佔不到一成;但在以嚼檳榔為主要致病因子的地區,如台灣及印度,頰黏膜所佔的比例大幅增加,在台灣約佔4-5成,印度甚至高達8成。

這可能與酒精液體較易影響舌下及口底,且舌下及口底黏膜缺乏角化保護層,穿透性較高有關;而檳榔嚼食,則須長期與頰黏膜接觸、磨擦,而易導致此部位的病變。

口腔癌治療      口腔癌的成因與喝酒、抽煙、吃檳榔有關係,很容易自己檢查或發現。

如果口內潰瘍超過二週未癒或有異常白斑、紅斑、硬化等現象,宜進一步至醫院檢查。

國人之口腔癌患者就醫時六成以上皆是第三期以上,可見均是延遲就醫。

腫瘤愈大,手術切除範圍愈大,會影響術後之治癒率、外觀、發音、吞嚥等,宜早就醫。

     治療可分手術切除或頸部淋巴清除,化學治療、放射治療。

一般以手術為主,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為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