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感覺功能大總管-三叉神經 | 半邊臉痛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31期出刊日:2015-01-15返回上一層臉部感覺功能大總管-三叉神經三叉神經負責臉部的感覺,然而這條神經可能因為發生病變,導致出現陣發、劇烈的疼痛感,這種痛像被電到、像刀刺,患者可能因此不敢洗臉、不敢刮鬍子,面對電風扇的吹來的風也會痛到逃之夭夭,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諮詢專家/趙啟超/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神經科臨床助理教授撰稿/張雅雯 陳先生最近右半邊的臉頰常常有莫名的陣痛,不過痛個幾秒後又好了,他以為是牙痛引起,但是牙科檢查沒有蛀牙等問題,後來他連刮鬍子也會誘發痛感,但是刮左臉又不會痛,擔心自己生了怪病,他趕快去看神經科,才終於診斷出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是第五對的顱神經,在臉的兩側各有一條,分別掌管各半邊臉,然後進入三叉神經節,再進入腦幹。

之所以叫做「三叉」是因為有三條大的分支,分別為眼神經支、上顎神經支、下顎神經枝,從上而下約略分布在前額、臉頰、及下巴的區塊。

 三叉神經主要有兩項功能:一個是運動功能。

臉部肌肉可分為表情肌以及咀嚼肌,表情肌是顏面神經管理,三叉神經負責的是咀嚼相關的肌肉。

第二個是感覺功能,也是三叉神經最主要的功能,包括臉部肌肉的本體感覺、觸覺、溫度覺以及痛覺等臉部所有感覺,都由三叉神經管理。

 感覺缺損合併劇烈痛感因此,三叉神經若受損,主要影響就是臉部的感覺功能,通常僅發生在單側。

神經受損後呈現兩種症狀:一種是負向症狀,也就是感覺缺損;但同時又會產生正向症狀,也就是在沒有刺激的情形下,臉部也會感覺到麻、痛、電、熱的感覺,主因是神經受傷後,導致不正常地放電。

 若拿一根棉花棒去碰觸患者的臉,三叉神經受損那側可能觸覺會減弱,但卻又同時感到劇烈刺痛,這是診斷神經痛時很重要的症狀。

感覺神經傳導是從周邊分支進入到腦幹,路徑上任何一處受損,都可能有類似上述的症狀,若受損處愈接近腦幹近端,影響範圍可能愈大。

 典型三叉神經痛源自血管壓迫造成三叉神經受損的原因眾多,後天的疾病比如皰疹後神經痛,最常侵犯到眼神經支;頭頸部腫瘤,比如口腔癌、鼻咽癌可能壓迫或侵犯到這些神經;結核菌造成的腦膜炎以及多發性硬化症,很喜歡侵犯顱底,也會侵犯腦幹的神經。

此外,外傷導致臉部血腫或骨折,也可能傷到三叉神經。

 不過,造成典型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則是三叉神經的根部被血管壓迫。

腦幹近端有許多血管經過,有些人血管天生比較長,隨著年歲增長,血管可能變得比較扭曲或彎成環狀,行經路徑太靠近三叉神經而造成壓迫,使得三叉神經產生病變而導致神經痛的發生。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通常發生在單側的上顎神經支與下顎神經支,推測可能跟血管壓迫的位置有關。

症狀特色則是劇烈性、陣發性、短暫性、在臉頰及下巴處,因此可能突如其來出現像電到、刀刺的強烈痛感,但幾秒或幾分鐘後就停止,下次又突然發生。

 因為這種痛感太明顯,許多患者的感覺缺損症狀反而不太明顯。

這種痛感也可能因為外來的動作而加重,比如講話、微笑、吃東西,更嚴重者則是只要觸碰這側的皮膚,比如化妝、刮鬍子就會痛,最極端狀況就是連風吹、洗臉也感覺痛。

 若是腫瘤壓到或是多發性硬化症、感染侵犯到三叉神經,則稱為症狀型三叉神經痛,與典型三叉神經痛的症狀大同小異,但是痛感可能會比較持續性發生,不過仍無法單靠症狀區分,臨床上會透過影像檢查,區別三叉神經痛是否有其他病灶引起,比如三叉神經若是被腫瘤壓迫,則需處理腫瘤才會改善這種神經痛。

 抗癲癇藥是常用緩解藥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法分為藥物與手術,一般會先用藥物控制,最常使用的藥物則是抗癲癇藥,第一線用藥是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不過此藥物要注意三大副作用,包括嚴重的皮膚過敏-史蒂文生強生氏症候群、肝毒性以及血球數目減少,因此使用前要先做基因檢測,帶有過敏基因「HLA-B1502」則不建議使用,也必須定期做肝功能檢測以及血液檢查。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因為是血管壓迫導致,因此無法預防,單靠藥物也只能緩解,5年內再發的機率達6、7成。

由於藥物的副作用大,臨床上建議藥物當急性治療用,而不適合當預防性藥物長期服用。

 手術減壓或破壞神經助除痛若藥物無法緩解神經痛,或出現抗藥性的患者,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分為顯微血管減壓手術以及破壞性的神經阻斷術,選擇哪一種,取決於每家醫院的設備以及醫師對手術的熟悉度。

 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就是將血管和神經兩者區隔開,避免血管繼續壓迫到神經。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