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精神科醫師 | 精神科醫師

精神科醫師不一定會做心理治療,但是要知道病人是否除了藥物之外還需要甚麼心理治療,並且轉介病人給適當的心理治療師。

6. 隨時吸收新知,讓你覺得醫師也在 ...Togglenavigation首頁最新消息關於我們服務項目交通位置看診進度門診預約聯絡我們English首頁服務項目如何選擇精神科醫師1.好醫師單單親切是不夠的 – 不管是民意調查或是個人的看診經驗,都顯示出民眾最在意的並不是醫師的醫術,而是醫師親切的態度。

跟各位講一件我當住院醫師聽到的故事,有一位得到重鬱症,足足病了兩年的病人,她致始至終都覺得她的醫師很好、很有愛心,但是她的治療從頭到尾都只有一顆百憂解,靠的是信心撐過一次嚴重的憂鬱期。

2. 能夠充分瞭解藥物的使用,並清楚說明治療計畫 – 延續剛剛的故事,有很多的研究都顯示,對於嚴重的憂鬱症,百憂解往往需要兩顆;也被廣為討論的是,憂鬱症的治療不應只看初期的改善就停止調整藥物,必須追求症狀完全的消失,盡快還病人快樂的生活。

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位醫師似乎並不明瞭藥物的使用,也沒有清楚的治療計畫。

3. 願意給病人充分的時間,不會開藥了事 – 當醫師看太多病人,充分的時間是不可能的。

有一位名醫,曾經從早上到半夜看了超過300個病人,他說他得同時看三個病人,一個坐在眼前,一個是站在門口的,同時還得跟正要走過來的那位眼神示意。

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名醫,應該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診斷與用藥依然有很棒的水準。

只是當病人的情況比較棘手,可能會拖很久都無法改善;病人也容易靠藥物“維生”〈維持生活〉,因為名醫最常講的一句話是“你只要乖乖吃我開的藥就好”。

4. 願意傾聽與討論,不會自以為是、一意孤行 – 在診斷與治療上願意認錯,尤其對精神科醫師來說,是一個很重要、必須具備的條件。

因為精神疾病的診斷缺乏全然客觀的標準〈像測血糖血脂、量血壓〉,當病人情緒紊亂,或資訊不足的時候更容易發生診斷上的錯誤。

一種常見的例子是抗憂鬱藥物引發的輕微躁症,有些醫師把輕微躁症的煩躁不安當作是憂鬱症惡化,增加抗憂鬱藥物劑量的結果是病人更煩躁,甚至有因而病人跑去自殺的案例。

好的精神科醫師一定要保持客觀、彈性、願意傾聽病人或家屬的意見,並且不定期自我檢討診斷與治療的正確性。

5. 清楚何時該做、該做甚麼心理治療 - 期待光靠藥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還病人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常常是過度樂觀的。

舉例來說,一個因為性侵害而充滿憤怒的青少年,或許她的憂鬱症狀可以在抗憂鬱藥物下得到一些控制,但是沒有好的心理治療,她會長期活在陰影下。

精神科醫師不一定會做心理治療,但是要知道病人是否除了藥物之外還需要甚麼心理治療,並且轉介病人給適當的心理治療師。

6. 隨時吸收新知,讓你覺得醫師也在不斷進步 - 科學日新月異,尤其方便的網路搜尋,更讓資訊可以快速獲得。

以前要上圖書館查資料、翻期刊、印資料,現在點指兵兵就搞定。

所以醫師不再有忙做藉口,只有願不願意主動學習,會不會上網解決問題。

所以重視病人或媒體帶來的資訊,留意新的研究結果,隨時思考疾病的重要層面,就會讓醫術不斷進步,病人也因此得到更好的照料。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