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 | 子宮體癌英文

子宮內膜癌(英語:endometrial cancer),指的是源自子宮內膜的癌症。

其病因是由於細胞異常的生長,並且具備了能夠侵襲或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

子宫内膜癌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到导航跳到搜索维基百科中的醫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

子宫内膜癌子宮內膜癌發生的位置以及癌變後的進展。

症状陰道出血(英语:Vaginalbleeding)、解尿疼痛(英语:dysuria)、性交疼痛、骨盆痛(英语:pelvicpain)[1]常見始發於更年期之後[2]风险因子肥胖症、雌激素過量、高血壓、糖尿病、家族病史(英语:familyhistory(medicine))[1][3]診斷方法Endometrialbiopsy(英语:Endometrialbiopsy)[1]治療子宮切除術、放射線療法、化学疗法、激素療法(英语:hormonetherapy)[4]预后五年存活率~80%(美國)[5]盛行率380萬人(2015年全球)[6]死亡數89,900(2015年全球)[7]分类和外部资源醫學專科肿瘤学、婦科學ICD-9-CM239.5OMIM608089DiseasesDB4252MedlinePlus000910eMedicine403578PatientUK(英语:PatientUK)子宫内膜癌[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子宮內膜癌(英語:endometrialcancer),指的是源自子宮內膜的癌症[1]。

其病因是由於細胞異常的生長,並且具備了能夠侵襲或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8]。

最常見的初始症狀為非經期陰道出血(英语:vaginalbleeding)[1]。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解尿疼痛(英语:dysuria)、性交疼痛,或骨盆痛(英语:pelvicpain)[1]。

子宮內膜癌最常發生在更年期之後[2]。

約四成左右的子宮內膜癌與肥胖相關[3]。

其他相關因子還包含過量雌激素暴露、高血壓和糖尿病[1]。

根據文獻指出,單獨服用雌激素會增加罹病風險,但同時服用雌激素和黃體激素(一般常見於避孕藥中)卻會降低罹病風險[1][3]。

約有2~5%的病人罹病因素和親代的遺傳基因相關[9]。

子宮內膜癌有時候會只被稱為子宮癌,但事實上子宮裡發生的癌症並不只有子宮內膜癌,其他的組織也有可能癌化,像是子宮頸癌、子宮肌層肉瘤、滋養細胞疾病[10]。

組織病理學(英语:Histopathology)上最常見的子宮內膜癌屬於惡性子宮內膜上皮癌,其比例超過80%[3]。

一般診斷是透過子宮內膜刮除術(英语:Dilation_and_curettage),取得子宮內膜的活體組織(英语:Endometrialbiopsy)進行診斷[1]。

子宮頸抹片對於子宮內膜癌的診斷並沒有幫助[4]。

因侵入性高,不建議對於無特殊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的一般大眾,進行例行性子宮內膜刮除篩檢[11]。

目前的治療以手術移除子宮為主。

通常會一併進行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切除術(英语:Salpingo-oophorectomy)(BilateralSalpingo-oophorectomy,BSO),移除雙側輸卵管和卵巢[4]。

對於較為嚴重的個案,放射治療、化療和賀爾蒙療法(英语:Hormonetherapy)也需要列入考慮[4]。

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未來預後會較好[4]。

在美國,病患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5]。

2012年,約有320,000位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並造成約76,000人的死亡[3]。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中的第三名,僅次於卵巢癌和子宮頸癌[3]。

子宮內膜癌在已開發中國家更為常見[3],也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癌症[4]。

1980年代到2010年間,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在許多國家中竄升[9]。

目前認為這可能與逐漸增加的高齡人口與節節攀升的肥胖人口比例有關[12]。

目录1分类1.1恶性上皮细胞肿瘤1.2恶性结缔细胞肿瘤2特征及症状3高危因素4诊断4.1临床评估4.2病理学4.3其他评估4.4分级5治疗6预后6.1存活率6.2复发率6.3生活质量7流行病学8其他图像9参考文献10外部链接11参见分类[编辑]恶性上皮细胞肿瘤[编辑]参见:子宫浆液性癌大多数上皮组织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