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黴菌感染-蔡長祐-書田診所 | 深層黴菌感染

皮膚黴菌感染可以簡單分為深部及表淺皮膚黴菌感染,深部感染的病例一般都相當罕見,因此表淺皮膚黴菌感染才是我們要介紹的重點。

表淺皮膚 ...站內文章搜尋相關網站回上一層首頁>醫師文章預防黴菌感染執筆/書田診所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蔡長祐台灣地處亞熱帶,屬海島型氣候,溫度和濕度都相當高,極容易適合黴菌的生長,而我們的皮膚直接暴露於這樣的環境下,自然成了黴菌滋生的溫床。

因此每到夏天在皮膚科門診病患中,皮膚黴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都一直佔了相當高的比例,本文就針對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作一簡單的介紹。

皮膚黴菌感染可以簡單分為深部及表淺皮膚黴菌感染,深部感染的病例一般都相當罕見,因此表淺皮膚黴菌感染才是我們要介紹的重點。

表淺皮膚黴菌感染中,依照致病菌的種類不同,最常見的可分為下列幾種:(1)癬:皮癬菌感染症即是大眾所俗稱的「癬」。

皮癬菌是一種黴菌,較常見且可致病的有毛癬菌、小芽孢菌和表皮癬菌三種。

皮癬菌感染一般只發生在皮膚的角質層或是角質衍生物上,如毛髮或指甲。

依癬感染的部位的不同,醫學上也有不同的命名,如感染腳底、腳趾(縫)稱足癬(俗稱香港腳);指(趾)甲稱甲癬(合稱灰指甲);手掌稱手癬;股溝(胯下)稱股癬;身體軀幹稱體癬;頭皮、頭髮稱頭癬。

其感染後的臨床症狀並不完全相同,茲一一介紹如下:1.足癬:就是俗稱的香港腳,大致有下列3種臨床表現:1).糜爛型─此型是最為常見,患部足趾縫間脫皮糜爛,常會併有厲害搔癢和灼熱感。

2).水泡型─脫屑性紅斑合併水泡,水泡主要分布於足底弓部,通常相當癢。

3).角化型─整個足底角化脫皮,病人通常不會有搔癢的症狀,而忽略自己可能患有香港腳;冬季常因過度角化龜裂而疼痛。

香港腳絕大多數是接觸傳染來的。

譬如有香港腳的人,走過潮濕的地板,往往會把黴菌留在地板上,其他人再走過,就有可能被傳染。

游泳池、三溫暖、溫泉等公共場所,常常讓人赤腳走過潮濕的地板,正是黴菌傳染的大好機會。

2.甲癬:即俗稱的灰指甲。

臨床上多可看到自指甲游離端開始有白、黃褐色或黑色小斑,病變向指甲下緣延伸,甲身逐漸變混濁、變粗變厚。

指甲會逐漸轉變成黃、灰或黑色。

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調查發現,皮膚科門診中,民眾罹患「灰趾甲」的平均盛行率高達20%。

此外,民眾對於「灰趾甲」缺乏正確認知與治療觀念,有超過6成以上的患者,不知道會傳染給家人。

在未曾接受治療的病患中,更有5成8的人是根本不知道灰趾甲可以治療而未就醫。

臨床經驗顯示,約3至4成的「灰趾甲」患者是在家中遭到感染。

「灰趾甲」的家庭感染模式,最常見是從一家之主「爸爸」開始,然後傳給太太、小孩。

在大家庭則是從中間階層的家人(例如:年輕男孩或役男)開始發生,因其接觸公共場所機會高,導致有的家人就算不出門,也會被感染。

3.股癬、體癬:股癬臨床症狀是位於鼠蹊部、大腿內側或臀部有隆起、脫屑性紅斑、界線清楚、伴隨搔癢。

體癬是位於軀幹的癢性脫屑性環狀紅斑,又被稱為「金錢癬」。

在氣候悶熱潮濕時,股癬、體癬容易蔓延擴散,而濫用成藥,更是造成體癬、股癬惡化的主因。

此外要特別強調的一點為目前養寵物的風氣盛行,家中的人特別是小孩子,會從寵物身上感染動物的體癬。

這種體癬容易見於養貓、狗、兔子的家庭,其臨床症狀與一般的體癬略有不同,發炎現象較為明顯,有時會被誤診為濕疹而延誤治療時機。

4.頭癬:常見於小孩。

臨床上多可見到局部頭髮斷裂或脫落的情形,嚴重時頭皮還會腫脹、化膿。

所以台語俗稱頭癬為「臭頭」。

一般病人多由有病的學校同學、家人、動物傳染而罹病,因此一定要找出感染源,頭癬才有可能醫好!治療頭癬時,病人一定要接受口服抗黴菌藥物的治療,期限可能要長達三~四個月。

病人的梳子、帽子、枕頭、床、毛巾一定不能與他人共用,且要經常用熱水燙過,以免傳染他人。

那麼癬要如何治療?輕微的癬,不論是足癬、股癬或體癬,只要確實塗抹外用抗黴菌的藥膏就可很快痊癒。

但患者常有的經驗是:病灶處總是時好時壞,尤其在夏天更是容易復發。

因為一般人的用藥習慣往往不癢就以為好了,當然就無法完全治癒。

正確的擦藥方法是:每天兩次少量塗抹,直到皮膚外觀完全正常之後,再多塗抹兩週才能完全根除皮膚表面的黴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