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防治 | 嘴唇和口腔癌症

口腔癌常見症狀有:. (1) 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

(2) 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二週以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癌症防治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乳癌與子宮頸癌防治大腸癌防治肝病防治及肝癌肺癌防治收闔肺癌危險因子肺癌早期警訊肺癌篩檢簡介肺癌診斷後治療方式癌症醫療品質癌友導航安寧療護癌症篩檢介紹(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收闔大腸癌篩檢介紹陽性個案後續確診及治療處置流程子宮頸癌篩檢介紹乳癌篩檢介紹口腔癌篩檢介紹中央癌症防治會報癌症防治民間團體暨病友服務定位點:::首頁>健康主題>預防保健>癌症防治>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口腔癌防治facebooklinetwitterplurk轉寄列印發布單位:發布單位:癌症防治組瀏覽數:瀏覽數:280609修改日:修改日:2019/10/16發布日:發布日:2013/12/31口腔癌簡介 一、何謂口腔癌? 二、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為何? 三、口腔癌有哪些症狀? 四、口腔癌的疾病負擔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威脅一、何謂口腔黏膜檢查?二、口腔黏膜檢查相關資訊三、檢查結果異常該怎麼辦?-------------------------------------------------------------------------------------------------------口腔癌簡介(由彰化基督教醫院蔡國陽醫師提供)一、何謂口腔癌?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部位之惡性腫瘤的總稱,90%屬於鱗狀細胞癌,口腔包括的部位有唇、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三分之二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硬顎)、牙齦以及臼齒後方的小區域(圖一)。

台灣地區口腔癌好發的部位是舌頭及頰黏膜。

 二、口腔癌可能的危險因子為何?(1)嚼食檳榔、吸菸、喝酒。

(2)陽光照射。

(3)蛀牙、不當的假牙。

(4)不良的口腔衛生。

(5)長期營養不良。

 三、口腔癌有哪些症狀?   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

口腔癌常見症狀有:(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

(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二週以上)。

(3)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

(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6)舌頭活動度受阻。

(7)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

(8)牙關緊閉,張口困難。

(9)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10)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11)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四、口腔癌的疾病負擔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死因統計,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高居男性腫瘤死亡原因第4位(2017年發表)。

在台灣,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佔所有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4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

過去多被視為中年以後才容易罹患的口腔癌,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多歲的案例,它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定期做口腔黏膜檢查,遠離口腔癌威脅一、何謂口腔黏膜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圖二)。

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同時透過篩檢醫師提供衛教服務,幫助受檢者戒除嚼檳榔與吸菸行為,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

但所有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請儘速就醫檢查。

圖二、口腔黏膜檢查示範照片   國外研究顯示,提供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

因此,政府自99年起將口腔黏膜檢查納入預防保健服務。

根據統計,每540名參加者中即有1名為口腔癌,而其中口腔癌早期個案可有8成的五年存活率,且僅需小型手術,不會造成臉部變形。

 2012-2016口腔癌各期別五年存活率口腔癌期別五年存活率第0期76.2%第1期79.9%第2期71.0%第3期56.5%第4期35.6%備註:口腔癌第0期五年存活率低於第1期乃因第0期個案數偏少,造成存活率數據變動性較高。

 二、口腔黏膜檢查相關資訊補助對象及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