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 | 自律神經失調 心臟衰竭

宜興診所門診首頁診所介紹門診時間服務項目醫師介紹最新消息衛教百科衛教百科自律神經失調回文章列表很多人經常感到倦怠、疲勞、發熱、盜汗、頭痛、頭暈、心悸、失眠、胸部有壓迫感、心悸、胸悶、胸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便秘、焦慮、恐慌、憂鬱、失眠等等,雖然有一大堆的抱怨,可是到醫院檢查,卻沒有發現異常的現象,於是臨床醫師就會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之患者往返奔波於各大醫院就醫,就是找不到一個答案,也得不到解決方案,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般,求助無門。

大約十年前歐洲心臟學會制定自律神經檢測綱領,並且規定收集患者五分鐘正常心跳之標準流程,然後才有自律神經檢測的儀器。

所謂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才有正式的科學工具。

至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理、藥物的服用、保健食品的選擇、有氧運動的鍛鍊、休閒活動的培養,以及其他另類療法的搭配。

治療期間輕度患者二至三個月,中度患者三至六個月,重度患者六個月至一年。

一般而言,找到專業的醫師,接受全方位治療方案,徹底調整生活方式,大致上預後良好。

自律神經的失調會導致疾病癥狀的發生其實近年來我們發現臨床上的疾病與自律神經有密切關聯。

自律神經的失調會導致疾病癥狀的發生,例如:二尖瓣脫垂所引發的胸痛,其實與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有關。

大腸急躁症其實與慢性焦慮與憂鬱有關,進而影響到自律神經的活性,導致腸胃道蠕動的混亂。

部分昏厥症,是與迷走神經的活性過高所引發的,例如抽血、劇痛、行軍、聽訓等。

心臟衰竭患者,合併心跳過速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因為心臟代償的機制促進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

反而言之,有些疾病的確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譬如,中重度糖尿病患者,自律神經總體活性以及副交感神經活性都會明顯下降。

又例如:更年期婦女,副交感神經活性明顯下降,交感神經活性輕度上升。

前一天夜晚難以入睡,會導致當事人副交感神經活性低下;前一天夜晚數次半夜驚醒,會導致當事人交感神經活性增加。

長期的失眠患者,上述兩種現象經常會合併發生。

嚴重失眠病患甚至於會出現交感神經活性低下,合併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之反常現象。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是受到外在環境及人類感官、情緒所左右,這兩者主要操控人類的心跳、血壓、體溫、腸胃蠕動、排汗、排尿、性行為等等,這些動作都不是意志力所能控制的,而是我們身體自然而然就能夠感受到實際的需求,即時做出適當的反應。

交感神經的作用是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胃腸蠕動變慢、體溫上升、大量流汗、血壓升高等,致使身體的主要系統的活動力增加,以便應付外來的緊急狀況,例如:壓力、焦慮、緊張、恐懼等等。

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是與交感神經相反,使心跳變慢、呼吸緩慢、腸胃蠕動變快、血壓下降、手掌流汗使主要的系統活動力降低,並且配合身體休息與睡眠的狀態。

交感與副交感的交互作用剛好達到平衡狀態,使得神經系統既可以應付壓力,又可以獲得足夠的休息,當交感神經過度刺激時,副交感神經自然會出現,發揮中和效應,以期達到平衡狀態。

根據時間醫學的原理,當白天艷陽高照時,需要集中精神打拼,交感神經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心跳,提升整體的熱量消耗。

當夜晚夜幕低垂時,自然而然副交感神經會比較興奮,抑制血壓心跳,減少熱量的消耗,進行身體器官的修復。

若是長期處於高度的壓力,就會使得交感神經過度反應,因而造成失衡的現象。

反之,若長期處於低壓力的狀態下,也會造成倦怠懶散、直打哈欠、精神不濟,長期下來會變得沒有活力、心情低落。

自律神經系統的中樞位於大腦的下視丘、腦幹及脊髓,它的神經纖維是沿著脊椎而下分出許多分枝至各個內臟器官上。

當外界的刺激由眼、耳、鼻、舌、身體、皮膚等感覺器官接受到之後,再將此訊息傳遞至大腦的皮質,再由大腦皮質的邊緣系統(Limbicsystem)傳遞訊息至下視丘,由於下視丘與人類的情緒、內分泌、自律神經有關,所以當下視丘受一旦到影響,接著下視丘會影響腦下垂體,腦下垂體是人體很重要的荷爾蒙指揮中心,會分泌數種激素物質,這些激素物質會影響體內的甲狀腺、性腺、腎上腺分泌荷爾蒙。

另外工作上壓力及生活上壓力會造成腦部海馬趾的損傷,導致海馬趾對下視丘的抑制力減少,造成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增加,進而促進腎上腺皮質刺激素(ACTH)的增加,最後引發血中皮質醇(Cortisol)的上升,進一步導致海馬趾的損傷,以及記憶力減退。<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